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七节 印刷技术革新与技术交流 五十年代初期,虽然在沿海少数几个城市有一定的印刷力量,但就全国来讲,印刷技术不仅 落 后,而且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百业待举,摆在人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提高印刷技术水 平,发展印刷生产力。限于财力,大量购置新设备,建厂房不是上策,而大搞技术革新,进 行技术交流,倒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1.五十年代的技术革新活动 1950年,开封大众印刷厂排字工人张继英创造了拣字工作法,每小时平均拣字2600多字,比 一般人高出三倍多。1951年,华北军区印刷厂杨秀芝研制出配页装订机,使装订作业开始走 向机械化。1952年北京新华印刷厂郑德琛、刘金祥研究成功铅版镀铁工艺,提高了铅版的耐 印力;该厂铅印平台印刷机推行互助装版法,缩短了装版时间;青年印刷厂西北分厂杨树斌 创造圆架式排版法,改善了排版工人的劳动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1956年上海新华印刷厂 制成自动打纸型机。在整个五十年代,全国印刷行业◆,群众技术革新的浪潮,一浪高过一 浪地向前发展。 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印刷生产上一些薄弱环节的技术难题,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 效率及印刷品质。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在中国印刷行业专业科研力量还很薄弱的情况下,依 靠 这支既有聪明才智又有实践经验以工人为主的技术革新队伍,攻克了生产上许多技术难关, 在推动印刷工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58年9月"上海印刷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代表516人参加, 他们带来 了技术革新的图片、模型、实物1783件,交流技术革新项目大大小小共计1437项。交流会期 间,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印刷工业技术革新经验汇编》(1958),16开本,700多页 ,计120万字。 1959年12月第二次在上海召开"印刷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会议期间,在上海市工人文化 宫举 办《全国印刷技术革新成果展览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1100余条技术革新经验按印刷 工种分类出版了《印刷工业技术革新经验汇编》(1959)。 两次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检阅了成绩,总结了经验,激励着以后的技术革新活动和科学研 究工作。六十年代初,又出现了一批新的技术革新成果。 2.七十年代解决技术难题的新办法 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一度陷于低潮。进入七十年代以 后, 技术革新活动才又逐步开展起来。五十年代技术革新面临的课题一般比较简单,小改小革就 能 奏效,而七十年代面临的技术问题却复杂得多。因此,这一时期技术革新的做法一般是主管 印 刷的行政部门根据要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召开专门会议,动员、组织各地有条件的印刷厂 和革新能手去解决。如:1974年在北京召开的几个省、直辖市的感光树脂版材(包括固体和 液体)会 议;1975年在长春市召开的装订机械化、联动化会议;1977年在西安召开的四省、市直接过 网分 色工艺经验交流会;1978年和1981年两次召开的照相排字、平印印书经验交流会议等,效果 都是比较好的。上述这些新工艺、新技术大都得到了推广。 1.五十年代的技术交流活动 1953年,北京美术印刷厂承印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藏画集》,为了高品质地印刷 这本画册,特邀上海制版工人来北京进行技术交流。在京沪两地印刷工作者的努力与合作下 ,这本画册无论在印刷品质,还是在装帧效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获得国内外印刷界的 好评。这是中国南北印刷界第一次技术交流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从1953年开始中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时期各地的印刷厂广泛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为 了推广各地的先进经验,促进技术交流,文化部出版局于1958年9月和1959年12月连续两次 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印刷工业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这两次大会系统地总结了近10年来印刷技 术革新的经验,使广大印刷工作者大开了眼界,对以后的技术革新和技术交流,起到了一定 的先导作用。 五十年代开展的技术交流活动,在以下4个方面发挥了作用: (1)相互借鉴,提高印刷生产力。 五十年代,中国印刷生产力的分布和印刷技术水平都 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别,以上海为主的东部沿海几个大城市,印刷技术水平比内地要强一些 。尽快缩小地区差别,提高中西(南)部地区的印刷生产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文化部出版 局两次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印刷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目的就是促进全国印刷生产技术水平的 进一步提高。 (2)推动了地区之间的技术协作。 在两次全国印刷经验交流会的影响下,东北地区由辽宁省率先成立了印刷工业技术委员会, 把技术交流协作活动用民间组织方式开展起来。 (3)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五十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他们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生产上的技术骨干,有的还 走 上了领导岗位。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劳动为发展中国的印刷技术做出了贡献。 (4)汇小溪而成江河。 一条小溪微不足道,但众多条小溪就能汇集成滚滚江河而涌入大海。技术交流也是这样。一 条小的技术革新经验不起眼,但你一条,他一条,汇集起来就可能产生出奇迹。折页机、配 页机、包封面机、切书机,这样单机联接到一起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就会形成一条装订联动 线。 进入六十年代,各地群众性的技术交流活动仍继续进行,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印刷技术交流活动被迫中断了10年。 2.新时期的技术交流活动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人民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 时期。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外,投向世界。国家出版局多次派员 到印刷技术先进的国家如联邦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进行考察学习,并引进了先进 的技术和设备。五十年代的技术交流着重解决的是国内地区之间印刷技术的不平衡;新时期 的 技术交流则着重解决中国与世界先进印刷技术的差距。因此,这一时期的技术交流的目标在 于对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推广,使中国的印刷技术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除了1978年和1981年两次召开的照相排字平印印书经验交流会议以外,1980年国家出版局委 托中国印刷公司在北京召开全国书刊印刷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会议。这是30年以来书刊印 刷战线第一次举行这样的盛会。在这次会议上,各地书刊印刷厂的先进代表充分地交流了各 自的经验。 1978年后,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广东、辽宁等省、直辖市印刷厂相继引进了电 子扫描 分色机,为了更好地发挥电分机的效能,1980年11月,中国印刷公司、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 究所和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等受国家出版局委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子分色机操作技术经验 交流会。各地拥有电子分色机的厂家和有关科研教育部门共12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北京新 华印刷厂、精美印刷厂、上海市印刷一厂等单位介绍了操作和管理经验,代表们还分别到工 厂对不同型号的电子分色机作了操作表演,为电子分色机的普及使用,提高操作水平起了 很好的示范作用。 用电子扫描分色取代照相分色,在操作的规范化方面无疑是大大提高了一步。制版的水平提 高了,老的打样工艺显得很不适应。1980年5月,中国印刷公司在北京举办了平印打样操作 技术学习班,参加学习的有北京地区及上海出版印刷公司共37个单位,72人。1982年5月又 在杭州举办了全国平印打样技术学习班;交流打样技术规范化方面的经验,开辟了新的技术 交流的内容。这两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平印打样操作的规范化水平。 年画在中国广大农村是深受农民喜爱的文化艺术印刷品,每年印刷发行的数量都很大。为了 提 高年画的印刷品质,1982年9月21~26日中国印刷公司在沈阳召开全国年画制版印刷技术经 验交流会,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中央有关部门84个单位的182名代表参加。 为了提高商标印刷的品质,1980年10月14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和外贸部无锡 印刷厂在北京举办"五市一厂"第七次商标印刷经验交流会。 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包装印刷委员会1983年4月15~20日在洛阳召开大面积印金技术经验交流 会,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8家印刷厂的70名代表出席。5月6~16日又在天津召开电子分 色制版工艺技术交流会,15个省、直辖市24家印刷厂的49名代表出席。 机械工业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和中国印刷物资公司,于1983年9月16~20日在天津召开包 装印刷专题技术座谈会,印刷机械制造厂以及北京、天津、沈阳等市的包装公司的代表 24名参加。 1984年6月7~10日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包装印刷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多色平印机技术经验交流会 ,16个城市有关包装印刷厂的54名代表参加。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于1985年7月22~27日在昆明召开全国报纸印刷技术座谈会。就电脑排版 、平版印报、印刷版材以及如何提高报纸印刷品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明确了报纸印刷技术 的发展方向是电子电脑排版与编排合一、高速平印和报纸自动分发。但要从国情、省情出发 ;不盲目追求高速、大幅面。 1985年11月14~18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北京市印刷技术协会联合在北 京召开全国摄影制版经验交流会。围绕如何提高以彩色反转片为摄影原稿的印刷品质的问题 ,进行了交流。最后通过了对印刷复制用彩色反转片(专业级)技术品质要求的建议。 中国包装协会包装印刷委员会于1988年6月9~12日在天津召开平版制版、印刷规范化经验交 流会。共有27家企业38人出席会议。会上天津市平印厂就制版印刷的规范化以及原材料比较 ,网点微观分析实验情况等做了介绍。 包装印刷委员会还于1989年9月12~15日在桂林市召开进口SG系列电子分色机操作技术经验 交流会。有18个单位的电子分色机操作人员30人出席会议。会上有桂林市印刷厂、上海人民 印刷八厂、南京彩印厂、北海市印刷厂和天津市平印厂介绍了电子分色机的操作技术经验。代表们认为,按电子分色机的同一系列类型组织操作技术交流,针对性强,大家都有共同语 言,希望这样的交流会每年组织一次。 3.大区内的技术交流与协作活动 在上海全国印刷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的启发下,1959年5月,辽宁省正式成立了印刷工业技 术研 究委员会。它突破了出版系统的界限,把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及轻工包装印刷等相关的印刷 行业联合起来,开展了技术交流、技术辅导活动及省内书刊印刷品质评比。并曾编印出版《 印刷技术资料》20多期。 辽宁省印刷工业技术委员会的这种技术交流和协作形式,不久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相继推 广 。到1965年为止,东北三省轮流举办过9次印刷品质评比及6次三省技术交流、专业技术研究 活动。"文化大革命"10年的内乱,使这种技术协作与交流活动一度终止。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东北三省每年召开一次书刊印刷品质评比会。技术交流活动向高一级层 次 发展,如照相蒙版修正法,直接过网分色工艺等。这些活动对提高东北三省印刷技术起了很 好的作用。 1980年4月,华东七省、直辖市(上海、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浙江、江西)技术协作 会在上海 举行,就共同关心的印刷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管理、科研以及技术情报资料工作等方 面进行经验交流。会上交流的项目有:凸印新版材的应用,平印制版印刷技术,书刊装订机 械技术革新,书刊印刷品质等,并安排了3次现场操作表演。这些活动的目的明确,针对性 强,收效较好。其中平印打样规范化和薄铅版新工艺两项技术交流活动的效果尤为突出。 1979年4月,中南五省、自治区(后来海南建省后,变为中南六省、自治区)印刷技术协作 组在长沙成立 。第一次协作活动由湖南省主持,往后每年依次在湖北、广西、广东、河南、海南等省、自 治区轮流举办。协作组交流的项目有:平印四色制版印刷新工艺,薄本联动平装工艺,电子 分色 工艺,PS版及薄铅版应用,照排平印及企业管理等;此外还举办了胶印机机长学习班等活动 。协作组已成为中南六省、自治区印刷企业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桥梁,协作攻关的纽带, 受到广大印刷工作者的欢迎。 在1981年全国第一次书刊印刷品质评比活动的推动下,西南四省、自治区、西北五省、自治 区及华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在各自大区内也相继开展了品质评比、技术交流及协作 活动。 通过群众性的技术交流与协作活动,进一步激励了群众的技术革新热情,使先进经验及时得 到推广,对于提高印刷产品品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印刷工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 而中国印刷技术还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国内不同地区印刷技术水平差别比较大;中国印 刷 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别也比较大。有差别就需要有信息交流。但是中国印刷界 对科技信息工作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作用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在五十年代,印刷信息的交流主要靠开会、参观。1957年出版了《印刷》杂志,交流的方式 有 了发展。"文化大革命"的10年,人们闭目塞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对外开放 对内搞活的方针,人们发现西方的印刷技术,有些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才看到在印刷技 术方面与西方的差距,同时也进一步意识到信息工作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还是在1978年,在石家庄召开的印刷科研座谈会上,就曾酝酿过建立印刷信息网的问题,会 后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情报资料室,作了大量调研和准备工作。到了1981年9月在烟 台召开的第三次印刷科研座谈会上,讨论决定责成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筹备建网工 作。1982年5月在昆明召开了建网大会。全国印刷工业科技信息网正式建立了。 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全国印刷工业科技信息网章程》;并选举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为 中心站站长单位,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为中心站副站长单位。会议 还决定由中心站负责编辑出版网刊《印刷科技情报》,1994年改名《印刷信息》。 1982年,全国印刷信息网初建时只有15个信息站,50多个信息单位,到1985年,已发展到3 个大区信息站,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信息站,800多个信息单位。信息网成员已从出版 印刷 系统扩大到轻工、包装、部队、国家机关、报社、人民银行等印刷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跨 部门,跨地区,纵横交错,血脉相通的全国印刷科技信息网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印刷器材制造商来华 举办展览会。仅从1979年到1996年统计,外国厂商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举办过的 印刷机械、器材展览会共有10多次。 1.专项展览 1979年7月,由中国印刷公司会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北京新华印刷厂举办捷成洋 行印刷技术交流展览会。展出了联邦德国、比利时、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平版制版、照相排 字设备19台,历时10天,21名外国技术人员举办了12次技术座谈会,中方有技术人员720人 参与了技术交流,1700余人次参观了展览。展出结束后,在京的一些单位留购了绝大部分制 版设备。 1979年10月,英国蒙纳公司在京、沪两地举办适用于汉字的电脑排版系统。在京 展 览期间,北方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京的200多个单位共2472人次参观了展览会。京 、沪两地展览结束以后,电排设备由北京新华印刷厂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留购。 中国印刷公司和丹麦宝隆洋行于1980年7月联合举办"北京印刷技术座谈会",就制版、印 刷、装订等技术举办专题讲座。同时还展出样机15台(件)。通过这次展出,中国出版系统留 购了进入中国的第一台现代化海德堡四色平印机。 1982年9月至10月,中国印刷物资公司组织在北京、上海两地举办日本写研公司照相排字技 术交流会,展出10种不同类型手选照相排字机,都配有电脑,有的还配荧光屏显示功能。 2.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1984年10月,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前身(筹备)主办的"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 "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举行。有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意大利、日 本、瑞士、英国、美国以及香港地区76家公司及中国的50家印刷设备器材制造厂参加展出。有日本的照相排字机,日本、德国、英国的电子分色机,日本、德国的平印机。展览会上北 京人民机器厂制造的JJ204型卷筒纸双色平印机和上海人民机器厂制造的JLS206双面双色卷 筒纸平印机也颇具吸引力。 1988年6月,由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北京国际 印刷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家厂商参展,中外观众 达10万人次。经1988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联盟第五十五届大会认证 核准,"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成为世界博览会联盟的成员。以后每隔4年在北京举办 一次。1992年6月和1996年6月两次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展览会,不仅外国著名的印刷 机械设备器材厂商涌跃参展,中国的北京人民机器厂、上海人民机器厂和北大方正集团、华 光集团等也都有高水平的机器设备亮相。 3.北京国际电子出版及多媒体展览会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子电脑技术的普及,及电脑网络化的发展,在印刷技术领域 ◆又 发生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这就是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 印刷 工业科技信息网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从199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北京国际电子出版及 多媒体展览会"。到1997年9月为止,已成功地举办了4届。参展的厂商逐年增多。其中外国 较著名的有:美国柯达、桑瑞斯、方氏兄弟,德国爱克发、海尔,英国的克劳斯菲尔德,以 色列塞天使及日本网版等;中国著名厂家有:北大方正、华光、清华三艾等。从1994年展览 会之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国的印前、出版行业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彩色输出中 心由原来的10多家,到1997年已发展到200多家,而各类设计中心和电脑创作室已达5000家 。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中华先贤发明的印刷术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 献,它彪炳千古,永载史册。作为印刷工作者,多么希望有一座中国印刷博物馆,来追述源 远流长的中国印刷史,来展现今日辉煌的印刷新纪元。从八十年代初印刷界志士仁人的倡议 , 到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开馆,这中间10多个春夏秋冬,牵动着从祖国大陆到台 湾、香 港、澳门多少华人的心绪,他们慷慨捐赠,提供展品。座落在中国北京南郊大兴县北京印刷 学院旁边的中国印刷博物馆,以它庄严的建筑和收藏的展品向世人讲述着中国印刷术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 1.中国印刷博物馆的筹建 1983年6月28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领导王益、王仿子联名提出了《关于筹建印刷技术博物馆 的建议》。《建议》表达了广大印刷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弘扬中华民 族的五千年文化,赓续先辈的印刷业绩,激励后人奋发进取。二王的《建议》受到文化部领 导的重视,并委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负责筹建工作。1984年12月15日召开了中国印刷博物馆 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推举王仿子任会长。会上还通过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徵集展品启事》 ;由中国印刷公司、中国印刷物资公司、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北京印刷学院等11个单 位联名提出的《为兴建中国印刷博物馆筹集资金的倡议书》也在会上公布。《倡议书》在《 中 国印刷》上刊出后,收到不少来信,有提供展品线索的,还有一批印刷工人,节衣缩食,把 省下来的一点儿钱,捐助兴建博物馆。八十年代中,正值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潮,各方面建设 资 金十分紧张,不得不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建设。在各方的支持下,虽然筹集到一些资金,也只 不过是杯水车薪。建设印刷博物馆的筹备工作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好事多磨,就这样,筹备 工作渐渐进入困境,而最终停了下来。 时光又过了7年,1990年11月10日第七届新四军印刷印钞史料徵集研讨会主持人洪荣华及1 71名与会代表上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批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在 这之后不久,1991年2月13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又联名向 新 闻出版署提出《关于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报告》,建议由两家协会联合重新组建中国印刷 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并邀请台湾、香港印刷界知名人士为筹委会委员;开展展品徵集与整理 工作,开展印刷博物馆的资金筹集工作。新闻出版署于1991年10月15日复函两协会,同意筹 建中国印刷博物馆。1992年1月20日召开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中国印刷及 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范慕韩在会上致开幕词:"建立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多年来海内外印刷界人士关心的一件大事。使我们高兴的是,这项建议近 日已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海内外印刷界同仁的响应,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的主要任 务:一是落实组织机构;二是拟定建馆方案;三是提出徵集展品启事和集资倡议。" 经第三次筹委会办公会议讨论,将印刷博物馆馆址确定在北京大兴县北京印刷学院内。兴建 中国印刷博物馆,可以说是海内外印刷界众望所归。大陆、台湾、香港印刷界共襄盛举,到 1993年10月,募集资金已超过1000万人民币。其中人民币635.5万元;港币306万元;美元17 万元;新台币79万元,为年内破土动工奠定了基础。 1993年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出版署及北京市的领导及海内外印刷界的朋友齐聚北京印刷 学院,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范慕韩主持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中国 印刷博物馆的建成已指日可待了。 2.印刷博物馆落成 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印刷博物馆终于建成,于1996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 (彩图24-14)。展馆分5个部分。
(1)源头馆。 长江是百川汇集滚滚东流,但江流再长也总有源头。印刷术也是这样,有它孕育、发生、发 展、成熟的过程。源头馆就是要向世人展示印刷术是从陶器的拍印,印章的刻印、文字的演 变、丝绸印染、模印砖瓦、碑石拓印及笔、墨、纸的发明和应用,以及社会文化的需求,从 而一步一步导致雕版印刷的完善。 (2)古代馆。 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是中国古代印刷术最为辉煌的年代。古代馆以大量的有代表性 的实物展示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为进一步完善成熟,应泛应用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彩图24-15)。同时还告诉人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印刷术也先东后西 传播他国。
(3)近代馆。 十七世纪以后,清政府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当西方印刷已进入以机械、动力为本的工业化 时代 ,中国的传统印刷术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水平上。近代馆反映了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 段,铅活字印刷术与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术,经过东西方的激烈碰撞,以商务、中华为代表的 民族印刷业在艰难中成长发展的历程(彩图24-16)。 (4)新技术馆。 当代印刷技术日新月异,自八十年代以来,电脑技术、激光技术、新型感光材料用之于印 刷 ,使之面貌一新。新技术馆运用声、光、电等手段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当代印刷技术将以什么 样的面貌进入二十一世纪。 (5)精品馆。 自唐、宋、元、明、清以来,通过印刷而保存下来的精品、珍品,孤本、善本,精美画册及 名贵书画, 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缩影,精品馆向人们展示这些高品位的印刷佳作,它既是印刷品,也 是文化艺术品,从中领悟印刷与文化水乳交融的深刻内涵。 (6)专题馆。 该馆没有固定内容,在某一个时期内,以某一方面的特定事物为专题进行布展。专题馆首次 展出以"港台印刷"和"证券印刷"为内容同观众见面。 印刷术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过印刷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卷帙浩繁,可是其中记述印 刷技术本身的却极为罕见。除沈括《梦溪笔谈》和王祯《造木活字印书法》以外,几为空白 。印刷工作者及研究中国印刷史的专家学者,都希望为大家创造一个条件,进一步开展中国 印刷史的学术研究工作,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敬业精神。这个愿望终于有了开端。 1.第一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1993年12月5日,与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同时,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一 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向会议送交论文的有大陆的老中青印刷史工作者,也有台湾、 香港和美国的中国印刷史的学者。这届研讨会入选论文15篇。在印刷术的故乡,举办中国印 刷史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的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 2.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研讨会的成功盛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印刷史学术研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1996年6 月1日,借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典礼之机,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又举办了第二届中国 印 刷史学术研讨会。这届研讨会入选论文49篇,有关于中国印刷术探源的;有关于论证在韩国 发现的《陀罗尼经》是中国武周时期印本;有关于湖北英山县发现毕升墓碑的考古论文。日 本、韩国、德国、瑞典等外国朋友也参加了研讨会,日本朋友还发表了论文。印刷工业出版 社将两届论文汇集成册出版了《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 3.第三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于中国印刷博物馆建馆一周年(1997年6月1~2日),在中国印 刷博物馆会议厅召开(彩图24-17)。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目的是配合全国性的讨论,推动社 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把印刷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再向前推进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