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近代篇 - 第十六章 - 第一节

 
第十六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国印刷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人民长达八年之久、艰苦卓绝而伟大的抗击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取得了完全的 利。举国上下欢欣雀跃之时,印刷业在全国范 围内的布局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恢 。具 表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 从沿海沿江城市迁移到大后方的印刷企业纷纷反迁,重回原址;沦陷区敌伪控制的印刷业由 中国人接管,并根 需要进行改组,重新安排生产;中共根 地的印刷业在新的形势下,大 多进行了合并和改组,规模不断扩大。变化带有全局性而又是多方面的。抗日战争 利后的 中国印刷业,虽因日本帝国主义长达八年之久的破坏和摧残,元气大伤,设备、技术和规模 ,远不及中华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时的抗战爆发之前,但沉浸在欢乐中的中国文化、出版 、印刷界同仁,在抗战 利的鼓舞下,必将在现有基础上,继往开来,再创中国印刷之辉煌 。中国的印刷业出现了新的希望和曙光。这是当时摆在全国文化、出版、印刷界面前的现实 态势。遗憾的是,抗战 利不久,国共两 的第三次国内战争又起,全国重又处在战争环境 中。所不同的是,这是国内战争,国内战争只能影响和防碍印刷业的正常发展,不会像日寇 那样下意识地去破坏和摧残。在这一历史时期,印刷业变化之大莫过于各根 地中印刷 的动荡、改组和变迁。在这次变迁中,各印刷 (包括原有的、新建的和接收的)经过 迁移、合并、调整和改组,规模由小到大,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各根 地 (此时已称解放区)印刷、出版、发行于一 的新华书店的建立,出现了以新华书店这 形式 综合管理印刷、出版和发行的管理 制的新模式。为三年内战结束后的管理 制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第一节 台湾的印刷业

    从1895年甲什战争,到1945年抗战 利,日本占 台湾五十年。这五十年的殖民统治,给台 湾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台湾的印刷业也一直在其控制之中,难以发展。尤其是1943年之后 ,日军因战事失利,更加紧搜刮台湾物资,加上战火所及,印刷设备受损,使印刷业处在萧 条之中。

    抗战 利后,国民政府派员到台湾接收日本政府和军方产业,将日本人在战争末期合并了的 印刷会社,改组为后来的国防部印刷 。由中国人开办的民间印刷 ,经过战后的修 ,也 具有生产活版 、圆盘 和一些简单印刷设备的能力;纸张供应方面,不论 制纸,还是手 工抄纸,虽然质量和数量都难以恢 到战前水平,但还能以维持。1947年发生的”二二八” 事件,造成印刷业人才流失,给台湾印刷业带来一定的影响。三年内战的爆发和发展,造成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物质 度缺乏,对印刷业更是雪上加霜。此时台湾的印刷业,石印 已大不如昔,但铅活字版印刷却逐渐抬头。当时无论文字排版、书刊印刷,还是表格和商用 套色印刷,大都采用铅印。锌凸版制造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凸版铅印开创了一个较好的发 展前景。

     台湾回归祖国,给商界以自由、公平竞争的 会,创业印刷者也逐渐增多,现在仍在经营的 一些印刷老 ,有的就是在此时开办的。由于”这个阶段,台湾本身拥有的外汇十分稀少, 无法向国外购置设备,因此活版仍沿用日本人留下的字模及铸字 ,彩色印刷的分色制版及 印刷,不论平版或凸版原色版,都有人尝试去做,以填补以前由日本输入高级彩色或套色印 刷品的空档。” 陈政雄着《台湾印刷业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三年内战基本结束,国民政府由中国沿海将大批军民及物资运到台湾,给台湾带 来了印刷设备、技术和管理人才。印刷设备器材方面:

    中央印制 从上海运来大批先进设备和器材,计有十二台凹版印钞 、六台底纹印刷 、四 台立式八开凸版印刷 、两台全张米勒平版印刷 、两台对开米勒平版印刷 、四台海立斯 平版印刷 、数台美制裁纸 和很多铜模雕刻设备,以及铜模、鱼胶、转写纸、上海金山油 墨、IPI利达油墨和其它凹版用材料。

    工矿公司运来两台日本滨田全张平版印刷 。其中一台是自动供纸的双色全张平版印刷 , 另一台是单色全张平版印刷 。

    另外,陆军、海军和联勤制图 等军方印刷 ,运来大批美制印刷设备;商务印书馆的造 纸 、油墨 以及一些印刷设备于此时运到台湾,在台湾谋求开业和发展;国民 经营的中 华印刷 ,运来不少印刷 和制版、排版设备。

    国民政府迁台时带来的这些设备和器材,无疑是台湾印刷业的一针强心剂,对台湾印刷业的 苏和发展,势必产生积 的影响。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近代篇 - 第十六章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