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近代篇 - 第十三章 - 第三节

 

第三节 凹版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

凹版印刷,是用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的印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凹版印刷的印版多为铜 质。早期的铜质凹版用手工雕刻而成。雕刻铜版印刷,中国古已有之,只是不如近代西方传 入的铜版印刷精致。

一、 先 声

西方近代铜凹版印刷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十八世纪初。当时意大利传教士、画家兼雕刻师 马国贤(Matteo Ripa,1682-1745)在清廷任职,颇受康熙皇帝恩宠,因其学过雕刻铜版术, 故康熙命其在宫廷镌刻铜版画。马国贤经过几年试验、研究,于1713年前后,成功地刻印了 《热河三十六景图》。深得康熙皇帝赞赏。遂命其用铜版印制清代大地图(即《皇舆全览图 》)。此后,马国贤共镌刻中国地图44幅,并应康熙之邀, 将雕刻铜版技术传授给中国人。这是铜凹版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情况。只是因其局限在清廷,未产生多大影响。故一般未 将其作为近代凹版印刷术正式传入中国之始。

此后,干隆御览德国画家Rugendas(1666-1734)的铜版画战争图,非常赞赏,遂命郎世宁等 起草战图小稿16幅。法国印度公司与广东十三行签订契约,约定将第一批战图4幅,交法国 印制,每幅制成铜版,各印200张,事毕连同底稿和铜版送回中国 韩琦《铜版印刷术的传入及其影响》,载《装订源流和补遗》第388-400页,中国书 籍出版社,1993年版。。随后,其余12幅也送往法国印刷。直到干隆三十八年(1773年),16幅铜版画才全部刻印完送 回中国。即干隆年间用铜版印刷的平定准部四部战图》。系法国技师镌刻印刷。中国人镌刻铜凹版印刷铜版画始于1783年。对此,法国传教土晁俊秀在给Delatour的信中有 如下几句话可资证明: 韩琦《铜版印刷术的传入及其影响》,载《装订源流和补遗》第388-400页,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三年前,皇帝欲将圆明园之西洋建筑测绘成图,俾与前奉敕测绘之华 式 宫室图并为一编。乃召至郎世宁修士弟子二三人,皇帝亲自监督测绘,时常指正之,已而将 图锓为铜版,是为华人雕刻铜版之初次尝试。”

此次由中国人镌刻的铜版图,系干隆年间刻印的《圆明园二十幅西洋建筑图》。北京大学图书 馆有 藏。用镌刻铜版画之法,记载和显示康干时期的赫赫战功,深受干隆皇帝青睐。遂又命隶属 清廷造办处的中国刻工继续镌刻诸如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台湾、尼泊尔、安南、云南、湖南 ,及第二次平定新疆之战绩。虽刻印质量不佳,但为中国刻工所为,为中国人采用铜凹版印 刷术印刷之初步尝试。

在交由法国镌刻16幅战图的同时,干隆皇帝曾命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在北京镌刻铜凹版舆图 (即乾隆十三排地图》)104幅,并使用了铜凹版印刷机等设备。可见,十八世纪下半叶, 西方近代铜凹版印刷机已经进入中国。

前后数百幅铜版画和地图的镌刻和印制,虽为清廷内部所为,但不可能不对外界产生影响。

致使一些中国文人对此有所了解,并留下了简要记载。中国学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对当时清廷用强水腐刻铜凹版一事做了如下记载:

“王怡堂先生云:'西人凡画洋画必须镂版于铜上者,先以笔画铜,或 山 水人物,以此水渍其间一昼夜,其渍处铜自烂,胜于雕刻,高低隐显,无不各有其妙。铜上 有不欲烂处,先用黄蜡护之,然后再渍。俟一周时,看铜有烂痕,则以水洗去强水拭净蜡 迹。其铜版上画已成,绝胜雕镂,且易而速云。” 赵学敏着《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强水条",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文内强水 ,即硝酸。

前已述及,在西方传教士马国贤、郎世宁、蒋友仁等在清廷镌刻铜版之时,均有中国人参 与和学习。1751年,有两个曾跟随法国耶稣会士蒋友仁学习的北京人、耶稣会士,被送到法 国继续深造,学习法文、拉丁文和神学。这两个人一个叫高类思,一个叫杨德望。他们在法 国学习长达14年之久。于学习法文、拉丁文、神学、物理学、化学及应用之后,在回国之前 又学习了绘画和印刷术,学会了用强水腐蚀法制作铜凹版的技术和实践。遗憾的是这二位学 有 专长的中国学子回国后,由于国内环境方面的种种原因,未能学有所用,为国家效力。使得 近代铜凹版印刷技术未能在中国付诸实施和推广应用。

二、雕刻凹版的传入和发展

雕刻凹版,是以金属(主要是铜板和钢板)为版材,在金属板平面上雕刻凹下的图文制成凹版 ,在凹版上施墨、印刷的工艺技术。分手工直接雕刻凹版和在涂有耐酸抗蚀剂的金属板上用 手工或机械雕刻出图文后,再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制成凹版两种。

近代的雕刻凹版,起自十五世纪中叶。据说,在意大利的佛罗兰亭(Florentine)有一个金匠 ,名叫腓尼格拉(Maso Finiguerra),无意中发现了金属的可蚀性,进而发明了用化学腐蚀 金属板而制作凹版的技术。直到十九世纪初,欧洲才始用雕刻凹版印制名画,弥足珍贵。

西方近代雕刻凹版之传入中国,分南北二系。南方为意大利派,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北方则 为美国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度支部印刷局初建时所引进。

1.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的传入和发展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系在金属版材上用手工雕刻出原稿图文,再用化学腐蚀液进行腐蚀制成 凹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由意大利首先传入日本,再由日本传入中国。中国人首先学会 手工雕刻腐蚀凹版技术的是元和王肇?。当时王肇??游学日 本,攻习地舆之学,成书12卷, 于口岸形势,纤细毕载。因其卷帙繁重,图幅纤细,难以付梓,遂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将 总图用雕刻凹版印刷。又因各分图系沿海各岛险要,不便交付外人,遂又自己潜心考求,研 精而习之,最终学会了雕刻凹版印刷术,并于次年(1889年)着成铜刻小记》,详细记述了 雕刻铜凹版的工艺过程。王肇??之业绩,倡我民族精神,实 堪 嘉奖。况且,王氏所着《铜刻小记》,乃中国印刷史上少有之珍贵文献,故全文刊录如下, 以飨读者。

铜 刻 小 记王肇??字振夫。本文作于光绪已丑(1889年),有石印本。

自 叙        天下事有一技一物,虽至纤至微,用之得当,因小以成大,足以立功而显名。宋 人不龟手之药,用于??????耳,一善用之 ,即利于水战,得裂地而封;然非卖以百金,研精而习之,亦不能适于用也。??一 介诸生,痛先人之志以终也,思为有用之学,以继先志,遂东 游日本。自揣不文,惟于舆地为性之近。但孤寒无力,提挈无人,薄游三载,始尽得其沿 海各岛险要。有未备者,更转辗求诸彼国海军署中。成书十二卷,于口岸形势,纤细毕载 。是时遵义黎公,出使是邦,先以呈之公,公阅而首肯。今年春,始得以咨达海军及总署北 洋诸处。只以卷帙繁重,图幅纤细,力难付镌,仅于戊子春将总图付诸铜版。因知彼国刻铜 之法,创自泰西,较之石印为精。虑分图之未便再假手东人也,乃考求其法,研精而习之, 尽得其方。爰分绘刻铜诸器,各系以说。世有知者,或以为用之异于??????也,资助而成之 ,不独是书之幸能印成,即环宇诸舆图均可精绘而付锓,虽牛毛之细,亦朗若列眉,则 ??之获是法也,其亦如吴人之用以水战乎,抑仅适用于 ?????? 乎。或有以图籍付书肆为牟利计告予者,笑谢之曰:此乃鬻技数金耳,况适为彼 国所忮忌;??犹思续游东瀛,更周阅其险要,以上备国家 之用,讵有利之见存于中耶。杨子云:"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欲因小以成大 ,而用之得当也。故叙其缘起如此。

    光绪已丑十月  王肇??叙于都门寓次

总论  刻铜版之法,创自泰西,行诸日本。镌刻极精图式,宜取诸 此。虽细如毫发之纹, 亦异 常清楚。其免燥湿伸缩之虞也,胜乎木刻;其无印刷模糊之病也,超乎石印。惟刊刻之 法固难于木刻,亦迟乎石印。非心粗气浮者所能从事也。滋就其工之次序缕言之:先磨版, 次上蜡,次钩图,次上版,次刻蜡,次烂铜,次修版。法以平薄铜版,用坚木炭磨净,将版 在炭火上微烘,擦以黄蜡,软毛板刷刷匀之,阴凉数时听用。一面先将玻璃纸用针刀钩图, 钩时画破纸半层,以红粉揩入纸纹中,将此纸覆于版面,在纸背摩擦,粉落蜡面,再移火上 稍烘,粉俱粘牢,仍阴凉片时,始可动刀。照红粉处划去蜡,划时目视显微镜,将刀缓缓移 动。刊迄,放版于平处,灌上烂铜药水,俟一二时铜即烂深。洗净药水,揩去黄蜡,先印样 张校阅,有遗漏则可添刻;有差误则可改正。倘磨版时不能净,起有细纹,印出之纸上即有 黑丝;刷蜡时不匀,起有极小之孔,印后即成黑点;或刻时偶带伤蜡面一块,则更成墨团矣 。盖药水见铜即烂之故也。如未灌药水时知之,尚有留药敷涂,药水即留住,而不能下矣。版 成后,须擦净藏妥,以免起锈碰伤。至刷印也,亦有赖乎机器等物。盖阴文之不同阳文耳。凡应用诸器,运用诸法,皆得笔之于书,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已。

磨版  以红铜打成薄版,其厚薄视乎大小,厚者不过一分;用坚木 炭磨之,使其极光净为 度。磨时不可:第一磨横磨,第二磨直磨。须俟满版磨到,始可转手。则版上之光归一律。

乱磨则光必错落,刻时耀目也。粗磨则以水,细磨则以油,或更以毡卷一圆式帚蘸油加擦之 。

上蜡  以铜版就炭火(文火)炉上烘热,将蜡擦之。版热则蜡烊下, 用软板刷(式如糊刷帚毛 长半寸木柄上圆而下扁阔),将蜡刷匀。刷法同磨法,勿横直错杂。蜡须极薄而匀,刷时有 灰沙粘入必起粒,此处易脱,烂铜后即成深孔。上蜡后须阴凉若干时刻,使其蜡老结。

04561.jpg (22876 bytes)
04562.jpg (23683 bytes)
图13-11 《铜刻小记》附图

钩图  用玻璃纸罩于图面,四角用盖钉(式如第十一图)钉牢。钉后 ,手握针刀(式如第二图), 目视显微镜(式如第四图)细细钩画,将纸画破半层;此纸一着口中热气即不平正,须留意 之 。宜将近身处遮没。至钩时应用之器,平行直线则用三边版(式如第三图),曲线则用曲线规 (式如第十三图),圈线则用活股规(式如第七图),与画图无异,不过彼用铅笔墨笔,此用铁 笔;彼则 一笔可到,此则须双钩耳。玻璃纸西洋者白且厚,日本者稍黄而薄,其价仅十倍之一,然已 尽可应用。盖钉铜面铁脚,面径四五 分,脚长二三分。针刀长约四寸,圆木柄,头镶铜套, 中插一针,套内面有螺丝纹转紧,不致摇动。显微镜分三节,下础极重,中节上下曲尺式 ,下插孔中,上套显微镜,转动灵活,伸缩远近如意,以省屡移下础。三边版以坚木为之, 大 小不等, 厚约一分,上有圆孔,便于以指移动,弦合弦安放,按住下版,而移动上版,平行线用之最 见均匀。曲线规式样极多随图配用,质系明角等类之物最佳,明若玻璃可透见下图。活股规 两股可开可合,一股半截活动,有螺丝转紧。

上版  玻璃纸钩好图式后,用棉花粘红粉擦之,则粉入纸 纹中,鲜明可观,如有脱漏,甚 易见出。将此纸覆于版蜡面,用光洁圆头物擦纸背,则粉落蜡上。然粉易揩落,须将版再就 火上微烘,蜡热则粉俱粘住。惟擦摩纸背时不可移动,否则起双线而花样不清。

刻蜡  上版后须待蜡老透,始可动刀。刻时版上放一有脚 搁手版(式如第一图),始中间空虚,不着蜡面。搁版之长短,视乎铜版,其脚须在铜版外。

手握针刀,照显微镜,将红纹 处缓 缓划去其蜡,不必用大力,铜版上仅针头带过耳。其握刀之法,将大食中三指捧住刀柄,柄 尾适搁在食指下节上,无名指小指适托住中指,再将左手中指捺刀头处,其食指则骈于中指 也。不可性急,否则针头一快必逾闲,蜡面即带伤。有不顺手处勿勉强刻划,宜将铜版倒转 或 横转为妥,否恐犯屈曲之病。总之,刻之工夫较迟钩之工夫三五倍,盖遇粗纹,钩时总归双钩,刻则费三刀五刀不等。如遇一分粗者,先双钩复画布纹,且不能一气成之;先烂双钩,后 再划布纹再烂,两番之工必不能省作一番也。不然,铜烂后粗纹之表里皆毛矣。其刻平行线 ,亦可用三边版;曲线不必定用曲线规,圈线亦可用活股规。其刻断续线处, 则用轮刀(式如第八图)。线之疏密 ,依轮齿之多少;线之粗细,依齿轮之厚薄。倘地图中须铺满细点者,用针刀恐不匀而费工 ,则另有机器也。

烂铜  刻去蜡后,用有嘴磁钵(式如第九图)盛烂铜药水灌 于版面。其腐烂之时刻,视乎药力 之强弱。见水面浮沫,则吹开沫,照以显微镜,如尚未深,则再待片时,视深浅适度,即将 药水仍泻入钵,下次尚可用也。其药水涂迹,先用纸或布轻轻揩抹,后用醋少许,灌上(无 醋时以食盐少许擦上代之)冷水净洗,然后在炭火上抹去其蜡,始能刷印样张。

修版  印出样张后,见有未刻到处,另用锓 刀(式如第十二图)硬刻之。刀长四 寸许,四方形,刀尾装短木柄,形如半荏。装刀入柄,须一棱向下,一棱向上,将刀头磨 斜,故 斜面成斜长方形(亦有长木柄者柄下面起三角槽将刀镶入槽内外用铁圈套紧之)。握刀之法, 手 心抵住木柄,无名指小指钩转木柄,下面中大二指捧刀两旁棱上,食指捺住上棱,将下棱锓 入铜版, 缓缓推去,其左手中指仍须捺于刀头,庶不致锓出界限也。如有小孔细纹须磨去之 ,则用磨刀(式如第六图)用力磨平之。刀长五寸,其头如鞋钉形,其握刀之法,将刀尾夹入 无 名指小指指缝中,食中二指搭于刀头外,大指抵于内,磨时甚着力也。如因有改正处,磨去 之地步不少,则用弯头斜铲刀(式如第五图)铲平,再将炭蘸油加磨之。如有许多细纹欲磨净 之,则用枪头形大刮刀(式如第十图)刮之。

烂铜药水  此药水盛于玻璃瓶中,用时倒入磁钵(式如第 九图)内,由钵嘴灌于版,版 烂成后,仍倒入钵内,由钵入瓶,水色初如淡湖,随用随深,烂铜之力则逐缓。然新者烂铜 纹必阔而浅,旧者则细而深;盖新者力强,易于横走,旧者不过时刻久耳。其药水之名,西 人名阿斯哈鲁托。舶来者药力太强,不过数分时版即烂深;日本自合者,用盐酸一磅,盐酸 加里(加里者倭语也系盐酸之干块其色白而如冰一般)七钱,清水五合,用瓦罐在火上配 合。

融蜡  合蜡之法,以松脂黄蜡等分用瓦罐在文火上煮七日 ,乘热用绢筛过于别器,稍停即 结牢器中;再于火上旋转微烘,蜡即脱然而出,然后卷条切断听用。惟并合之分量,四时 变迁,寒则松脂多而黄蜡少,暑则反之。

留药  以松脂及挨鲁壳鲁(西洋药水名)各等分,安放玻璃中 ,隔数日即化合,用时将毛笔蘸点伤蜡处,见风即凝。烂铜时药水被其留住,而不入矣。

藏版  用木箱上下做槽,将版背对背,两枚放一槽内,恐 版面碰伤也。藏时须揩净墨迹, 揩法以毡卷作圆帚,蘸油擦之至亮,再用软布揩净,以免起锈。

簿纸上版  不用玻璃纸者,用洁薄之纸,描出图样后,将 纸稍着湿,反贴于蜡面,衬纸数 层,徐徐摩之,墨即印于蜡面。其纸名雁皮纸,又名转写纸,滑而结,练画时墨水不化也。

缩刻  缩刻之法有二:一须缩绘后付刻;一用照相法,照 小再钩出付刻,故能与原样相肖。

刷印  刷印之法,先以纸根切齐,须较铜版稍小,将清水 着湿,叠在机器上边,一面将墨 膏调匀,用斜版刮墨,刷于铜版,再行转手刮去,则版面无墨,而阴文中有墨矣。将湿纸覆 上,上衬一呢,入机器轴中轧之,则纹中之墨皆在纸上也。此纸须高挂阴干,始能折叠。 (日本印刷局内则夹厚纸于烘橱中烘干)至铜印之机器,有木有铁;如版在方一尺五寸左右 者,可用木机器印之,每日可印二百张至三百张。

王肇??学会雕刻凹版术并着《铜刻小记》之后数年,上海江 海关印务处,开始采用雕刻铜凹版之法印花。此时该法应用未广。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商务印书馆聘清日本雕刻铜版技师和田满太郎、三品福三郎和角田秋成来华,传授雕 刻凹版印刷术于华人,雕刻凹版印刷在中国才得以发展。

2.机械雕刻凹版的传入和发展

手工雕刻凹版的进一步发展,是机械用于凹版之雕刻后出现的机械雕刻凹版。中国引入机械 雕刻凹版术者,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创办的北京度支部印刷局。

清朝末年,封建主义的清王朝,历经鸦片战争、甲什战争等帝国主义的屡屡浩劫,国内太 平 天国等反清运动的频频震荡,内忧外患无穷,财政经济混乱。当时全国各地方和私人,任意 设钱庄、开银号、铸造金钱、滥发钞票,而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各地区有的用小银元,有的 用番银和毫银,使用习惯不同,币值兑换不便;有的甚至使用名为"特字票"的空白钞票, 可以随意填写金额,货币流通十分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帝国主义者又趁机搞经济渗透 ,为许多地方和私人银行代印钞票,明抢暗夺,给中国本已岌岌可危的财政经济和金融币 制雪上加霜。面对如此严重的危难局面,清朝政府中的一些主张革新图存的官员纷纷上书, 议奏改革,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一月二十六日派度支部(原户部)郎 中萨阴图和主事曾习经赴日本考查纸币印刷。当年三月,度支部向朝廷呈交了关于建立官方 印刷局的奏摺。这是北京度支部印刷局建立的背景和起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度支部 再次议奏设立印刷局的办法及意见书。当时的清王朝一为"统一圜法,挽回利权",准备统 一印制和发行钞票,以求控制财政;二为当时使用的钞票质量差、易造假,信誉低下,不能 适应因工商业发展而对外贸易增多的需要。遂批准了度支部的奏议,决定成立度支部印刷局 ,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印刷中国自己的钞票。并派陈锦涛赴美考查印刷,为印刷局开工 生产作物质技术准备。

清宣统元年(1909年),度支部印刷局用重金从美国聘来著名雕刻技师海趣。手工雕刻技师格 兰特、机器雕刻技师基理弗爱、花纹机器雕刻技师狄克生、过版技师司脱克,也按双方合同 于1908年冬-1910年初陆续来到度支部印刷局。随后,即从美国购进当时最为先进的"万能 雕刻机"(图13-12)全套设备和打样机、试印机等机器。

美国雕刻技师海趣来局后,任职技师长,主管产品设计、雕刻钢凹版和教授艺徒。海趣在教 授艺徒、培养华人雕刻技术的同时,亲自设计并雕刻了度支部印刷局开局后的第一套大清银 行钞票的钢凹版,其间为在票面上雕刻摄政王头像,还亲自拜见了摄政王载沣。这套大清银 行钞券,分一元、五元、十元、百元四种,1910年8月刻成,雕刻精密,线条清晰,层次分 明,色调鲜艳醒目,质量甚佳。为当时国内印刷品之最高水平。开辟了中国采用机器雕刻凹 版的新纪元(彩图13-13)。

0460.gif (41379 bytes)

彩图13-13

0460.jpg (25908 bytes)

图13-12 万能雕刻机

雕刻凹版,工艺技术复杂,图文线条纤细,而印品又量大用久,一但损伤,难以复制。为保 护原版,一般均采用复制版印刷。即用原刻铜版或钢版翻制成锡版(图13-14),然后再把锡 版放在电镀 缸内镀铜,制成铜质复制版印刷。民国十二年(1923年),商务印书馆曾聘请美国技师福考司 特(Frost)来华指导。其法:"以钢制圆辊为之,手续即省,版又耐用。同时并购轮转凹印 机。上墨印刷,相继不断。每小时可印五百张,较诸旧式手扳凹印架,出数增加五倍。印刷 纸币尤为适宜。" 张静庐编《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版。

三、照相凹版的传入和发展

照相凹版,俗称影写版,是照相制版术应用于凹版制作的工艺技术。早期的照相凹版工艺系 照相腐蚀凹版制版工艺,为1894年嘉立许(Karl Kleisch)所发明。1895年嘉氏赴英国兰加斯 德耳设利白兰脱凹印公司,开始以照相凹版印刷 名画,盛行一时。1902年德国人梅登(Doctor Mertens)在嘉氏基础上继续改良,使照相凹版 技术日臻完善。到1930年,美国拔脱立克图书公司又试制彩色照相凹版成功。此后,欧美各 国对此颇为重视,竭力提倡、推广。这自然会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加之,民国初年,适逢世 界 大战期间,中国参加协约国,已对德、奥宣战。为宣传计,英国人在上海发行诚报》,时 而附送用照相凹版印刷的战事画报,极其精美,这更加激发了中国人研究仿制照相凹版之动 机 。民国十二年(1923年),日本大地震,东京一照相凹版印刷公司遭受火灾,在该公司工作的 德国技师海尼格(F.Heinicker)准备离日反德,商务印书馆闻讯即刻电请海尼格来华,继续 其用照相凹版印刷杂志插图和风景名画之业。这是中国最早引进照相凹版。后来,海尼格又 在上海与华人合资开办了中国照相版公司,用照相凹版印刷了申报图画周刊》等刊物和印 刷品。

0461.jpg (9724 bytes)

图13-14 翻制锡版示意图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上海英美烟公司印刷厂因欣赏羡慕欧美彩色照相凹版印刷品的精美悦 目,乃派遣照相师奥司丁(Austin)等3人赴荷兰来丁,在荷兰照相凹版印刷公司学习彩色 照相凹 版技术,并于次年购得照相凹版设备来华,拟开设照相凹版印刷业务。后因故未曾实施,其 设 备转售给商务印书馆。照相凹版的引进之时,正处中国民族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日,使发展中 的中国近代印刷业犹如锦上添花。预示着中华民族印刷工业的崛起和中兴即将到来。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近代篇 - 第十三章 - 第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