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近代篇 - 第十三章 - 第四节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

    以铅活字印刷为先导的西方近代印刷术,是伴随着西方传教士──尤其是基督教新教的传教 士来中 国传教一起传入中国的。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传教,需要大量《圣经》等布道书籍 ;另一方面,基督教(新教)与天主教相比,有着较强的世俗观念,强调间接布道,即通过一 些文化传播活动,譬如翻译、印刷一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书籍,以及出版一些刊载 新闻时事的报纸和期刊,来推动布道事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为数众多的出版印刷机构的配合 。为 此,西方传教士不遗余力,在中国创办了采用西方近代印刷工艺和设备的印刷机构,承担着 以在中国传教和配合西方列强侵略、瓜分中国,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为宗旨的报刊和书籍的 印制任务。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和建立出版印刷机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十九世纪初期,中国清朝政 府执行闭关锁国和严格禁止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和出版印刷布道书籍的政策。马礼逊1807年 在广州雇人刻字模、制作中文铅活字几近被驱逐一事,为此提供了实际例证。这种情况一直 持续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

    鸦片战争,以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清王朝的彻底失败而告 终 。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众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导致西方传教士在不平等条约 保护下犹如潮水一般的涌入。当然,大量的、潮水般涌入的这些传教士,势必在中国创办和 出版为数众多的报刊和书籍,建立大量的、与之相适应的出版印刷机构。因为,在他们看来 :

    "单纯的传教工作,是不会有多大进展的,因为传教士在各方面都要受 到无知官吏的阻挠。学校可能消灭这种无知,但在一个短时期内,在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少 数基督学校能干什么呢? 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一个更迅速的办法,这就是出版书报的办法 。这是基督教传教历史上最常见的办法。传教士对于这一办法研究的结果,使他们相信,只要 他们首先取得了当权人物的信任,一切就会容易发展。他们准备出刊杂志和书籍,在该项杂 志和书籍内,不但传播基督福音,同时也传播一些现代科学和哲学。" 广学会编《没有更迅速的道路》,原载卿汝辑美国侵华史》第二卷,本文转引自 张奇《1840-1900新教在华出版书报活动初探》,载中国近代现代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 》154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0年版。

    据统计,1860年传教士在中国出版报刊32种,比1840年鸦片战争前增加了 一倍;1890年出版 报刊76种,比1860年又增加近1.4倍;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将近半个世 纪的时间里,外国人先后在中国创办中外文报刊多达170余种,约占当时中国全国报刊总数 的95%。可见来势之猛,发展之速。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的、以基督教为主的、为数众多的近 代印刷机构也随之建立。

一、基督教建立的印刷机构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以基督教传教士人数最多,也最为活跃。因此,外国人在中国开办 的印刷机构,大多都是基督教公理会等组织和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十九 世纪前后的百余年间,基督教在中国创办的印刷机构不下60所(参见表13-2)。其中有些印刷 机构,譬如美华书馆、墨海书馆等,规模宏大、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在近代早期的中国 出 版印刷业中独步一时,占尽风骚。有关近代基督教及其传教士在中国创办印刷机构的情况, 从美华书馆和墨海书馆等几个主要机构的设置情况,可大致见其一斑。

    表13-2基督教创办印刷机构统计表 此表系以《中国印刷近代史》第三章(万启盈先生撰写)为基础,参考叶再生、张奇 、杜昕生等先生的著作罗列、整理而成。

名  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  注
澳门东印度公司印刷所 1814年 马施曼  
巴达维亚印刷所 1816年 麦都思 墨海书馆前身
马六甲英华书院印刷所 1818年 马礼逊、米怜 另有1821年创办说
艾宾印刷所 1826年 马礼逊  
美国传道会书馆 1831年 裨治文 又称布鲁因印刷所
中国益智学会 1834年 裨治文等  
美国长老会开办澳门铅印所 1836年 前美国长老会  
香港英华书院印字局 1843年 马礼逊等 又名伦敦布道会印刷所
墨海书馆 1844年 麦都思  
华花圣经书房 1844年 柯尔 美国长老会书馆迁到澳门更用此名
美华书馆 1860年 姜别利主持 华花圣经书房由宁波迁上海后更名美华书馆
清心书馆 1861年 范约翰 又名清心书院
汉口花楼总教堂、博学书院 1862年 杨格非、郭修理  
北京美国Board印刷所 1863年 美国教会开办  
福州卫理公会书馆 1861年 怀特 1891年设兴化印刷分所
兴化宗教书馆 1891年   为福州卫理公会分馆
宁波传教士协会书馆 1869年 高夫  
汉口中国圣教书会 1876年   原华中宗教书报学会
上海益知书会 1877年 韦廉臣  
汕头英国长老会书馆 1880年 英国长老会  
哥伦比亚小书馆 1881年 苏格兰教会 先在牛庄后迁沈阳
奉天朝鲜文印刷馆 1872年后 罗约翰  
台南聚珍堂 1884年 巴克礼 俗称"新楼书房"
格致书室 1881年 傅兰雅 一名格致书院,1874年创办于上海
汉口苏格兰全国圣经会书馆 1885年 计约翰 又名汉口教会书馆
京都美华书院 1886年 前美国公理会  
同文书会印刷所 1887年 韦廉臣  
镇江内地会印刷所 1887年 俞兰  
武昌文华书院印刷所 1888年 前基督教圣公会  
福州红衣主教团印书馆 1889年 福州红衣主教团  
九江华中书馆 1890年 前利特尔牧师  
海南岛长老会教会书馆 1890年前后 基督教长老会  
台州书馆 1890年前后 鲁兰德  
北京圣公会印书馆 1890年前后 英国圣公会 又名北京公理会印书局
北京卫理公会印刷所 1890年后 美国卫理公会  
金陵大学堂印书馆 1893年 梅格斯 为基督书院印书馆
嘉定教文馆 1894年 哈特主持  
福州美华印刷所 1895年 英美传教士 后更名为大中华印刷所
长沙传道书局 1897年 美国传教士  
美华浸信会印书局 1899年 美国传教士 有华人参加
威海卫宗教出版社 1903年 传教士多人  
中国卫理公会书局 1903-1904年 卫理公会 后与美华书馆合并成教会图书公司
汉口圣教书局 1904年 英国人  
华北协和大学书馆 1905年 美国公理会  
时兆报馆 1905年 安息日基督降临会  
喀什福音堂印书馆 1905年 瑞典传教士 又称瑞典印书馆、西洋印书馆
广文学堂书馆 1906年 狄考文  
宣道书局 1910年 前翟辅民 一作黄翟辅
福州孤儿院印刷科 1910年 洛克卜  
福音书局 1913年 福音派联合会  
真理印刷局 1913年 包志礼  
纪念尼普(Knipp)印刷所 1914年 广州基督教主教团  
康定基督教会印刷所 1916年 徐牧师  
福州彬文印刷所 1916年 基督教闽籍教徒  
西安浸礼会书馆 不详 萧罗克主持 初名大同印字馆
博文印字馆 不详 刘子如  
宁波三圣教会印书馆 不详 圣公会华中教会  
温州圣公会印书馆 不详 英国圣公会  
上海青年会书局 不详 基督教会  
中华信义会书报部 不详 美国中华信义会  

1.墨海书馆

    墨海书馆(The London Missionary Press),是英国基督教伦敦教会在上海开办的近代出版 印刷机构,创办于1844年。其前身是1816年英国基督教伦敦教会的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巴 达维亚印刷所"。1843年上海开放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伦敦教会决定将该印刷所迁到上海。为此,麦都思于1843年12月23日抵达上海,筹办 印刷所迁沪事宜。并将迁到上海后的中文厂定名为"墨海书馆"。由麦都思负责。主要任务 是为教会出版圣经和传教宣传品,以及数学等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初创时的墨海书馆 馆址在上海小北门外大境阁一带。后英国伦敦教会委托麦都思出面在上海购地,并于1861年 迁入新址麦家圈。麦家圈在今上海福州路南的山东路一带,因其为麦氏所购置,故当地居民 称其为"麦家圈"。

    初期的墨海书馆,从英国运来三台印刷机,并置有中、英文铅字和泥版浇铸铅版等设备。对 此,伯熙着《老上海》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说当时墨海书馆有大小英文铅字七副;中文铅字 两副,铅字大小相当于今二、四号字;有泥版浇铸铅版设备;印刷机器系铁制,长一丈数尺 ,广三尺,旁置有重齿轮二,以两人司理印事,用一牛旋转机轴,墨汁、胶辊大致与今式相 同。秋翁六十年前上海出版界怪现象》,也对墨海书馆当时印刷书籍的情况有与前述相似 的记载:"铁制的印书车床长一丈数尺,宽三尺余,旁置齿轮两个。两个工人管理印刷,用 一头老牛拖拉机轴,使车轮旋转。下铺书版,上叠纸张,垫以毛毯,随印随揭。书版以泥胎 刻字,装在铅版上,墨汁胶辊,大致与今式略同。"

    墨海书馆虽备有中、英文铅字,但因印刷机器不够精密,加之上海电力供应不足,因此,除 圣经等一些传教读物和书馆编辑出版的六合丛谈》月刊采用活字印刷外,不少出 版物仍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

    墨海书馆创办初期,以艾约瑟(Jeseph Edkins,1823-1905)为编辑。1847年英人伟烈亚力到 书馆任翻译,与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韦廉臣和中国数学家李善兰合作,翻译数学等西方科技书 籍。1849年又聘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王韬为编辑。该馆于1860年美华书馆迁至上海后关闭。有关墨海书馆的情况,在麦金托什上海教会书馆》一书中,有一段慕维廉牧师的回顾性 文章,可与上述资料相印证。慕维廉牧师的回顾说:

    "那时我们开始传闻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内地发展起来,他们信奉基督 万 能。这个前景在国内(指英国)引起极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当时估计的需要,经詹姆斯牧师(J ohn Angell James)的努力,预订了新约全书》修订本(通常称之为有代表性《圣经》全译 本)100万册。为了实现这项任务,在不列颠及国外圣经会的要求下,将几部大机器运往上海 。在上海以牛车为运转工具。认为这样会较快地完成这项工作,并使神圣的《圣经》有广泛 的传播。这些机器安装后,立即开始昼夜印刷。几十万册《新约全书》从这里发出。然而, 不久就发现机器损坏严重。这些机器运转不正常,印出许多难以阅读的模糊字迹。不论出现 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决定将机器运回英国,而用手印机代替。手印机当时亦在使用 中。从了解到有关太平天国的事到他们败迹的显露,发现并不急需发送上百万册《新约全书》,因此,工作进度减缓下来。美国教会书馆(美华书馆)建立后,我们发现这个书馆基本上 可以完成圣经出版协会及本教会所要做的工作。我们大可把教会书馆关闭,并处理掉印刷器 材。与伟烈亚力先生离开的同时,伦敦教会书馆关闭。" 转自《中国印刷近代史》76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慕维廉的回顾,秋翁《六十年前上海出版界怪现象》,伯熙着《老上海》,孙??作 《洋泾浜杂诗》,黄钧珊作《咏墨海馆》,……如此多的学 者挥墨记述墨海书馆及其用牛拉机器印刷事,可见当时墨海书馆影响之大,传闻之远。近代 印刷术传入初期用牛拉机器印刷及其引导中国印刷业发生历史性大变革的情景,必将以印刷 历史上的奇闻典故而载入史册。

2.美华书馆

    美华书馆(The American Presbyteran Mission Press),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规模最 大、设备最为齐全的出版印刷机构。其前身,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长老会书馆"(Ameri 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44年2月,美国传教士柯尔将其迁至中国澳门,更名 为"华花圣经 书房"(The Chineseand American Holy Classic Book Establishment )。次年,根据柯尔 的建议,将华花圣经书房又迁至宁波。1860年又从宁波迁到上海,并更名为"美华书馆"。

    1844年柯尔将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书馆迁至澳门、更名为华花圣经书房初期,设备简陋,仅有 从美国运来的323个字模和戴尔生前制作的1845个字模;人员有一名排字工和两名印刷工。排印了路加福音》、使徒行传》、《两个教友》,计三万九千五百册。1845 年迁到宁波后,增加了两名工人,计有三名排字工、两名印刷工。规模仍很小。此后陆续购 进一些铅字和设备,规模不断扩大。譬如:1846年从美国运来一台铸字炉,从香港购入铅字 1197磅,还从泰国曼谷订购了一些印刷器材;1849年从德国柏林购进一副铅字和一套完整的 浇版设备。该馆在宁波期间仍沿用旧名华花圣经书房(图13-15), 一说该馆迁宁波后改名美华书馆。图13-15为该馆于1849年在宁波印刷的天文问答》,封面印有华花圣经书房字样,足证该馆在宁波仍沿称旧馆名。印刷教会传教书籍,不接受布道以外印刷品的印制业务。

    1858年10月,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该会传教士姜别利到宁波,主持华花圣经书房的业务工作 ,带来一些新制作的字模、铅字和铸字炉。考虑到购买印刷器材和销售寄发图书的便利,姜 别利迁址上海的建议得到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于1860年将华花圣经书房由宁波迁至上海 小东门十六铺。更名为"美华书馆"。

    美华书馆在上海建馆开业后,陆续添置印刷设备和中文(包括满文和蒙文)、英文、日文等各 种文字的字模。到1895年,已拥有各种型号的印刷机九台,其中滚筒式印刷机四台,平台印 刷机一台,手动印刷机四台。另外还有照相机、液压机、电镀设备、装订机械和网线版等设 备。这时的美华书馆,已采用手动式铸字机铸造铅活字。所铸铅字除满足本书馆应用外,还 为北京、福州、宁波,以及日本、德国的一些印刷厂提供字模和铅字。随着美华书馆规模的 不断扩展,书馆雇用的员工也日益增多。1895年,书馆有工人77人,校对、店员、办公、勤 杂工19人,馆外装订工30人,共约120余人。到1914年,书馆雇员已多达二百余人。

0468.jpg (32205 bytes)
图13-15 天文问答

    美华书馆的销售部于1915年与设在上海的卫理公会书局(The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合并,联合组成教会图书公司(The Mission Book Company)。1927-1928年间,美华书馆停 业,设备器材盘给了商务印书馆。

    1871年出版的教会新报》第165期,刊有美华书馆述略》一文,名为"述略",而对美 华书馆的一些情况,譬如铅字、排版、印刷、电镀铜版等,记述颇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节摘如下,以助了解当年美华书馆印刷状况之一斑。

    "上海小东门外之美华书馆,西国排印活字版书之馆也。初以排印美国 书 籍及中华书籍,故名曰美华。其活字及铅字,有大字、中字、小字、极小字数种,凡《康熙字典》所有字皆有之,并有字典所无之字。每一常用字者,备百字、数十字;不常用者,只 备十余字、数字,故同时排印数书而不穷于用字。列架别部,如字典之部,分画次,井然也 。故排字者按部按画取字,不稽时,一人一日可排数千字,排成书页,有边栏焉,有直格焉 ,则铅线条为之也。铅字极工,排成,而无大小参差。印而校,校而再印再校,故鲜讹字。印毕仍入架,仍部属画次,不紊乱焉。其印也,用机器,日印万页。盖中国印书,一印则一 纸 一页。西国机器印书,一印则一纸数页也。机器以铁造成,大如长桌,阔二尺有奇,长约三 尺,形长方如盘。其底平,以排成书版,数页平联置内,上墨而印也。既铺纸,即挽机。其 机螺旋引其盖下,而平压纸上。以机螺转,故力大压重,而印字极清,既印,而通机之螺, 即盖启,一纸出,而一纸复入。一纸也,已印数页矣。印百纸千纸,即已数百页数千页矣。其墨用外国墨,粘如油糊。机器形圆如筒,包革于外,沾墨于上,器转而字皆上墨矣。不用 中国墨者,以字系铅制,中国墨不能上铅也。其墨名曰自来墨,以机挽而进,则纸入盖下而 压,印已成,挽机而退,即盖启纸出,而机筒前转,即自上墨,而又可入纸矣,不烦人力, 故曰自来墨也。"

    ……"又有铜版,则非铜字排成,乃铸铜而成有字之全版。其法,始则以铅字为模,依书排 字,继将排字覆印于蜡版之上,以黑铅粉涂蜡版上,以铜板与蜡版对置,置电气箱内,俄而 电气化铜,蜡版吸铜而成铜版。铜版之字,坚光精妙,胜木版远矣。……诸书中有铜版者, 如圣书之五编五常撮要,圣书之酒财气色四戒撮要及马太传、福音之言、耶稣之言、天道溯 源、天路历程、续天路历程、亨利实录、训儿真言诸书,皆铅字本外又有铜版者焉。" 转引自《中国印刷近代史》第81-82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二、天主教建立的印刷机构

    早在欧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之前的十六世纪,西方的天主教派系已经来到中国,并 在中国的北京、广州、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福州、南昌、开封、宁波、肇庆、澳门、 韶州、绛州等地建立出版布道书籍的印刷所多处。其中印书最多的是北京南堂、杭州天主堂 、福州钦一堂。出版图书约二百余种。只是这些图书都是采用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的。

    天主教在中国建立的近代印刷机构不少于20所(见表13-3),其中规模最大或较负盛名的是 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和北京遣使会印书馆。

    表13-3天主教创办印刷机构统计表 根据《中国印刷近代史》97-103页文整理而成。

名  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备  注
土山湾印书馆 1864年 罗马天主教会 1864年迁至土山湾
北京遣使会印书馆 1864年 法国天主教会 法人梅士吉主持工作了54年
献县张庄天主堂印书馆 1874年 郎怀仁 法人溥若思修士主持
安国县天主堂印刷所 不详    
烟台天主堂印书馆 不详    
玫瑰印书局 1890年   又名南宁玫瑰印书局
崇礼天主堂印书馆 1900年   在察哈尔崇礼县西湾子
青岛天主堂印书局 1910年 德国神甫 原名教会印刷所
兖州保禄印书馆 1917年前 德国天主教会  
太原天主教印书馆 1910年前 意大利天主教会 采用雕版印刷
天津益世主日报 1910年 雷鸣远 原为《广益录》周刊
益世报 1915年 雷鸣远  
福州公教印刷所 1920年 法国天主教会  
延吉天主堂印刷所 1930年 白化东 德国天主教神甫
香港拿撒勒出版社 不详 罗马天主教会  
圣家书局 不详 重庆天主教会  
芜湖天主堂印书馆 不详    
广州石室天主堂 不详    
彝文印刷厂 不详 毕映斗 由法国神甫支持建立
武昌方济印书馆 不详    

 1.上海土山湾印书馆

    上海土山湾印书馆,又称土山湾孤儿院印书馆、土山湾孤儿院印刷所。因其地处为明末 天主教教徒徐光启墓葬地而得名的徐家汇,故人们习惯称其为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上海人 一般简称其为"孤儿院"。

    "孤儿院"由巴黎耶稣会传教士所创建,初建时在上海青浦横塘,1850年迁到蔡家湾。蔡家 湾孤儿院只收男孤,让其学习包括雕版印刷在内的各种手艺,此为孤儿院有印刷之始。1864 年蔡家湾孤儿院的印刷所毁于战火,遂又迁到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早期的印刷所系雕版印 刷。到1870年前后,因盘进了一家外国人的印刷所才有了外文的铅字和印刷机。随后又购买 中文字模,成立了铅印部。铅印部成立后,设备不断增加,规模日益扩大。除铅印设备外, 又陆续增添石印设备、制版照相设备和珂罗版印刷设备,并于1912年成立了照相制版部。有 马里诺尼(Marinoni)石印机二台、大型凸版印刷机四台、脚踏架二台、西文赉纳铸排机一台 ,以及照相制版、珂罗版等相应设备。承担着中文圣经,中、西文教会出版的刊物,宣教用 的小册子,教会学校的教科书,法租界当局的文件、通告和报表,有关气象、地质、地震、 水文等方面的书籍,以及地图、挂图、圣像和宗教画片等的印制任务。仅图书印制一项,18 75年为180种;1889年为221种;1890年为293种。可见,土山湾印书馆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北京遣使会印书馆

    北京遣使会印书馆,因其为法国天主教会创设于北堂(即北京西什库教堂),又称北堂遣使会 印书馆,或简称为北堂印书馆。该印书馆创建于1864年。是天主教在中国采用近代铅活字印 刷术印书最早的印刷机构。张秀民先生在其名着《中国印刷史》中,提到这个印书馆和在该 馆看到1860年法国军队撤离北京时留下的一台铅、石两用的斯坦荷普铁制印刷机。该馆从18 64年 建立印书馆起,陆续购置印刷设备和各种铅字,具有排印中、日、梵、德、英、法、意、荷 、西斑牙、波兰、希腊、拉丁、希伯来、佛兰芒、叙利亚、马来、大宛,以及中国藏、满、 蒙等少数民族文字的能力。建馆后的八十年中,印书达四百万册。其间,法国梅士吉修士在 北堂印书馆工作长达54年之久。

3.献县张庄天主堂印书馆

    献县张庄天主堂是一个占地广、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因系笔者故里,故笔者亲眼见过、参 观过这个教堂。该堂创建于1856年,1874年夏在总教堂(即张庄教堂)建立印书房,以便为当 地及附近教堂──譬如位于张庄以东二十多公里的百兴庄天主堂──的传教士、教徒和在教 堂办 的学校读书的学生印刷圣经、课本等书籍和读物。时而也印刷像道真来华》(图13-16)之 类的官话小说。献县张庄天主堂的传教士来自欧美数国,印书房主持人──精通汉文的法国修士溥若思曾于 20 年内用木板刻雕汉字四万个,并用其制作字模,浇铸铅字。印书房建立初期,使用人力手摇 印刷机,后改由电力拖动。1890年到1894年间,曾印刷《法华大字典》、《初步华语会谈》 、《崇修引》、《民众道德及习俗》等图书。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教堂除印制上述书籍 外,还着意搜集中国各级政府及国家诸如指示、上谕、记录、碑铭等情报,并将其排印成中 文、拉丁文和法文的《文件选集》,从而引起了罗马教廷和法国公使馆、领事馆的重视。本 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在张庄天主堂破获两起外国传教士窃取中国情报间谍案,为这个教堂 及印书房从事宗教以外的不正当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河北编着出版纪事》载,献县 总堂曾于1868年在天津建印字馆和报馆。可见,献县天主堂印书房是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印 刷机构。

0472.jpg (38745 bytes)
图13-16 献县张庄天主堂印刷的官话小说《道真来华》封面

 三、东正教和外国商人建立的印刷机构

1.东正教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

    俄国的东正教于1902年以后在北京东直门内重建修道院。这个修道院俗称为罗刹庙北馆,除 面粉厂、织布厂、铁工厂、牛奶场、养蜂场外,北馆还建有造纸作坊、石印局、铸字房和装 订房等从事出版印刷的机构。其中出版印刷机构由俄国技师主持工作,承接中、西文的印刷 业务。十月革命后,俄国政权更换,该教会不接受苏联政令。之后,该教后继无人,自然消 亡,印刷厂下落未见史料记载。

2.外国商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

    前已述及,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绝大部分属宗教性质,由基督教、天主教会和他 们的传教士所创设。俄国的东正教只有北京罗刹庙北馆一家。除此之外,则是欧美和日本商 人建立的印刷机构。

    (1) 英商美查建立的《申报》馆和点石斋印书局。清朝同治十一年(1 87 2年),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联合另外三人合资创办了上海《申报》馆 。由英人美查负责经营。起因是美查原以贩茶、布为业,因经营不当亏本,才思欲改营它业 。当时他见《上海新报》畅销,乃调查香港报业,遂仿效之,出版印刷《申报》的前身申江新报》。初创时期的报纸,用原始的单面、单滚筒印刷机在毛太纸上印刷,到1874年9月 改用赛连纸和机制油光纸印刷。幅面均为单面八版。1906年添置"大英机"后改用新闻纸印 刷。此后,1912和1916年,又先后购进双轮转机(二回转机)和日本制造的卷筒纸轮转机。

    《申报》馆建馆初期,曾采用泥版浇铸铅版法,继而又采用纸型浇铸铅版法制作铅版印刷。出版印刷书刊多种。其中仅聚珍版丛书》即多达160余种。后来,美查的《申报》馆转售 给华人经营,为华人所有。

    美查经营《申报》馆之后,又于1876年后开办点石斋印书局、图书集成局、申昌书局等印刷 机构。其中,以点石斋印书局最负盛名。

    点石斋印书局,又名点石斋石印局、点石斋书局,光绪二年(1876年)由英商美查创办于上海 。书局名"点石斋",喻意"点石成金",是上海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印刷机构,设有印 刷总厂和分厂,还在北京、杭州、重庆、汉口等城市设有批发销售店铺。

    点石斋建立后,聘请原土山湾印书馆的技术人员,并于1876年引进了手摇石印机。手摇石印 机以十数人相互协作配合,每小时能印数百张,与当时使用的铅印机的速度大致相当。最早 用来印刷《圣喻详解》等书籍,1883年,点石斋采用照相石印印书工艺,照武英殿本缩印《 康熙字典》,印销多达十万册,美查因此而获利颇丰。点石斋石印品种涉及经史子集各类图 书,并印刷中外舆图、西文书籍、名人碑帖、画谱楹联等,设有庞大的石印工场(参见图13- 10),企 业规模也不断扩大。1884年点石斋印刷的《点石斋画报》,曾一度独领风骚。清朝黄式权着淞南梦影录》云:

    点石斋印书局建立初期使用人力手摇轮转石印机,光绪中叶改用自来火引擎以代人力的 石印机,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图书集成局、申昌书局和开明书店合并,组成集成图书公司。

    图书集成局是美查建立的《申报》馆下属印刷机构之一,开办时间在1884年。其与点石斋 印书局一样,虽从属于《申报》馆,但独立经营,采用铅印印书,并率先购置了全张凸版印 刷机。图书集成局采用自己创制的三号扁体铅活字(图13-17)排印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一 千六百二十八册。并排印了《二十四》史等其它书籍。后与点石斋石印书局、申昌书局、开 明书店合并组成集成图书公司。

    (2) 英美烟公司印刷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国帝国烟草股份有 限公司、英国奥格登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烟草公司、英国大陆烟草公司、美国雪茄公司、美 国统一烟草公司等数家公司,联合组成了二十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垄断组织──英美烟 公 司(British-American Tobacco Company)。该公司于成立当年,即在上海浦东建立了驻华英 美烟公司。1934年更名为颐中烟公司。驻华英美烟公司下设六个印刷厂,分布在上海、汉口 、沈阳、天津、青岛等地。以其创办时间先后,分别是:1905年建立的汉口印刷厂、1909年建立的沈阳印刷厂、1911年 建立的上海浦东烟草印刷厂、1913年建立的上海通北路首善印刷厂、1921年建立的天津印刷 厂和 1923年建立的青岛印刷厂。这六家印刷厂的设备和技术,在当时各地印刷厂中都是先进的, 且浦东烟草印刷厂率先购进橡皮印刷机,为上海采用平版间接印刷之始。

    在近代印刷术的传入与发展史上,平版印刷由单色石印到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由石版直接 印刷到金属版直接印刷,再发展到橡皮布间接印刷,是平版印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对印 刷 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发展过程中从彩色石印到间接平版印刷的演变过程,在英 美烟 公司印刷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脉络和足迹。1902年,英美烟公司在上海浦东买下原花 旗烟公司的一家小厂作为该公司在中国的基地,成立了驻华英美烟公司。此时的花旗烟公司 采用彩色石印印刷香烟盒等包装品。英美烟买下花旗烟公司的印刷厂之后购置了铅版直接印 刷机,改石版印刷为铅版直接印刷。对此,贺圣鼐《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印刷术》有着如下一 段记载:

    "……至光绪三十四年,商务印书馆乃有铅版印刷机,并聘日人木村今 朝南指导之。此机以 轻薄之铅版,代替重厚之石版,用轮转之理,增加速率,每小时能印一千五百张。民国以来 ,上海浦东英美烟公司印刷厂乃购多色铅版印刷机,同时套印四色,印数更加见多,印刷纸 烟广告品,尤为适用"。

    这一记述,阐明了彩色石印演变到金属版直接彩色印刷的情况。此 后,上海浦东烟草印刷厂购进橡皮机(即今之平印机),又把彩色铅版直接印刷发展到彩色 间接印刷。实现了中国近代平版印刷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0475.jpg (59287 bytes)
图13-17 图书集成局创制的扁体三号字样

    外国商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较少宗教色彩。除上述美查建立的《申报》馆及其所属点 石斋印书局、图书集成局以及英美烟公司建立的六家印刷厂外,尚有数十家,列表13-4如 下: 据《中国印刷近代史》并参考其他资料整理而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部分 印刷机构。此外,不少报刊设有自己的印刷所。故本表只供参考。

    表13-4 外国商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一览表

名  称 创办时间 创办者 备  注
别发印书馆 1870年 英商别发洋行 经理施露
《申报》馆 1872年 英商美查等  
点石斋石印书局 1876年 英商美查  
鸿文五彩书局 1882年 西洋人(国籍不详) 华人经理邬金亭
修文书馆 1883年 日本筑地活版所 主持人松野植之助
图书集成局 1884年 英商美查  
乐善堂书药局 1885年 日人岸田吟香  
同治印书馆 1886年 英商  
天津印刷公司 1886年 英国德璀琳 印刷《中国时报》
伊文思图书有限公司 1889年后 英国伊文思  
上海五彩公司 1890年 英国商人  
天津印字馆 1891年前 英人肯特  
中东铁路管理局印刷所 1898年 俄国人开设  
青岛印刷所 1899年 德国人 印刷德文《亚洲了望报》
浦东花旗烟草公司印刷厂 1902年 美商  
英美烟沈阳印刷厂 1909年 英美烟公司  
英美烟上海浦东印刷厂 1911年 英美烟公司  
哈利印刷局 1902年 德国商人  
东和印刷局 1902年 日商牧野三正  
中东印刷公司 1903年 日商富成一二  
胶济铁路印刷所 1904年 德国人  
浪花铅字局 1904年 日商沟烟达吉  
东亚印刷株式会社 1904年 日商山田浩通  
西川印刷所 1904年 日商  
英美烟汉口印刷厂 1905年 英美烟公司  
小林印刷株式会社 1905年 日商太田信三  
尔布尔苏克石印局 1907年 俄商开设  
阿卜拉莫维奇印刷局 1911年 俄国商人  
列莫别尔格印刷所 1911年 俄国商人  
戬寿堂 1908年前 哈同、罗迦陵  
满洲日日新闻社印刷工场 1908年前 日商  
辽东新报印刷厂 1908年前 日人  
满洲日日新闻印刷厂 1908年前 日人  
兴亚印刷株式会社 1908年前 日商  
泰东日报印刷工场 1908年 日人金子平吉  
英美烟青岛印刷厂 1913年 英美烟公司  

    综上所述,本节记述的近代印刷术传入与发展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主要是鸦 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帝国主义侵略者逼迫之下放宽对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活动的限制, 以基督教为主的外国传教士大量涌入而建立起来的,以适应侵略者和宗教组织对中国进行文 化、政治侵略的需要。他们大量出版印制报纸、杂志和书籍。由于以往中国出版与印刷不分 所导致的人们总是从出版史、新闻史、报刊史和书史角度记述这些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出版 ,而很少提及其印刷场所和所采用的工艺和设备,致使印刷机构和工艺技术失于系统记载。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报纸、杂志和书籍,都是哪里印制的,采用的什么工艺和设备,缺乏系 统记载。给近代印刷史的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本文所列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外 国商人在中国建立的印刷机构统计表,既不全面,也不够系统,譬如1895年甲什战争失败后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当时有很多日本关西、九州等地的商人和退伍军人纷纷来到台湾, 开 办印刷厂和文具行。他们带来西方近代印刷设备和技术,仅台北一地就有服部、小冢、松 浦 屋、江里口、德丸、盛进商行、小川文具印刷等著名印刷商和山??印刷行、总督府印刷所。这些印刷商和印刷行、印刷所,均因资料不详而未能列入。故只能供作参考,并作为对近代 印刷史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留待日后加以修订和补充。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近代篇 - 第十三章 - 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