|
|
|||||||||||||||||||||||||||||||||||||||||||||||||||
第二十章 其它出版物的印刷出版物印刷始终是印刷技术应用的主要方面。这里说的其他出版物印刷,是指书刊以外的出 版物印刷,像报纸印刷、地图印刷、盲文印刷、木版水印印刷等。由于这些出版 物的自身特点,使得印制这些出版物的印刷技术,与书刊印刷相比在"大同"中又各有"小 异"。 报纸印刷在出版物印刷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的近代印刷就是从印书刊和印报开 始的。又因为报纸同书刊不同,它有着特殊的时间要求,有着固定的报载容量,也就决定了 报纸印刷有着与书刊印刷不同的一些特点。 1.报纸印刷突出时效性 报纸一向被认为是社会主要的新闻传媒之一。当今社会已进入电子资讯化时代,广播、电视 已成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虽然如此,报纸仍是向大众传播新闻的媒介之一。而新闻传播 的首要条件在于快速及时,这就要求报纸的排版、印刷和发送要突出一个"快"字。为此 , 报社一般把报纸的排版、印刷的场地同报社连在一起。为了"快",报纸印刷都使用卷筒纸 高速轮转印报机,印刷速度每小时在20000张以上。 中国的汉字结构复杂,字数又多,一般用字在7000字左右,这就给报纸快速排版带来很大的 困难。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前,报纸印刷普遍使用铅活字排版,凸版印刷。铅活字排版完全是 手 工作业,不但速度慢,而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还低,成为制约报纸印刷发展的瓶颈因素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八十年代,中国的报纸印刷在文字排版方面,率先迈进了电脑排版的 大门,完成了有历史意义的汉字排版由"热排"(铅排)向"冷排"(照排)的转变。 2.报纸版面大、版式灵活多变 书刊的开本一般是16开、32开,也有64开,选择这么小开本,一是图书较厚,拿取、存放 方便;二是适宜印刷装订。而报纸是单张散页,就没有必要把版面做得这么小。目前报纸的 版面大多是对开纸(781×550毫米)单面两版,或者是单面四版。报版版面比书版版面大,图 文排版的版式就有更多的选择余地,版面大也便于阅读。其次,报版版面比较灵活,不像书 刊千篇 一律。版面文字以横排为主,也可穿插一些竖排;标题字号可大可小,字体变化多样。再加 上底纹、花边、题花、尾花等装饰手法,大大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 3.报纸印刷对纸、墨的特殊要求 由于报纸时效性短,保存价值低,加之印刷速度高,相对来说对报纸的印刷品质要求就要 低一些。 报纸印刷用纸俗称"新闻纸",这是为报纸印刷而生产的专用纸。这种纸卷筒包装,便于卷 筒轮转机输纸。卷筒纸在印刷过程中输纸的速度达4-10米/秒,速度高,要求纸张的抗拉强 度比一般印刷用纸要高。其次,在高速印刷过程中,油墨主要是靠向纸张内部渗透而固着的 ,这就要求纸和墨都要具有良好的印刷适性。对纸张来说,纸面施胶、压光的要求可以低一 些,以增加纸面的可渗透性;对油墨来说,流动性要更好一些,粘度要更低一些。这些都是 报纸印刷对纸张和油墨性能方面的要求明显不同于一般印刷的地方。 4.报纸印刷免去印后加工 一般印刷都包括三个大工序:制版(也称印前处理)、印刷和印后加工。由于报纸是散页单张 ,印刷后就免去了印后加工。在专用报纸轮转印刷机上,一般都附有打孔断张装置,将印刷 完成的连续印纸断裁成一张一张的报纸,立即折叠、数数、打包。从这里再次体现 了报纸印刷一个"快"字。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的经 济、文化在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与书刊印刷地域分布的情况相似,报纸印刷也 存在着东重西轻的现象。 五十年代初期,全国报纸仅有108家。即使这么少的报纸,大多集中在华北、东北 、 华东几个大城市,南方几个省也有一些,但不多。西南、西北几个省、自治区就更少了,有 的省甚至一份报纸也没有。报纸作为重要的新闻舆论宣传工具,一向为共产党和政府所重视 ,自共和国成立之后,新闻总署立即着手重新规划报纸的出版工作。在这之后各省陆续成立 报社,建设印刷厂。从1950年到1959年,新创刊的报纸达436家,使全国报纸总数达544家, 初步改变了报纸分布极不合理的局面。六十年代中期开展的"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摧残 文 化事业的一场灾难,报纸印刷很少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到1980年,中国省级以 上的大型报纸印刷厂已有35家,职工近万人 中国报纸印刷发展最快的阶段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八十年代。光1980至1985的5年 中,新创刊的报纸就达1008家,使全国报纸总数达1776家。 原来报纸出版数量较少的西北、西南地区,报纸印刷力量发展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使中国 报纸印刷力量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有了进一步改善。1991年正式出版报纸1500种,印数不足 20 0亿对开张,至1995年底,增至2089种,4年中新增报纸500多种,印刷总量达年359.62亿对 开张,几乎增长1倍。 表20-1和表20-2分别为"1985年各省报纸一般情况统计表"和"1985年各省报纸分类 状况统计表"。 "快"是对报纸排版、印刷的突出要求。对排版的要求是:各种不同规格的铅字、花纹、花 边等要齐全, 铸字能力要强,储备的数量要足。为了快,一般专用高速轮转印报机印刷。虽然对报纸印刷 品质 要求不比书刊高,然而由于对报纸印刷技术及装备条件较书刊印刷要高一些,所以报纸印刷 技术的进步,往往成为推动整个印刷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40多年来,报纸印刷技术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产高速轮转凸版印报机装备印报厂 五十年代以前,报纸的品种少,印数也少,除了少数几家报社用高速轮转印报机以外,大多 数报纸还是使用平台机印刷。 五十年代,报纸出版事业有较快的发展,因此机械制造部门十分重视报纸印刷机械的研制。五十年代初,上海人 民机器厂生产出高速轮转印报机,并陆续装备各印报厂。五十年代报纸印刷发展较快,用国 产高速轮转印报机装备印报厂,应该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用"冷排"取代"热排" 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书刊印刷、报纸印刷普遍采用铅活字排版。为了改变印刷技术的落后面 貌 ,1974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集中北京大学等单位科技人员,研究制造中文照相 排字机,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在1982年研制出"华光"Ⅲ型计算机激光照相排字机,新华社 、经济日报社及天津市出版局先后使用。从此中国的书刊、报纸排版技术告别了"火与 铅"(即"热排")的时代,迈进了电脑排版(即"冷排")的大门。 经济日报社对电脑排版经过一个阶段试用以后,从1986年开始,正式用于编辑、 排版获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见表20-3)。过去铅活字排版时,夜班编辑一般总 要在 次日凌晨三点钟以后下班,改用电脑排版,十二点半就下班了。华光Ⅳ型机拼一块版只要 25-40分钟。 表20-3经济日报印刷厂1986-1989年经济效益增长表
*本表数字摘自1989-1990《中国印刷年鉴》。 截止到1990年,中央各报,省、直辖市、自治区90%的报社,地、市报社的20%使用了 电脑排字。到1991年底,全国报社拥有电排系统700套,省以上报纸基本上排版电脑化。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北大方正集团,依托它雄厚的新技术开发力量,在原来华光型电排机基 础 上,新开发出了方正系列电排系统,从北大方正89型,发展到方正91型,推向市 场 以后,以它快捷方便的中文操作系统受到工厂的欢迎,很快在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包 括台 湾、香港、澳门中文报社使用,连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不少华文报纸也纷纷采用中 国的电脑排版系统。 3.用平版印刷取代凸版铅印 熟悉印刷技术的人都知道,平印印版的重量比铅印版的重量要轻得多,大约只是铅版的百分 之几。平印印刷的压力也比铅印小,因此,平印印刷的速度当然比铅印高,平印的印刷品质 也比铅印好。平印的这些优点,无疑都是符合报纸印刷快速要求的,那为什么直到八十年代 以 前,还是普遍采用铅印报纸呢? 原因就在于汉文字排版技术跟不上。报刊、图书一般都是以 文字为主,而平版制版则是采用照相制版。如果文字排版不能采用电脑排版,就很难用平版 印报、印书。所以平版印报必须是以电脑排版为前提的。而且报纸的特殊要求,排版速度要 快,字库的容量要大,也只有在实现了电脑排版技术以后,才能满足这一要 求。这就是为什么只有在实现了文字排版的"冷排"以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平印取 代铅印印刷报纸的技术转变。 从纯技术角度说,一旦文字排版使用电排以后,把印刷由铅印改为平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从经济角度说,把还能使用的高速轮转凸版印报机弃之不用,再花巨资购进高速轮转 平印印报机,是不合算的。再说,国产高速轮转平印印报机的生产供应能力也是有限的,不 可能在短短几年内生产出足够数量的平印机,把凸版印报机都替换下来。这些都需要找出一 个暂时的过渡办法。 1990年4月17日至20日,中国报业协会技术进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在西安召开 ,全国24家报社的代表共38人出席了会议。代表们认为:发展平印是今后较长时期的方向。在当前情况下,经济日报等电排后用感光树脂版在凸版印刷机上印刷,河南郑州晚报印 刷厂把原LB203型轮转凸版印报机改为平版轮转印报机,改装后每小时印25000张,这些作法 ,都是既应用电脑排版,又能继续利用原有印刷设备,是可行的过渡办法。 随着报社经济实力的提高,购置国产和进口轮转平版印报机的速度加快了。全国报社印刷厂 原有600台凸版轮转机,到1991年时,已有60%被平印轮转机所取代。到1993年,两年中又购 进时速为30000~60000份平印轮转机200台,基本上淘汰了原有的凸版轮转印报机。到1994 年,全国拥有各种平印轮转印报机800台,年印刷能力为350亿对开张,当年实际印刷量为28 0亿对开张。这就是说,用轮转平印机取代轮转铅印机,印报平印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4.报纸印刷的彩色化 在铅印报纸时代,一般都是"白纸印黑字",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套红印刷。 彩色印刷本来就是平印所长。一旦报纸使用平印印刷,彩色印报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七 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日报社曾进口成套彩色平印印报设备,终因技术、经济及 原材料诸多原因,而未能正常生产。 自九十年代,随着印报平印化的发展,彩色印报逐年增多。在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沈 阳的街头阅报栏里,有的是"周末版",有的是"副刊",使用彩色版面越来越多,今天的 报 纸一改过去的"黑面孔",使报纸的版面异彩纷呈,以崭新的面貌同读者见面。人们说,当 今的报纸比过去好看多了。 彩色印报的难度倒不在于多印几道颜色,而在于彩色图象的制版上。八十年代时彩图原稿先 经过电子扫描分色机制做出单色分色片,再进行图文拼版组合。这种制版方式对于图书、期 刊还可以,但还不能满足报纸快速制版的要求。九十年代以后,北大方正集团和潍坊华光集 团 ,利用进口硬件致力于开发彩色桌上出版系统。北大方正的彩色桌上出版系统已完成商品化 ,除供应国内出版印刷部门外,还销往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台湾、香港、澳门的报 纸也有使用。 5.印刷品质的提高 印刷工艺改变了,印刷品质怎么样? 这是大家关心的。从1990年第三季度开始,报业协会 技 术进步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省级以上报纸印刷品质进行评比打分。按照报纸的版面、墨色、 图 片、标题字4个项目计分考核。从每天邮发的报纸中抽样计分,不管用什么机器,也不管用 什么纸张印刷,以全面达到92分为合格。刚开始评比时,90%的报纸不合格,90分以下的占 一半,最低的一家报纸只有48.8分。印刷品质的评比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从1991 年开始,印刷品质逐年提高。1992年合格的达17家,1994年上升到42家,占全部参加评比 的 报社总数的66%,80分以下的只有2家。也就是说,参加评比的中央各报,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特区和计划单列市的61家报纸,有三分之二达到92分以上,其余三分之一距离合格分 数线92分也只差2~3分。连起步较晚的《西藏日报》也达到了90.87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