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当代篇 - 第二十四章 - 第一节

 
第二十四章 印刷教育与科研

    中国古代印刷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印刷人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心传口 授 耳提面命,才使这种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而把印刷技术作为专业,兴办学堂,进行课堂教学 培养人才,只是到二十世纪初才开始。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军咨府练兵处开设京师陆 军测 绘学堂,设照相、雕刻、电镀、印刷等课程,开创了中国近代印刷专业技术教育之先河。

    本世纪以来印刷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传统的印刷技艺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 结合。例如制版照相术,是光学、色彩学、化学在印刷术方面应用的成功的典范;轮转印刷 则是机械学、电工学、电子学应用于印刷的最好例证。现代科学技术同印刷术相结合,一方 面加快了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印刷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特 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形势的缓和,经济的逐年增长,印刷业作为同经济伴生 的企业文化也在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了印刷工业、印刷科研和印刷教育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职业教育及技术考核

    现代化的印刷术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劳动者去掌握。操作技能可在生产实践中去锻炼,而专业知识则有赖于课堂教学。照相制版工人应掌握必要的有关照相光学、照相化学方面的知识;平印工人则应懂得有关平印机结构与调节原理,印刷工艺中水墨平衡等方面理论。为了提高印刷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适应印刷技术现代化的需要。从五十年代开始,印刷职业教育在一些省、直辖市主管印刷的部门和企业兴办起来。

一、技工学校

    最早兴办的技工学校是出版总署委托上海市出版局于1953年10月创办的上海印刷学校。初任 校长由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长万启盈兼任,第二年文化部派吕纪到沪任校长。学校设平版制版 、凸版制版、凸版印刷三个专业。首届学员99人,来自14个省、直辖市出版系统的印刷厂, 学制 3年。从1955年第二届起增设平版印刷专业,仍然从出版系统内部招收青年学员100人,学制 3年。1956年第三届仅从上海市出版系统印刷厂招收青年学员39人,分设凸版制版和平版制 版两个专业,学制3年。从1957年起,上海印刷学校被正式确定为中等专业学校。

    在中国人民银行印钞系统里汇集了一批颇有造诣的印刷专家。其中有三十年代发明中文照相 排 字机、曾于二十年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柳傅庆,和四十年代留学英国伦敦印刷学院的张荫余 。19 56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北京五四一厂(北京印钞厂)创办了一所技工学校,中国人民银行印 制 管理局总工程师柳溥庆兼任副校长,张荫余任教师。技工学校分设照相和制版两个专业。学 员来自印制系统的北京五四一厂和上海五四二厂的青年工人。以后10多年时有中断,七十年 代后又陆续招生。

    六十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浙江等地又陆续创办了一些印刷技工学校。如 北 京市文化局办的北京市印刷技工学校,上海市出版局办的上海印刷职业学校,天津市新华印 刷一厂办的印刷技工学校,陕西省出版局办的陕西省印刷技工学校,淅江省杭州印刷学校等 ,学校的学员大部分从社会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 这些学校相继停办。

    由于技术工人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印刷厂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地方为解决燃眉之急 ,又自发地办起了技工学校,其中有北京新华印刷厂、北京市印刷一厂、二厂和北京市新华 书店联合办的技工学校、上海市印刷技工学校、山东省印刷技工学校、天津市印刷技工学校 、 湖北省印刷技工学校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印刷技工学校等。"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从 1978年起,印 刷技工学校又得到恢复和发展。先后重建和新建的有:陕西省印刷技工学校,湖南省印刷技 工学校,浙江省印刷发行技工学校,广东省印刷技工学校,广西省出版印刷技工学校,以及 中国印刷公司、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和冶金出版社印刷厂各办一所印刷技工学校。

    这些技工学校受工厂的生产形势所制约,多数学校的师资教材、教学设施和办学经费都比较 困难,加之这些技工学校招生来源和毕业生就业范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致时开时停, 有的就停办了,有的后来升为中等专业学校。

    印刷工业虽然在书刊、报纸、有价证券、包装装潢、文化用品等领域都有分布,但就 全国而言,除了书刊印刷以外,其他方面办学的还比较少。截止1995年,据不完全 统计,共有印刷技工学校8所,名单如下:

上海市印刷技工学校
福建省出版发行技工学校
山东省印刷技工学校
广西出版技工学校
贵州省印刷技工学校
云南省印刷技工学校
陕西省印刷技工学校(彩图24-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版技工学校
0867.gif (40785 bytes)
彩图24-1

    印刷技工学校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在"文化大革命"10年内乱期间,和以后一 段时间里,也有少数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2年。

    专业设置主要有:凸版制版、凹版印刷、平版制版、平版印刷、装订、印刷机械维修以及图 书发行等。技工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印刷生产第一线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学 校的专业设置一般同当地或本企业的办学条件和实际需要相结合。以上这些技工学校主要是 为当地书刊印刷厂培养技术工人的,自八十年代以后,凸版印刷和凹版印刷在书刊印刷中的 用量 越来越少了,所以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也随之作了调整,去掉了这两个专业,增加了照相排 版专业。

    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有文化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有的学校实行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在 课堂教学,另一半时间在车间从事生产实习。

    根据国家劳动部1979年2月颁布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印刷技工学校,除 加强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外,特别强调教育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立志做一个优秀的印刷 工人。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相当于高中的文化知识, 掌握本工种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操作的技术能力。

二、职业高中

    按照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普通高级中学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则由专业管 理部门或企业管理。像印刷技工学校大多由出版局、印刷公司、印刷厂、或者轻工业局、包 装装潢公司等业务部门管理。

    八十年代初期,每年都有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入高等学校学习,又没有受过必 要 的职业培训。为了改变高级中学教育结构的不适应状况,1980年5月北京市政府召开中等教 育结构改革会议,决定有计划地将部分高级中学改为职业高中,或者在普通高级中学设职业 班。

    根据这个决定,北京市出版局和北京市教育局共同商定,将北京市五十八中学办成印刷职业 中 学。设制版、平印、凸印、装订、机修等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3年。学习期满,考 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印刷企业可以择优录用,学校不包分配。教育部门仍负责学校的行 政管理,提供必要的校舍、文化课教学、教材和教学设置,并按普通中学标准拨给学校教育 经费。北京市出版局则负责专业教学的教师、教材、教学设备和生产实习场所及专业教学费 用。而学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招生计划等,由双方共同商定。

    从1981年到1984年共招收11个班,398名学生,历届毕业生基本上都分配到印刷企业工作, 很受欢迎。这是中国创办最早的一所印刷职业高中。1985年,杭州市、哈尔滨市和呼和浩特 市,又有4所普通高中分别开办了印刷职业高中班。

    实践证明,由印刷主管部门同教育行政部门合办印刷职业高中,既符合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 发展方向,又为印刷行业培养了合格的新生力量,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职工培训

印刷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既与印刷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当时社会的整体文化教育 水平有关。在五十年代以前,印刷业大多还处在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水平,技术的传授采取的 是 师傅带徒弟式的口传心授,因此印刷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其中多数只有小学文化 ,有的甚至还是文盲。

    印刷技术不断向前发展,要求其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也要不断提高。印刷行业的职工教育, 在五十年代是从扫盲开始的,以后逐步向提高方向发展。到六十年代初,不少工厂开办夜校 ,重点放在进行高小和初中文化教育上,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培训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10年内乱,印刷行业职工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五十年代以后出 生 的青年工人占到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这批青年工人,既没有 学好普通中学的文化课,也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亟须集中力量补习文化课和进行必要 的技术理论专业教育。

1.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

    1981年2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近二、三年 内,要把职工教育的重点,放在对领导干部的训练和对'文化大革命'以来入厂的青壮年职 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补课方面。"

    为了加强职工培训工作,工厂一般都建立或加强了职工教育机构,千方百计解决师资教材问 题,用脱产、半脱产或者全部业余时间等不同方式,重点对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开办文化 补习班和技术培训班。到1984年底,除个别地区完成"双补"任务外,一般完成应进行培训 人员名额的70~80%。北京出版印刷系统,文化补课达到初中水平的2826名,占应补课人数 的81.5%。三级工以下的青工,经过补课考核,有2051名达到合格,占应补人数的89%。浙江 省新华印刷厂,经过补课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和初级工技术要求的有80%,其他省、市的情况 也大体相同。

    经过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文化素质,而且在职工群众中形成了学习 文化和技术的热潮。在基本完成"双补"的基础上,除加强岗位技术培训外,在北京、天津 和山东等地还建立了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对部分青年工人进行比较系统的专业教育。

    除了对青年工人进行文化补课和技术培训外,还加强了对工厂的干部的教育。中国印刷技术 协会同中国印刷公司联合举办了5期企业领导干部读书班,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公 司同北京印刷学院联合举办了3期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班。浙江省新华印刷厂还自办了职业高 中班,规定车间副主任以上的中层干部和重点技术岗位的技工,凡未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都 要参加学习班。

2.职工的文化状况

    长期以来,印刷业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管理,因而印刷行业职工的文化状况也没有完整的统 计资料,仅有出版系统书刊印刷业职工文化水平1984年的统计资料。

    根据抽样调查,印刷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是: 辽宁省,158个中型以上工厂,职工人数为45982名。其中达到大学、中专文化程度的1111名 ,占职工总数的2.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8.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7.2%;小学文化程度的 占21.4%。

    河北省,在被调查的39284名职工中,达到大学文化程度的193名,占职工总数的0.49%;中 专 文化程度的762名,占1.9%;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4%;小学文化程 度的占24.7%。

    湖南省,新华印刷一厂拥有职工1164名,其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31名,占全厂职工总数的 2.7%;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34名,占2.9%;高中文化程度的304名,占26.1%;其余为初中以 下的文化程度。

    从技术等级来看: 青海省,两个书刊印刷厂共有848名职工,其中三级工以下占32%;四至六级工占39%;七至 八级工占8%。

    湖南省,三个书刊印刷厂共有职工2800名,其中三级工占15%,四级工占20%;五级工占10 .7%;六级工占4.1%;七级工占4%;八级工占0.96%;三级工以下占45%。

    以上数字虽然只是个别地区书刊印刷厂的情况,但也反映了印刷行业的普遍状况。由于职工 队伍的文化水平和技术等级都偏低,特别是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太小,因而直接影 响到工厂生产中工艺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1984年国家出版局就全国书刊印刷厂职工结构状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见表24-1)

3.职工中专教育

    为了进一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经上级批准,北京市印刷工业总公司成立了 职工学校,1986年改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本系统在职职工,设平版制版、平版印刷、 凸版印刷、装订等专业,学制3年。到1997年共招收在职学员262人,其中中专毕业生245人 。另外还有646名短训班学员结业。

    1975年成立的山东省印刷技工学校也开始开办出版职工中专班。另外,河南省和广东省于19 87年也分别成立了出版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设制版、印刷、发行专业。

    杭州轻工职工中专、山东省一轻职工学校、佳木斯轻工职工学校都设有印刷专业。这些学校 面向轻工包装印刷企业,招收在职职工。

表24-1书刊印刷业职工人员分类表按省、自治区、直辖 市 分(工作岗位分类)    *1984年 单位:人

4.职工高等教育

    对职工进行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既要考虑到职工的文化基础, 也要看企业的工艺、设备和技术状况。经过五十至六十年代文化补课,职工的文化水平提高 了,这 期间新进厂的青年大多具有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适时地举办职工大学或职工业 余大学,从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青年职工中招收学员,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大学专科毕业水平 ,以满足印刷企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1961年,经文化部批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就举办了5年制的业余印刷专修 班,从印刷厂内部招收学员50名。1975年又与北京市印刷二厂合办2年制的装订机械班,招 收学员34名。

在"文化大革命"中,一方面正规的学校受到摧残,另一方面不少印刷厂一哄而上,纷纷办 起了"七·二一"工人大学。虽然称做"大学",实际上既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也缺乏必 要的教材和教学设施,名不符实。粉碎"四人帮"以后,各项工作又走向正轨,经过整顿, 绝大部分不具备条件的"大学"停止办学。

    上海市出版局职工大学的前身是1974年建立的上海出版印刷公司"七·二一"工人大学,在 此基础上,经过整顿、充实提高以后,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80年正式改建为职工大学 。它的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出版系统培养具有高等专科水平的编辑、印刷技术和管理干部。从 出版系统内部招收学员,学制3年。设有中文、印刷技术、印刷出版和印刷管理4个专业。基 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采用全日制高等学校通用教材,其余专业教材由学校组织力量编写。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坚持统一招生、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 纲,实行三级考试(基础课由市教育局负责,专业基础课由局际协作组负责,专业课由学校 负责),并按规定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该校还附设上海市出版局电视大学辅导站,开设中文 、经济管理、党政管理干部专修科等教学班。到1984年底,职工大学、电视大学教学班共有 164名毕业生。

    1984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第一轻工业局开办了职工技术大学,设印刷分校,第一批 招生47名。

四、技术考核定级

    印刷企业的职工大体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各级管理人员,另一部分是工人。管理人员 中又分各级领导人员如厂长、科长、车间主任以及职员等。管理人员为非生产人员,属干部 编制,一般占企业人员总数的12%左右。工人是企业的生产人员,其中又分学徒工,技术工 和技师。技术考核定级主要是在工人中进行。

    在1956年以前,全国的印刷企业中只有少数几家国营印刷厂,绝大多数还是小型的私营企业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区的差别,技术等级的划分极不统一。1956年起全国工业企业在工人 中实行八级工制。其中学徒工分三级,技术工分八级,一级最低,八级最高。五十年代的印 刷 生产中还有相当部分是手工操作,考虑到不同工种技术的难易复杂程度有所不同,像照相制 版、排字、平印,技术工最高定为八级;铅印次之定为七级;裁切装订定为六级。限于当时 的客观条件,国家还不可能为各个行业制定出不同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所以工人技术考核 定级的标准,大多由工厂自己掌握执行。

    自1962年以后,中间又经过"文化大革命"的10年内乱,一直到1979年,这17年期间一直没 有进 行过正常的技术考核定级。按照常规,企业每年都应进行考核定级,一个工人2~3年就可 以 晋升一级。可是到七十年代后期,在车间生产第一线担任领机(机长)的不少还是二级工。这 表明工人的技术等级已不能反映他们的技术水平。

    八十年代以后,企业又恢复了正常的考核定级,实行的还是八级工制。针对不同的技术等级 , 提出不同的"应知"、"应会"技术要求。"应知"是指该等级的技术工人应该掌握的技术 理论知识或经验知识;"应会"是指该等级的技术工人应具有的操作技能。

    对技师的考核采取的是专家评审和领导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一般在本系统内聘请有关方面的 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被考核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综合考核。考核通过后 ,由本企业行政领导正式聘任。

    通过考核定级,激发了工人学习技术的热情,促使工人不断进取,提高企业的职工素质,发 展企业的生产能力。

    几十年以来,印刷技术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有些工种不存在了,随着电子电脑的普及应 用,又出现了一些新工种。考虑到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原来八级工制等级划分过细的情况 ,劳动部和新闻出版署于1993年6月联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印刷行 业)》。新《标准》简化了等级结构,将原八级制改为初、中、高三级制,即原来的一、二 、 三级工划为初级工;原来的四、五、六级工划为中级工;原来的七、八级工划为高级工。把 原来对各级工人的"应知"要求改为"知识要求","应会"要求改为"技能要求",把" 综合要求"改为"工作实例"。新《标准》分10个专业,68个工种。为适应印刷工业电子化 、 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新工种增加了电子分色工、自动照(相)排(版)工、凹版电子雕刻工及精 装联动线工等。10个专业如下:一、排版专业,二、铜锌版专业,三、凸印专业,四、平 印 专业,五、凹印专业,六、装订专业,七、印刷通用专业,八、盲文印刷专业,九、木版水 印专业,十、珂罗版印刷专业。

    1994年7月,新闻出版署、劳动部联合颁布《关于印刷高级技师评聘试点办法》,已建立职 业鉴定站的地区,高级技师的资格由鉴定站负责评定。印刷专业分制版、印刷、装订、机修 及木板水印、PS版等十个工种。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当代篇 - 第二十四章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