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十二章 近代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印刷发展概况历史上任何重大工艺技术的发展,都有它自身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新的、先进的工艺技术,总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旧的、落后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前演进。印刷术也不例外。中国发明的印刷术,经过源头期和古代期以手工操作为基本特徵的、长达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演变并传往世界各地之后,到了十八九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工业革命中,随着近代以动力、机械、冶金、光学、化学、电器,以及纺织、造纸为中心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印刷术及其印刷事业也获得了划时代的、突破性进展,开创了以机械操纵为主要特徵的、印刷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由于西方近代印刷术是在从中国传入的、以手工操作为基本特徵的古代印刷术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因此人们往往把它形象地喻作中国传统印刷术的"外孙"。这个"外孙",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更确切地讲,是随着西方基督教徒的传教活动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又回输到它的故乡。正是这一回输,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一百余年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中国的印刷术及其印刷事业,也随之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在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西方近代印刷术的回输,远比中国古代印刷术传往西方来得迅速。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在其发明完善并用于刻印书籍之后六百年才传到欧洲,谷腾堡创制的铅合金活字印刷也比北宋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晚了四百年,而种类繁多、技术复杂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回输,却大都在十九世纪,而且其中多数又是边发明,边传入的。显然,这是由当时迅速发展着的资本主义商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争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瓜分世界而使几乎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资本主义漩涡这一现实情况所促成的。 大约在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的一个世纪以前,资产阶级革命首先在欧洲的英国、法国和北美洲的美国获得成功。随后,欧洲的德国、俄国等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也先后夺取了政权。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本主义商业急剧发展。以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例,在1760年工业革命开始后的短短的十年内,就完成了织布机、自动织布机、纺纱机、水力纺纱机、蒸汽机等多种机械的发明。这些机械的发明、应用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因原材料不足、生产过剩所导致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矛盾。为寻求和扩大新的原材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产阶级的统治者纷纷向外扩张,争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到十九世纪初期,非洲大陆的北部和南部、大洋洲、亚洲的西部、中部和东南部,甚至北美的加拿大,都相继为西方列强所入侵和掠夺,变为或开始变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1756~1763年,英国在与法国争夺印度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使得英国东印度公司由一个英国政府特许的商人合股公司,一跃而成为拥有大片领土的政权机构,从而奠定了英国在远东扩张和进行殖民统治的基础。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印度为基地,先后征服了东非、波斯、阿富汗、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或部分地区;与中国隔海相邻的日本,早已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它首先侵略和征服的目标;中国西、北相邻的沙皇俄国,更是虎视眈眈,急切地等待和寻觅着入侵、掠夺中国的时机。到西方近代印刷术传入中国前夕,殖民主义者的铁蹄不仅逼近到中国的大门,而且基本上完成了对中国的包围,一场侵略、反侵略的战争迫在眉睫,一触即发;一幅弱肉强食、惨不忍睹的悲惨画卷和中华儿女抗击侵略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国际上,国与国之间的、以传教为主的宗教活动,属正常的文化交流,古已有之。然以往的传教活动,譬如以印度为发祥地的佛教早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其传入方式是一个极其自然的发展过程,与近代西方过多地带有政治色彩、不同程度地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服务的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来华传教有着明显的不同。早在十七世纪后期,在波旁王朝路易十四专制统治下的法国政府就曾精心选派由其卵翼、支持的天主教耶稣会士到中国传教。这些派到中国传教的天主教耶稣会士肩负着为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服务的任务。西方各国派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虽有少数曾为清朝政府所聘用,表面上他们服务于清朝政府,但实际上他们貌似神离,仍不失为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附庸。譬如,当时任职清王朝钦天监监正的南怀仁比利时人,耶稣教会宣教师。清康熙初年来中国传教。以能推算历法为圣祖康熙所信任。累官钦天监监正。在清政府与沙皇俄国谈判订立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的《尼布楚条约》时,就曾给俄国写信,表示其效忠俄国,并向俄国提供中国的机密情报。还有一个充当译员的徐日升,因其偏袒俄国,受到当时沙皇政府的赞赏。 十八世纪初,罗马教皇也曾派遣三批传教使节来华,但那时来中国传教的传教士不仅为数不 中国,既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泱泱大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起,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的明末清初,长达近两千年,一直处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朝代虽有更迭,但与周边邻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甚至相距遥远的非洲、欧洲,也通过海路和丝绸之路,来往频繁。正是这些频繁交往,加强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着彼此的发展。到了明末,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夺取了政权,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经济文化长足进步,导致了西方列强的崛起,并逐渐向其他国家乃至万里之遥的中国扩张。刚刚建立起来的满清王朝,为了抗拒和摆脱西方列强的侵扰,采取并逐步加强闭关锁国、减少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往来的政策。这一政策因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弱肉强食、瓜分掠夺,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1.闭关锁国的缘起 早在十六世纪中叶,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侵入印度等亚洲国家之后,开始对东方堡垒的中国进行侵扰,受到当时中国军民的抗击。最先侵扰中国的葡萄牙、荷兰侵略军,均被明朝军民所击退。此后: 1603年,荷兰侵略军侵占澎湖; 1622年,荷兰侵略军再次侵占澎湖; 1624年,荷兰侵略军侵占台湾南部; 1626年,西班牙侵略军侵占台湾北部。以上荷兰、西班牙侵略者均为中国军民所击退。 1637年,英国入侵者闯进广州,炮击了虎门炮台,击沉中国水师和商船的船只,中英间发生了第一次军事冲突。 为配合对中国的武装侵略,西方开始派遣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以求打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缺口。这些传教士利用天文、地理等西方新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取得当时中国统治者的信任,获得在中国立足、传教的机会。他们到处建教堂,发展教徒。到明末,天主教已遍及全国13个省,教徒已多达十五六万人。 西方殖民主义者,除直接军事入侵和派遣天主教士来华传教之外,还利用中国内部的军事冲突,支持一方,直接参加中国的国内战争,以图获得在中国的立足之地。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葡萄牙军队四百余人,从澳门出发,参加了明朝军队抵抗清军的战争。南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年),天主教士毕方洛领兵三百,在桂林参加了抗清战争。其间,毕方洛和另一个传教士瞿纱微还直接参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军事机密活动。 在清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这些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冲突,势必对尔后满清政府抗击侵略的闭关锁国政策的确立产生直接的影响。 2.闭关锁国政策的确立 满清政权建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中国版图上的统一。要统一中国,首先要清除、消灭割据西南几省的吴三桂等"三藩"势力和驻守在台湾的原郑成功留下的抗清力量;二要在西藏、新疆、漠北等边远地区建立起巩固的政权;三要消除沿海、主要是南方地区的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武装侵略和文化渗透。满清王朝从康熙到干隆的百余年间,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实现了统一中华的宏图大业。其间: 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统一西南各省; 1683年,清军降服郑克爽,统一了台湾; 1690~1693年,清圣祖康熙亲帅大军出征,大败噶尔丹,统一了漠北地区; 1720年,清军进攻西藏,驱逐了准噶尔,统一了西藏; 1722~1759年,清军乘胜进军新疆,消灭了盘据新疆的分裂势力,确立了清王朝对新疆的统治地位。 此外,1644~1755年间,清政府逐步改建和健全了东北地区的行政设置,并同俄国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与俄国共同划定了以外兴安岭至大海和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的中俄东段边界线。至此,满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得到统一。其疆域东至库页岛、台湾岛,南至南沙群岛,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尔喀什湖,北连西伯利亚。一个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国与西方殖民主义者进行抗衡的地位和实力,为清政府确立和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闭关锁国的措施 满清政府完成统一大业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加强了与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斗争地位。其斗争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经济领域,实行保卫边疆和禁海政策。在没有统一台湾之前,满清政府曾封锁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水路交通,禁止人民出海。统一台湾后,于1684年开海禁,设云台山(今江苏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四个海关为对外贸易港口。还针对殖民主义者以通商为借口,经常派船只出没于中国沿海海域刺探中国国情等情况,制订海上禁令加以抵制。到了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更停止开放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通商口岸,仅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英商数次请求开港,均被清廷拒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先后发布诸如《防夷五事》、《民夷贸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等指令和章程,对西方殖民主义者采取了针锋相对、严加防范的对策和措施。此外,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不仅严格限定其活动范围,而且还徵收较高关税。致使围绕中西方贸易问题,与殖民主义者经常产生摩擦和冲突。客观上,满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在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和阻止殖民主义侵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在文化领域。由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所以满清政府对其采取了严加限制的对策。要求西方传教士必须遵守中国的政令和习俗,否则不准在中国住留,并对企图抗拒的传教士严加惩处,重者几近极刑。满清政府限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政策和措施,使得西方殖民主义者通过传教活动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和配合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入侵的图谋一再受挫,未能得逞。尽管干隆时期对天主教的活动限制稍有松驰,但各种限制禁令从未撤消。闭关锁国的措施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这显示了康熙至干隆时期的满清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和信心。 综上所述,在近代印刷术传入前的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态势,一方面是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殖民政策对中国构成的直接威胁,这种威胁到十九世纪初由于西方列强基本完成了对中国周边邻国的控制而变得异常严峻;一方面是西方传教士几乎狂热了的传教激情,而且这种激情不同程度地为殖民主义者的侵华政策所利用;再者就是满清政府实行的、非常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促成满清政府执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因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二是惧怕国内反清势力与外国联合,为殖民主义者侵华所利用;三是中国地大物博,具备闭关锁国的物质条件。1793年(干隆五十八年),干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拒绝其进一步通商要求的上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遗憾的是,由于尔后的清朝政府日益腐败,直接导致了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列强的魔爪随之纷纷伸向中国。刚刚发展起来、甚至刚刚发明的西方近代印刷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迅速传入中国,导致了中国印刷术及其印刷事业的历史性变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