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第二节 地图印刷 地图是一种特殊印刷品,它在国家的经济、国防、文化、教育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历届政府对地图的编绘、印刷、出版都相当重视。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军咨府下成立了京师陆 军 测绘学堂,开设地图绘制、制版、印刷班。从此开创了中国由政府出面,用近代印刷技术印 制地图的先河。 辛亥革命成功后,民国政府接管了京师陆军测绘学堂,1931年迁往南京,改称"中央陆地测 量学校"。说来也巧,本书编着的倡导人和出版发行人李兴才先生,于四十年代初期曾就读 于该校。 1949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进展,为了满足各方面对地图的需求,先后成 立了有关地图的测绘、印刷、出版部门,开创了中国地图测绘、印刷、出版的新时代。 现代地图印刷是建立在光学、色彩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学、材料学、照相学、电子学、 资讯科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它属于出版印刷的范畴,但又具有独自的特点与要求。地图印刷 是 将不同类型的地图原稿,通过不同的制印方法与工艺,复制出大量的比原稿更美观、清晰易 读的各种形式的地图。中国现代印制地图主要采用平版制版印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图印刷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电子技术应用于地图测绘,出现了数码地 图和地图数据库,又为地图印刷复制提出了新课题。 地图的制印与其他印件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有: 1.印刷幅面大 地图的幅面大小,或是按规范规定的,或是在地图编绘设计中规定 的,不能任意分割。一般地形图按规范以经纬度分幅,图廓尺寸为60厘米×44厘米左右,包 括图廓外整饰,印刷尺寸就达到75厘米×54厘米左右;挂图幅面更大,有的要用几张、十几 张纸拼接而成,如1:250万《中国全图》由9全张纸拼幅,这是其它印件所 没有的特点。 2.复制精度要求高 地图应用中有时要在地形图或其它地图上通过量算获取数据,因此在复制中和复制后的地图 图廓尺寸都要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线条、符号符合规范图例或设计规定,相邻两幅图之间 内容都要能够正确的拼接,不能因印制而影响地图的几何精度。 3.以单色原稿印制成彩色地图 绝大部分提供给出版印刷的地图,均是单色原稿,在印制过程中,参照所提供的彩色样 图,制版印刷成彩色地图,因此,给拷贝、分色、修版、制版各工序增添了许多困难。 4.印刷用色多 地图虽有单色的,但使用不方便,现在大多数都印成彩色的。1964年以前,大比例尺地形图 图式规定用黑、棕、深蓝、中蓝、浅蓝、桔红、土黄、绿8色印刷;1964年后规定用黑、棕 、蓝、绿4色印刷。国家标准规定1:50万地形图用6色印刷;1:100万地形图用9色印刷,航 空图则用14色印刷。普通地图、专题地图、地质图、矿产图等用色都较多,1975年版1:500 万《亚洲地质图》用色多达40色。用色多增加了套印的难度,同时还要求所拼接图幅之间的 色相、色调均匀一致,更加大了印刷、制版的难度,这也是其它印件所没有的特点。现在彩 画一般都用4色印刷,而地图如要采用4色印刷,尚需解决一些关键工艺技术问题。 5.必须能在印制各工序中及时进行修正和修改错漏 这是因为地图内容十分复杂, 一点一线都代表一定的内容,在制版操作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个别错漏,需要能在底片或印 版上及时进行校正和修改。 五十年代起,地图编制印刷工作,是从军事测绘部门开始的,1950年5月 测绘局成立;1952年改名为总参谋部测绘局,为了满足地图印刷的特殊要求,先后成立和扩 建了一些印图厂。1954年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对私营地图出版 社的改造,成立了公私合营地图出版社。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先后在西安、哈尔滨、 四川成立测绘分局,均建有制图队和印图厂或车间。 1.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制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中,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比例尺的地形图, 大都是用较大比例尺地图编制而成的。是由国家测绘总局的三个分局和总参测绘局及大军区 测绘部门完成编绘工作,印刷地图工作由总参测绘局印图厂和北京五四一厂,天津五四三厂 ,西安五四四厂及上海中华印刷厂先后设立的地图印刷车间承担,地质部测绘局也建立了地 图印刷车间。 2.公开地图的编制与出版 1955年至1980年,一直按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为了保证地图的正确性,"今后凡公开发行 的 地图均应由地图出版社统一编绘出版,其他所有中央和地方的出版社,除书籍刊物中附印的 简明地图外,一律不得再行编绘出版任何地图(包括单行本和挂图)"。因此,在此期间只有 一家地图出版社。 1980年后,先后批准成立了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西安、哈尔滨、成都、湖南、星球等 8家专业地图出版社。1955年成立的测绘出版社也可出版地图,另一些中央级与地方出版社 可出版某些地图。 (1)中国地图出版社。 原名地图出版社,1987年更为现名,是中央级地图专业出版社,社址在北京。该社成立于19 54年12月。1975年国家出版局批准"中华地图学社"为该社副牌,工作地点设在上海。 1949年在南京成立解放日报舆图部,1950年5月由出版总署编审局领导,更名为新华地图社 ,是中国第一个公开编制出版地图的专营单位,曾世英任社长,1953年3月迁北 京。 1951年12月由地图联合出版社、亚光舆地学社、世界舆地学社、华夏史地学社、大众地学社 、大陆舆地社、新中舆地社、震球舆地社、国光舆地社、东方舆地学社、大中国图书局、亚 新地学社、复兴地学社、上海舆地学社、新光地图出版社等15家筹组上海私营合营地图出版 社;1952年10月华东新闻出版局核准成立联营性质的"地图出版社";1953年1月改组成立 私营合营性质的地图出版社。 1954年12月新华地图社与上海私营地图出版社实行公私合营,合营后对内称新华地图社,对 外称地图出版社。主要任务是:编绘和出版各类学校地理教学用图和一般实用地图,以满足 学生、教师教学和一般读者学习上、工作上、旅行上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国 际主义的宣传教育,普及地理科学知识。1958年起停止使用新华地图社名称,统称地图出版 社。1959年建立制印车间。 40多年来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各类地图累计达4400多种,出版发行地图约18亿册(幅)。 (2)星球地图出版社。 是1993年成立的中央级地图专业出版社,主办单位是总参谋部测绘局。星球地图出版社的任 务是:出版适合公开出版的各类军事地图、国防教育用图、军民两用的专题性地图,出版测 绘知识及其相关的军事科技读物。有设备先进的地图专业印刷厂。 (3)广东省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0年10月,是实行改革开放不久率先成立的第一家省级地图专业出版社。该社出书 范围是:出版本省并接受未设地图出版社的省委托出版的行政区划图、交通图、旅游图, 以及地理、地图知识性读物。有完善的制印设备。 (4)福建省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0年11月,由福建省测绘局领导,承担全省的地图出版工作。有制印生产部,可以 承担各类型地图(对开版)制版和印刷任务。 (5)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1年7月,隶属于山东省测绘局,是以编印、出版地图为主的专业出版机构。有地 图印刷厂。 (6)西安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5年8月,是国家测绘局直属局下设的地区性专业地图出版社。出图范围包括二方 面:一是承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各种专题地图的编制及印刷,按测绘生产的国家指令 计划或各部门委托任务下达,按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制定的各种图式、规范和法规进行生产 作 业;二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编制出版本地区各种公开地图和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书籍, 包括各种政区图、交通旅游图和各种专题地图。社内设有印刷厂。 (7)哈尔滨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6年,是黑龙江省测绘局领导下的地图专业出版社。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测绘局 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并根据国家指令或其它省委托编制出版区域性的各种公开版地图、地 图集(册)、专业用图、挂图、教学填充图、交通旅游图及有关地理、地图、地名等知识性科 技图书。设有地图印刷厂。 (8)成都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6年9月,是一家隶属于四川省测绘局的地图专业出版社。出书范围以编制、出版 本地区各种地图为主,兼及其他地区的地图。社内设有地图印刷厂。 (9)湖南地图出版社。 成立于1987年2月,隶属湖南省测绘局。该社由原湖南省测绘局地图印刷厂和内业队制 图 室组成。负责出版本省各类行政区划、交通、旅游、地理、经济等专题地图、地图册、地图 集和地理、旅游书籍等。 (10)测绘出版社。 成立于1955年10月,是国家测绘局主管的中央一级科技出版社,承担全国测绘类各专业和地 理专业的图书,包括专业参考书、学术专着、科普读物、教材、行业标准、地图和其他测绘 成果资料图书的出版发行。40多年来出版制图、地理、地名和地图有关书、图有400多种。 全国地图印刷单位有200多个,分布于军事测绘系统的大型地图印刷厂,大军区、军兵种的 小型印刷厂;国家测绘局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局(院)有单机配套为基础的中、小 型地图印刷厂(车间);石油、煤炭、冶金、地质等部门和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以及若干 高等院校也分别建立了中、小型地图印刷厂(车间)或实验室。技术人员有5000多人,其中包 括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理论水平的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
地图印刷技术与工艺近50年来不断得到提高和改进,总的工艺流程为:检查验收原图→制 定 工艺方案→复照→翻版→分涂和修版→晒版→打样和审校→印刷→成品加工整理。随着科学 技术的发展,各工序均有不少变化。 1.检查验收原图 检查验收各种供制印用的原图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完整,精度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图面是否 整洁,附件是否齐全。 印刷原图的制作,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是用绘图纸晒蓝清绘,为防止纸张伸缩,背面刷以 虫胶,由此 发展到先将绘图纸裱在锌板上,再晒蓝清绘,并由一版清绘发展到多版清绘,图上注记由手 写发展到用照相植字机照相剪贴。五十年代末,开始试验刻图,以后逐步推广,成图的线划 品质 明显提高,而且可以省去复照工序。七十年代以后,又将在玻璃版上刻图改进在胶片上刻 图 ,并改进刻图仪器。同时又开始采用在聚酯薄膜上绘图,注记用透明照排感光材料 并 用压敏胶粘贴,制成的是透明阳像原稿,简化了后工序。九十年代初出现数码地图,可通过 自动绘图仪直接绘出或刻出原图。 2.制定工艺方案 对印刷原图的性质、制印要求等进行认真分析,同时根据任务大小、现有设备、材料和技术 水平,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图幅制印工艺方案框图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3.复照 将印刷原图中的反射稿用照相方法复制得到底片。它可以摄取与原图等大、缩小或放大的影 像底片,可进行单色线划图和连续调原稿的加网复照,也可对彩色原稿进行分色摄影。如果 原图是透射稿,即采用刻绘或在聚酯薄膜上清绘并剪贴透明注记和符号的方法,并与原稿等 大复制,便可省去复照工序。 根据地图复照的特点,自采用照相复照起至八十年代初,一直采用湿版照相。湿版照相是将 含 有碘化物等的棉胶乳剂流布在玻璃板基上,浸入硝酸银液中形成碘化银感光版。在湿润情况 下通过曝光使原图的图像在感光层上形成潜像,经显影、定影处理,即可成为供制版用的底 版。湿版照相虽具有分辨力高,反差大,适合线划图照相的特点,但作业有一定局限性,工 艺陈旧,品质不稳定,使用药物有害身体健康。八十年代初,推广使用特硬性胶片照相, 聚酯片基 伸缩性又较小,完全可以满足地图生产的要求,软片化以后,可采用销钉定位,提高套合精 度。 连续调原图如晖渲图,照相时过网,使用湿版照相期间只能应用玻璃网屏过网,推广胶片照 相以后,也改用接触网屏过网,既简化操作又提高过网品质。 4.翻版 将复照获得的底片或刻绘原图,或聚酯薄膜清绘图,用接触晒像方法,把底片(阴片或阳片) 的图形翻制在透明片基上,复制出大小一致的若干块底片,供分涂或晒制印版用。 翻版是地图制印中特有的工艺。1958年起开始采用以玻璃为片基,涂布铬明胶感光液进行曝 光,可翻制黑度和透明度都较好的阴版或阳版,且尺寸与原版完全一致,操作简单,效率高 ,成本低,供手工分色用。七十年代又发展能剥离的感光层,制作撕膜版,解决面积色的修 涂问题。八十年代又制成重氮型拷贝片和剥膜片,取代铬明胶翻版法,为全工序软片化创造 了 条件。 5.分涂和修版 在翻出的底版上,将地图上各要素按分色样图的规定,在底片上保留某一色要素,涂去其他 色要素的作业称为分涂。对底片上的缺点进行修涂,以保证底片符合品质标准的作业称为 修版。分涂和修版是制印多色地图不可缺少的工序。 面积色的分涂方法,曾采用翻制淡蓝色底图的阳像底片,用手工填描,将需要部分画出透明 ,不需要部分用修版墨遮盖制成蒙版。分层设色地图的色层制作,先后使用过AB版法和隔带 分涂法,既简化操作又提高了品质。 地图上面积色的不同层次,用加网线的方法来表现。网线胶片依靠进口,而且所分层次较少 。应用衬网线胶片翻拷底片,网线胶片属非耐用消耗品,需不断更换,后国内采用进口网线 胶片为母片进行复制,但品质受到影响。八十年代后期采用电子分色机制作网点胶片,点 型好,层次多,还能制作特殊花纹的网线胶片,以满足各种特殊需要。 6.晒版 利用上述各种方法获得的底片,或在聚酯薄膜上绘制的原图,用各种方法把图文在感光材料 上通过光化学作用制成印版,使图文部分亲油墨,空白部分亲水,供打样或印刷使用。 晒版在五十年代用铬蛋白晒阴像底片,为蛋白版,阳像底片使用鱼胶或阿拉伯树胶与重铬酸 盐制 成平凹版。六十年代用聚乙烯醇合成胶代替阿拉伯树胶。八十年代中用重氮型预涂感光版(P S版) 取代旧工艺。使用预涂感光版后,工厂可以取消磨版、烘版等工艺,产量大幅度提高。 7.打样和审校用印版在打样机上,按照地图各要素的颜色,打出彩色样、单色校样、红色校样、套合样、 审校样等,供审校、检查地图在制印过程中有无错漏、分色的正确性、各要素的套合精度是 否在规定的限度以内,并为正式印刷提供标准。审校中检查出的错误,在底片上进行修改纠 正。 目前国内地图打样仍以机器打样为主要手段。彩色样和单色样在其他印刷品中也都采用, 但 红色校样、套合样、审校样则是地图印刷中特有的。红色校样是用于检查分色修版过程中产 生的错漏,凡一版清绘或分版清绘复杂的图幅,要打红色校样。打红色校样必须用未经修涂 过的全要素底片晒制打样版,用红色印出样图后,将各分色要素版用红、黄色系以外的颜 色 ,准确套印在红色校样图上。全部印完后,倘图上出现有红色线划或符号,则就是某色版在 分涂时修涂去了,要修正。套合样是用于检查各要素套合关系,分绘时重绘,分涂时重留 的 差错。套合样打样时用色与彩色样不同,一般印刷时黑色用紫色代替,蓝色用中蓝,棕色用 桔黄,墨绿用灰,绿和红仍用绿和红,套合样上如出现非上述所用的印刷色,即表明有重绘 或分色时重留的错误,查明后进行修正。 审校时先审校红色校样与套合样,圈出需修改的部分,并将修改意见标注在彩色样上,然后 审校彩色样。审校出的问题应按色转标到单色样上供改版用。 8.印刷 将审校修改后的底片,晒制成印版,安装在平印机上,上水上墨,通过印刷机的压力,把图 形转印到承印物上,从而得到大量的地图印刷品。 多色地图印刷中,色序的排列很有讲究,色序排列主要看各色版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序排列 好,可以减少套印困难。正式开印前要印出开印样张,自检品质合格,送审批准后,符合 要求才能正式印刷。 9.成品加工整理 检查印刷成品的品质,剔除废品,按质分级。单张图裁切加工后,按规定张数包装成捆; 地图册、地图集则进行装订加工成册,包装发行。 地图分级主要检查图面整洁及各色版套合精度,地形图要求线划色套合差不超过0.3毫米, 普染色套合差不超过0.4毫米,超限的即作为副品处理。地图包装也与众不同,包装纸上有 一小长方孔,此孔要对准地图图号,以便不打开包装即可知包内的图号;同时包装后图包两 头应贴封标签,封标签的颜色表示包内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如1:5千为咖啡色,1:1万墨绿 色,1:2.5万黄色,1:5万红色,1:10万蓝色,1:20万深紫色,1:25万桃红色,1:50万 绿色,1:100万桔黄色,其他图为棕色。 图集的装订,有平装与精装,平装采用无线胶装较多;大型地图集大都采用精装,精装在 七 十年代以前大部分采用蝴蝶装,以适应图幅可以摊开,不影响订口处的阅读,七十年代以 后也大都采用无线胶装了(彩图20-1)。
九十年代,是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地图复制,加快成图速度,提高 成 图品质,减少手工作业,在制版中采用电子制版方法,用单色线划原稿经扫描仪进行数字 化 扫描输入,将其图形资讯全部贮存于图形工作站的硬盘中,再将图形资讯调到图形工作站的 显示屏上,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色,并可在彩色显示屏上观看彩色效果,经检查符合要求后 ,再由图形工作站将资讯传输给彩色打样系统,输出彩色样张,也可传输给输出机 ,输出4张分色底片,即可晒版,该方法速度极快,又能保证各色的套合精度和各层次的准 确性。 1981年国家测绘总局为使地图制印中统一品质标准,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地图制印品质, 特 制定了《地图制印规范》颁发执行,为地图印刷过程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1992年对《地图 制印规范》作了修订,并制订了《影像地图印刷规范》。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了这些规范, 以国家标准GB14051《地形图用色》、GB/T14510《影像地图印刷规范》和GB/T14511《地图 印刷规范》公布了上述3个标准,使地图印刷走上标准化轨道。 地图印刷的科学研究方面,在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制图室,总参测绘研究所,解放军测绘学 院地图制图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印刷工程学院都有一批专门从事地图印刷的科研人员,他 们完 成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如:多色线划地图电子分色扫描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 会奖;快速复印方面,完成緀f缰瓢婊芭湓谝罢骄驳缰朴〕瞪希坏赝季驳绺从』远?定位图面照排机等设备研制上取得成果;在地图缩微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应用于生产, 在多色地图制印工艺方面,开展了地图四色印刷和减色印刷的研究,已能应用于制印复杂的 地图,并研制完成多本地图色标,供地图设计时参考;遥感图像及系列地图复制技术的研究 ,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标准化方面,完成地形图用色国家标准,以及图像复 制工程的标准化及品质控制,修订了地图印刷规范等国家标准;研制生产了一些特种地图 , 如丝绸地图,的确晾地图,立体地图,以及用网版印刷和发泡油墨印刷供盲人使用的触觉地 图;在电子出版方面,开展了机助修版制版系统的研究,电子地图屏幕色与色料色的转换 研 究、地图测色配色系统等。一些工艺技术改革,不断应用到地图印刷中去,地图印刷40多年 来有如此大的进步,是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分不开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