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当代篇 - 第二十三章 - 第一节



第二十三章 半个世纪以来印刷技术的发展

    印刷技术是一门综合应用技术,它涉及到物理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等众多学科。一方 面印刷术为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又为印刷技术的发展 创造必要的条件。

    中华民族的先贤发明的印刷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之光,已走过了5000多年。自殷商、秦、 汉到隋、唐 ,再从宋、元直至明、清,这期间,印刷技术虽然也有革新,有变化,但总的来说,前进的 脚步是缓慢的。

    十九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印刷术的西法东渐,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石印术和照相制版术相 继 传入中国,从此,中国的印刷迈进了近代的历史阶段。如果说中国古代印刷术完全是以人的 手工技艺为特徵进行图文刷印的话,那么近代印刷术则主要是由人驾驶的动力机械来完成图 文转印的。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到电子资讯时代,电脑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 电子技术与印刷科学相结合,产生了电子分色机、电子雕刻机、平印机自动识别输墨系统、 电子电脑排版系统及彩色桌面系统等现代印刷科学技术手段。

    当代中国印刷技术的发展,适逢印刷术由动力、机械时代向电子资讯化时代的历史 转折时期。1982年成立的中国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提出的"照相排字、电子分色、高速胶 印、装订联动"十六字方针 国家经委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于1983年2月11日写给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关于提 请审批印刷技术装备发展规划的报告》。,较好地概括 了印刷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文字排版技术的发展

    自从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以来,文字排版一直是活版印刷工艺中一个极其 重要的环节。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从象形到篆书,再从隶变到楷宋,已经走过了5000多年漫 长的历史。汉字是 音形的表意文字,字数繁多,但词汇丰富;语言简练,表达能力强。汉语言文字的高度精练 ,使所有华人都引为骄傲。但是,另一方面,从印刷技术角度来说,汉字的字数太多,也 给 汉字排版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后汉许慎着《说文解字》收汉字9353字,到清康熙年间编《康 熙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里共收录48000个汉字,19 68年 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共收录汉字49905个。虽然汉语、汉字在发展中常用字数在逐渐 减少,词汇量在增加,但常用汉字仍有三四千之多。就连商务印书馆1992年出版的重排本《 新华 字典》还收录了11100个汉字。一般书刊印刷厂备有汉字也在7000个左右。汉字的这个特点 ,使汉字排版人员面临的排版工艺要远比西方拼音文字的排版工 艺复杂得多。比如在字频、字架的排列,印刷字体的创设,字模的制作,版式设计等方面, 都反映出来东西方文字的巨大差异。

一、印刷字体的创设

    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上海先后成立的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不但为近代印刷术在中 国 的传播作出了贡献,也为近代印刷汉文字体的创设和铜模制作奠定了基础。到本世纪三十年 代 ,使用的印刷字体,除了宋体和楷体外,又增加了仿宋体和黑体。但是后两种字体,没有在 报纸和书刊上普遍使用,如1936年出版的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申报》,从正文到标题 ,用的只有一种老宋字体。

1.五十年代字体的整理,推行《汉字简化方案》

    在五十年代初,出版总署和以后的文化部对印刷用字的规范都极为重视,先后发布了一系 列通知推进印刷用字的改革。

    五十年代初,当时还没有条件组织力量对文字进行改革,创设新字体,只是对已有的字体加 以整理,拾遗补缺,以应急当时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

    1955年5月1日,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汉字简化草案》,之后,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联 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和印刷厂,试用简化汉字。1956 年1月国务院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从此结束了汉字字数太多,笔画繁杂,同音异 体 字混乱使用的不规范局面,也为创设新的印刷字体,更换新字模创造了条件。

    为配合《汉字简化方案》的推行,字模厂和印刷厂迅速更换了字模,印刷用字以新面貌与社 会见面。

    到六十年代初,在出版物中常用的印刷字体有以下4种:

    楷体,也称真书,是汉字流传历史最久的书写体,它博采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精华妙笔,撇 捺舒展,工整潇洒,端庄大方,适合于排印小学课本及儿童读物。

    宋体,横细竖粗,刚柔兼济,遒劲挺拔,端庄稳重,既便于刻版又适宜阅读,自明朝以来一 直是图书刻版印刷的首选字体。

    仿宋体,1916年杭州金石书法家丁辅之兄弟亲自仿写刻制的字体。1921年丁氏兄弟与中华书 局合作正式推同"聚珍仿宋体"。该字体既有宋体风貌,又兼楷体韵味,明快秀丽,排印古 籍,与宋体和楷体都能协调塔配。

    黑体,本世纪三十年代摹仿日本汉字的一种印刷字体,它浓重醒目,多用于排印标题。

2.创写新的印刷字体

    印刷字体是印刷品给读者直观的第一印象。"文若其人","字若其体",什么样的文章内 容,选用什么样的印刷字体来加以烘托,历来是出版印刷工作者刻意追求的。但是在印刷字 模的生产还处于手工作坊式条件时,不要说创设新的印刷字体,就连一支专门从事印刷字体 创设的队伍也难以形成。

    在出版老前辈胡愈之的倡导下,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于1960年成立了印刷字体研究室,初步 形成了一支以书法、美术工作者及老刻字工人为骨干的字体研究创设队伍。

    五十年代字模厂经过公私合营及并厂以后,工厂稍具规模,相继组建起字体创写队伍,一方 面对 原有的字体、字模进行整理,一方面结合推广简化汉字,制做新字模供应印刷厂。经过几年 努力,文化部于1960年10月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文化出版部门发文,《请组织有关部 门改 进和创写新的印刷字体》。鉴于当时的条件,该文提出了"整旧创新并举,以整旧为主"的 字体设计方案。

    字体同书法一样,是中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体字流传几百年长盛不 衰,并传至朝鲜、日本;楷体中神妙佳品更是不胜枚举。长期积累下来的这些宝贵财富, 既是整旧的对象,也是创新的基础。

    从1961年到1963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字体设计室和上海字模厂,设计出了用于《辞海》正 文的宋一体和词目的黑一体两副字稿,共有17118只字头。宋一体的特点是字体秀丽、清新 、简化字与繁体字的风格保持一致。为了配合《汉语大字典》的出版,上海字模一厂又重新 设计宋一体单用字约60000只字头。这是中国近代采用铸造活字以来,历史上最齐全的一套 汉字字模。1964年又设计了适合排印《毛泽东选集》横排本正文的宋二体9240个字头。这副 字在1978年上海科学大会上荣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宋一体字体秀丽,笔画匀称;宋二体笔势 挺拔,有木刻韵味,不仅适用于各种书刊排版,还用于制做照相排字的字版,受到海外侨胞 的欢迎。

    北京新华字模厂于1961年设计出61-1宋体,用以排印《毛泽东选集》竖排本。1964年又设计 出清秀、典雅的64-1宋体,在《人民日报》的版面上与读者见面。

    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甘肃日报社的牟紫东陆续设计出几种新的字体,六十年代开始在《人 民日报》等报刊上应用,受到新闻界和读者的欢迎,称这种字体为"牟体"。

    为配合推广简化汉字的需要,1964年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公布《简化字总表》 ,该表收录了一般通用汉字8000字左右,要求出版印刷部门"尽可能置备简化字的字模或铅 字,在报刊图书中尽量使用已经推行的简化字。"为了使汉字印刷体的字形笔画结构力求与 书写楷体一致,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就印刷通用汉字范围内的字形加以整理,确定每一个字 的一定笔画结构和笔数,以便用作统一印刷用字的字形范本。

    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又联合发布通知,颁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此 表收录了印刷通用宋体字6196个。

    六十年代中期,正当字体的研究和创写开始出现繁荣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这 场 浩劫中,上海印刷研究所的字体研究室被解散,几家字模厂的字体创写工作也处于停顿状态 。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上海印刷研究所又恢复了字体研究室,使中断了10多年的字 体研究工作,又出现了生机。

    1980年,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受国家出版局的委托,着手组织和复兴这项事关提高出版物印刷 质量的基础工作,多次邀请北京新华字模厂、上海字模厂、上海印刷研究所及文字六癜五厂 的有关人员,共同商讨创写印刷新字体,增加字模新品种的问题。同时还制订了《关于设计 印刷新字体五年规划(1981~1985)》。1981年,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向"一所三厂"字体设计 人员和社会上的书法美术工作者发出了创写印刷新字体的倡议。1982年12月,中国印刷物资 公司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北京市新闻学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共同 举办了印刷新字体展评会,广泛听取书法家及新闻、出版、印刷等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参加 展出的字体有宋体、仿宋体、正楷、隶书、篆体、魏碑体、美术体、斜体、硬笔体及黑体等 10余个品种。展出的除了汉字以外,还有朝鲜文、藏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以及汉语拼 音字母、拉丁字母等各种字稿。其中上海印刷研究所44副,上海字模厂32副,文字六癜五厂 13副,北京新华字模厂17副,书法界2副,共计108副字稿。在这次展评会上同时还陈列了中 国自宋、元、明、清以来的刻本及近代活字印刷字体样品等珍贵文物史料,供大家参考借鉴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展出字体品种最多的一次印刷字体的盛会。春华秋实,20多年 来,国家在印刷字体创写上的倡导和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展评会精神的鼓励之下,经过两年的创写,1984年4月,还是举办展评会的几家单位,在 北京又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这次评选会的目的是从参展的140余 副字稿中,评选出优秀字稿作品,进行表扬与奖励,然后组织生产字模和字版。经过专家的 评选,获奖作品如表23-1。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了汉字字体创设以外,字体工作者还为少数民族文字如 朝鲜文、彝文、藏文、蒙古文以及新老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等创设出新的黑体和白体印刷字 体。

    1987年8月,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同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在拉萨联合召开藏文印刷新字体评选会 ,评出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3件。

    为了满足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还修整设计了不少外文字体,主要有英文、日文、德文、法 文、俄文、阿尔巴尼亚文、越南文、希腊文、阿拉伯文、印地文、缅甸文等字体。

表23-1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获奖作品(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

    自八十年代以来,供报纸、书刊排版使用的字体达30多种,加上各种变形字体,可有100多 种的变化,基本上改变了书报刊排版字体变化少,版面单调的状况。

    当历史的车轮滚进八十年代的时候,一场席卷全球的计算机浪潮越过太平洋,涌动到中国的 大 地上。它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加快了社会进步的节奏,计算机(电脑)走出了科研院所,渗透 到国防、工业、商业、金融、科技、文化乃至人们的家庭生活之中。当然,计算机的浪潮也 冲 击到印刷领域,使中国的印刷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说是一场革命。首先,人们使用 计算机对字稿进行资讯处理,数字存贮,免去了制造字模的繁重的工作,利用计算机处理速 度快,字库容量大的特点,为字体创设,扩大字体品种,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其次, 排版人员利用计算机(电脑)排版,彻底告别了已经沿用了近200年的活字排版的"铅与火 "的时代,使文字排版旧貌换了新颜。

但是,计算机汉字资讯处理,在给印刷工业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字体工作带来难题。由于计算机建立字库远比制做字模便捷得多,有些不熟悉字体设计的人员也为计算机建立字 库,在计算机快速发展的高潮中,难免鱼龙混杂,因而出现了计算机输出的印刷字体不一, 字形混乱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及中国 印刷 物资公司于1990年7月12日至14日联合召开了"关于加强汉字印刷字体管理问题座谈会"。

    会议认为: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汉文字,产生了多种优美的汉字印刷字体。联合 国文件的五种文本中,总是中文的最薄,显示出在现代资讯处理中汉字的优越性。我们必须 继承祖先光辉的文字遗产,并把它发扬光大"。

    会议建议:

    (1)把现有的为数不多有经验的、水平较高的字体工作者组织起来,分工合作。

    (2)把字体工作者和计算机工作者结合起来。在汉字数字化过程中,把字形笔形修整 的更规范化和艺术化。

    (3)印刷字体不是工艺品,而是印刷生产资料,因此应尽快解决字体的专利注册问题 ,建议开设字体课程,培养字体创作人员。

    (4)汉字起源于中国,使用汉字的大多数人民在大陆,大陆代表着汉字文化,应为汉 文字的规范化、为汉文字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建议与台湾、香港、新加坡进行一次汉字字 体的交流。

    (5)汉字字体原型应视为我们无价的国宝,既要鼓励国人创作新汉字字体,同时规定 出国家管理办法。

1991年8月26日全国印刷字体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该委员会是新闻出版署领导下负责全 国印刷字体整理、创新、审定、保护、应用推广的工作机构。由新闻出版署、国家语言 文字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方面人士组成。

    1991年8月28日,全国计算机与资讯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主持召开"资讯交换用汉 字128×128、256×256点阵(宋、仿、楷、黑)字模集,数据集"国家标准审定会,通过了审定。

    全国印刷字体工作委员会于1992年2月27日至3月1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汉字印 刷新字体评选会议",共徵集印刷字体设计稿95副,字体品种有宋体、楷体、隶书体、美术 体等。1992年7月7日新闻出版署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颁布《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 ,要求经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出版发行的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使用 《简化字总表》所收录的简化字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收录的汉字。

3.字模的生产

    四十年代末全国有大、中、小字模厂几十家,从业人员260多人,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北京。其 中稍具规模的有上海华丰铸字字模厂(开设于1915年),上海华文铸字字模厂(开设于1938年) 。在北方有北京公记铜模铅字局(开设于1937年),北京 华洋铜模铅字局(开设于1938年)等。这些工厂设备都比较简陋,日产量仅几十只铜模,字体 只有老宋体一种,且各个厂家的字体规格也不统一。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上海有22家小 型字模厂与上海华丰厂合并,改名为上海字模一厂。另外还有14家小型字模厂并入上海华文 厂,取名为上海字模二厂。1968年,该厂内迁至湖北省均县,命名为文字六癜五厂。1955年 成立北京新华字模制造所。1956年公私合营时,北京公记铜模铅字局与其他小型厂合并,命 名为北京市印刷材料厂。1960年上述一厂、一所实行合并,改名为北京新华字模厂。

    汉字字数多不仅给字体的创设平添了难度,也给字模生产增加了工作量。五十年代以前字模 生 产工艺基本上是沿用三十年代的方法,先在铅坯上刻出铅字,经电镀,用手工镶模。这种落 后 的手工生产方式,产量低,质量差,无法满足印刷业发展的需要。1956年至1958年从日本陆 续引进30台字模雕刻机,并请日本专家到北京新华字模厂进行指导。机刻工艺是用字稿通过 照相制版,先制做字模版,然后在雕刻机上按照字模版的字形,雕刻制做字模。新工艺工序 少、效率高、质量好,从此字模生产走向了机械化。

    1964年,上海和丰涌铸字机厂试制成功字模雕刻机,并于次年批量生产,为中国字模生产机 械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上海字模一厂经过几年的试验改进,于1965年研制成功阔边活芯字模 (习称小片模)使字模生产工序从原来的72道,减少到16道,用料节省了三分之二。1968年, 上海字模一厂同上海印刷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用雕刻钢字冲压铜模的方法,这比雕刻字模和 电镀字模生产速度更快。

    到七十年代末,三家字模厂共有设备463台,职工1084人,字模年产量达3457万只,基本上 满 足了印刷厂对字模的需求。1984年中国生产的字模有镶条模、机刻模、小片模多种规格型号 ,包括各种字体的汉字字模达100多种。

二、铸字技术的改进

    五十年代初使用的铸字机大多是仿制的汤姆生式铸字机,一次只能铸一种规格的活字,要改 变字号,必须换用字盒。

    由于西方使用拼音文字,字头数量很少,早在十九世纪末,已开始使用铸排机,实现了铸字 和 排字的一体机械化。然而东西方文字的差别是太大了,即使有心要搞汉字铸排机的人,面对 七八千个汉字,也会望而却步的。

    但是也有知难而进的人,上海任百尊立志于汉字排版机械化的研究,1952年他设计了手选式 铸排机,六十年代又有所改进。六十年代初,北京新华印刷厂和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厂,同时 研 制成功平字模库手选中文铸排机。1966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同上海和丰涌铸字机厂等单 位协作,研制成功圆字模库手选铸排机。

1978年,由上海新华印刷厂、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与陕西咸阳铸字机厂(前身是上海和丰涌 铸 字机厂)联合试制成功中文自动铸排机。该机可收容宋体、黑体和楷体字符7452个,可以排 书刊和报纸正文。

    铸排与手工排字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铸排也有其局限性:1铸排只能做单一的字 号,不能同时铸排字体、字号多变的标题字;2不能铸排表格和复杂的数学、化学式。

    自七十年代开始,照相排字技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逐渐认识到实现排版机械化的方 向 ,出路不在铅排,而在于照排。在这种情况下,汉字自动铸排机虽然研制出来了,已无力取 得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活字排版终究要由照相排版所取代,这已是大势所趋。在汉字铸排机 械化的道路上,七八千个汉字竟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致使多少有志者夙愿难酬。

三、活字排版的沿革

    铅活字排版,从拣字到组版完全是手工操作,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铅排被照排 所取代,一直是这样。活字排版大体分两道工序:先拣字,后排版(也称组版)。

1.手工拣字

    自从五十年代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汉字以后,一副汉字要备7000左右个字头,这其中常用汉字 20 00多个。每个字头要按照它在排版中出现的频繁程度(字频),贮备一定数量的活字。其中最 常用的字,如"的","了"等字,至少要备几十只、上百只才够用。这样,拣字人员面对 的至少盛装几万只铅活字的排字架,左手持稿并拿着手托,眼到手到,右手从字架上把铅 字拣过来按顺序放在手托上。

    1919年上海申报馆使用的字架为统长架。这种字架呈"一"字形斜面状,一直沿用到五十年 代 。一副字架放置24个字盘,全副汉字要占3个字架。拣字人要在这3个字架前来回频繁走动, 工作之劳累,可想而知。

    1952年青年印刷厂西北分厂排字工人杨树斌针对统长架的缺点,创造 了圆架坐式排版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拣字人员的频繁走动。以后又有人在圆字架基础 上创制出"八字架"、"三面架"等字架。字架的改进固然好,但手工拣字劳动强度大,生 产效率低这一根本矛盾依然没有解决。一个拣字工人8小时平均拣字10000只左右(彩图23-1) 。

0826.gif (41707 bytes)
彩图23-1

2.汉字使用的频度

常用汉字虽然只有2000多个,但是在不同的专业领域,这些字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如在卫 生领域,"病"字出现的频率要高一些;在冶金领域,"钢"、"铁"出现的频率就高。为 了适应本专业出版物排字的需要,一些专业出版社印刷厂,大都根据本专业特点来安排字架 。因此,一直到八十年代,字架的式样,字盘的排列,众多印刷厂还是"大同小异"。

        为了配合照相排字机的研制,北京新华印刷厂及清华大学等单位,1975年对汉字在出版物中 使用的频度,作了大量调查统计工作。这次统计的内容包括工业、农业、军事、科技、经济 、文学、艺术、教育、体育、医学、天文、地理、化学、考古等方面当代出版的图书86本, 期刊104本,文章7075篇,计21629372个字。在这些出版物中,共用汉字6360个,其中2400 个汉字使用频度达99%,而其余的3960个字,使用频度只占1%。这是一次大规模地汉字综合 性应用频度统计工作,并将这次统计结果编成《汉字频度表》。这项统计的结果,不仅对活 字排版的字架、照相排字的字版、计算机的字库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就是对文字改革、 语言的规范化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30多年活字排版的进步和改革

活字排版直到八十年代末逐渐被电脑排版取代为止,30多年来,虽然一直沿用手工操 作,但进步和改革还是有的。

    (1)五十年代将平面字架改为"八"字架,尽量减少拣字人员来回走动。

    (2)对字盘进行改革,使用连串字,提高拣字速度,减少误字。

    (3)1955年12月,文化部发出《关于汉文书籍、杂志横排的原则规定》。汉字横排, 不仅适合阅读,也便于中西文夹排,特别是科技书刊采用横排就方便多了。

    (4)1958年6月,文化部出版局发出《活字及字模规格化的决定》,所有铅活字身宽以 "点"(来自英文Point)为计量单位,每点为0.35毫米。活字高度为23.44毫米。并规定以五 号字字身为宽度基准,其它字号的身宽与五号字字身宽度相比,成整数的倍数或分数关系, 以方便不同字号的混排。

    (5)从五十年代开始,国产铸字机开始装备印刷厂,有了新铅字源源不断供应字架,拣 字人员不必再用"回字",从而提高了排版品质和生产效率。

四、照相排字的挑战

    照相排字,是利用光学成像的方法,把规范化了的文字和符号,按照文稿和版式的要求,复 制到感光材料上,制成图文原稿。由于这种排版方法不再使用铸造铅活字,故又称"冷排" 。

1.照相排字的兴起

    五十年代初曾从日本引进过几台字版式手选照相排字机,终因在感光材料,平印印刷等方面 还存在许多困难,致使照相排字技术迟迟未能推广应用。

    六十年代初,上海劳动仪表厂开始生产手选照相排字机,由于生产的数量比较少,当 时 只是在地图测绘部门使用,在书刊排版方面还没有形成生产力。进入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平 印 技术的发展,国产感光材料供应情况的好转,客观上为照排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之"文化 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急需发展印刷业的排字生产力,面对着铅活字排版实现机械 化的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人们把希望逐渐转移到照相排字方面来,因为它既可以 用于平印,又可以用于感光树脂凸版印刷。只有采用照相排字,才能从活字排版的困境中走 出来,适应出版形势日益发展的需要。

    在沈阳七二一二工厂、北京市印刷一厂及北京外文印刷厂等工厂带动下,照相排字平 印印书工艺开始在书刊印刷厂得到应用(彩图23-2)。

0827.gif (42833 bytes)
彩图23-2

    为了进一步推广这项新工艺,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受国家出版局 委托,于1978年6月在沈阳和北京两地,召开了照相排版平印印书现场会。与会者在会上交 流了照排平印的经验,并就新技术的设备材料研制和供应工作做了部署。

    1980年,国家出版局转发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起草的《关于书刊印刷技术发展方向的几 点意见》(草案)指出:"利用电子技术进行照相排字,是排字技术现代化的主攻方向。要组 织并集中力量,取国内外照相排字之长,研制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的照相排字机械"。

    1981年6月,国家出版局委托中国印刷物资公司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在石家庄联合 召开"照相排字平印印书经验交流会",会上一二癜一工厂、七二一二工厂及北京新华印刷 厂等8家照排平印有一定经验的工厂代表共同发出《关于发展照相排字的倡仪书》。从这次 会议以后,照相排字在总排字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到1984年,照相排字量为52153万 字,占当年总排字量的7%,逐步显示出照相排字新工艺的旺盛生命力。下表23-2反映出从19 84年 开始,到1995年,这11年中电脑排字1985年以前,电脑排字尚未普及,排字机械以 手选照相排字为主。的年产量在年总排字的产量中的比例逐年上升的情况。

表23-2 1984-1995年电脑排字在排字总量中所占百分比

年排字总量(万字) 年电排总量(万字) 百分比(%) 备 注
1984 737788 52153 7 以手选照排为主
1986 794238 77293 9.7  
1988 850243 132312 15.6  
1990 871065 189484 22 以电脑排字为主
1992 2753892 899107 33  
1993 2700885 1068623 40  
1995 1977453.57 1325359.65 67  

    11年间,排字年产量几乎长了三倍,电脑(包括照相)排字的年产量更是扶摇直上,从7%直到 67%。电脑排字之所以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完全得益于国产华光和方正电脑排版系统的支持。

    在这场电排向铅排的挑战中,实践证明了走电排之路方向是正确的。

2.国产照相排字机的研制

    实现照相排字,关键是要有照相排字机。过去人们认为汉字照相排字机是日本人研制的。其 实中国印刷界先辈柳溥庆早在三十年代在上海就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汉字照相排字机。1935 年 9月29日上海《申报》曾专题报道了此事。然而因日本侵华战争的硝烟,使这项发明终成憾 事。

    六十年代初上海劳动仪表厂制造出字版式手选照相排字机,并批量生产。到七十年代,该厂 已 生产了2000多台。1984年,全国书刊印刷厂已拥有几种型号的手选式照相排字机469台。

    1972年,文化部投资50万元,由北京新华印刷厂、清华大学等单位研制第二代照相排字 机(人们习惯上把最初的字版手动式照排机称为一代机;把字版电子计算机选字称为二代机 ;把字库式电子计算机阴极射线(CRT)成字称为三代机;把字库式电子计算机激光成字称为 四 代机)。1974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集中北京大学等单位科研力量研制二代照排机 ,并把这一科技攻关任务定命为"七四八工程"。科研人员经过调研以后发现,二代机在国 外已属落后机型。当时世界上流行的是阴极射线(CRT)扫描输出的三代机。经过调研,1976 年 ,他们提出一个高起点的研制方案,跳过二代机和三代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直接研制激 光输出记录的四代机。在这里,汉字字数多,结构复杂,信息处理量大的特点,又一次在科 研人员面前设置了一道障碍。但是这一次以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为首的科研人员,在困难面前 没有止步。他们另僻蹊径,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资讯压缩和复原技术。在电子工业部 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于1981年研制出原理样机——华光Ⅰ型计算机激光照相排字机。后 经进一步完善、改良的华光Ⅱ型,于1984年供天津市出版局和新华社等单位试用。1985年5 月,该系统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并被评为1985年10大科技新闻之一,还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 际科技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奖牌。

    1979年10月,英国蒙纳公司在北京、上海两地分别展出汉字电脑排版机。这 在当时也算是具有世界水平的第四代照排机。展览结束后,两台样机分别留给北京新华印刷 厂和上海印刷研究所。两单位的科研人员作了大量的消化、吸收工作,在排版软件的设计上 ,做出了大胆的改进和创新。1985年,北京新华印刷厂将蒙纳电脑排版系统转给中国印刷 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为此成立了电脑排版研究室,还推出了《科印》 排版软件,为书刊印刷厂使用电脑排版提供软件支持。

    但是蒙纳电排机系统硬件毕竟是西方人制造出来的。公正地说,在计算机处理汉字的课 题上,炎黄儿女既然创造出汉字,那么炎黄子孙在对汉字"个性"的领悟上,终究是比西方 要胜出一筹。

    九十年代以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以华光集团的华光型系列和以北大方正集团的方正系列为代 表 的两大中文电脑排版系统,迅速在报纸、书刊印刷厂推广使用(彩图23-3)。到1993年底统计 表 明,全国书刊印刷定点企业共计326家已拥有电脑排版系统337套。在省级以上的 报纸、书刊印刷厂,已基本上淘汰了铅活字排版作业,在中国文字排版工艺前进的道路上, 仅用了十多年时间,以手动照排为嚆矢,而以电排为主力,完成一次新的电排取代铅排历史 性转折。

0829.gif (46400 bytes)
彩图23-3

1991年8月22~28日由机电部和中国电子进出口总公司组织中国电子出版系统、轻印刷系统 、汉字资讯处理系统等产品参加新加坡"91国际计算机大展",其中有三项产品获最佳产品 奖。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当代篇 - 第二十三章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