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源头篇 - 第五章 - 第一节



第五章 雏形中的印刷术

    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尤其是象“印刷术”这样重大工艺技术的发明,都有着从设想、萌芽,到雏形、完善的发展过程。其中,设想和萌芽,属于准备阶段;雏形和完善,则处在发明时期。有如一只小鸡,由于人们需要它,才取鸡蛋来进行孵化。孵化中,鸡蛋作为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人们提供的温度及技术条件下,慢慢地由蛋变成鸡,并从蛋壳中破壳而出,欢蹦乱跳地开始了它出世以后的成长过程。这欢蹦乱跳着的,我们叫它小鸡;那形体已具、即将破壳而出的雏鸡不也是小鸡吗? 印刷术的发明与此颇为相似。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书,犹如那只欢蹦乱跳着的小鸡;而早于雕版印书出现的“拓印术”、“织物印花”,尽管以往印刷史学界尚未将其看作是印刷术,但它确似那只有血有肉、雏形已具、即将破壳而出的雏鸡,具备了印刷术定义中的全部要素,实质上它已是名副其实的印刷术了。为区别于隋唐时期用于书籍印刷的更为完善了的印刷术,我们把它视作雏形中的印刷术,当是毫无疑义的。

第一节 织物的产生和发展

    织物有广义、狭义二解。广义的织物是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的总称;狭义的织物则专指机织物。机织物既是自古以来人们应用最广的织物,也是与印刷有关的、作为印刷术的承印物的织物。

    机织物由两组纱线、即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而成,使用的机器或工具是织机。最原始的织机仅由几根木棍组成,虽然简单,但很巧妙。远在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使用这种原始的织机织布了(图5-1)。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江苏吴县草鞋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三块葛布残片。这三块葛布织物是双股经线的罗纹织物。双股线的直径为0.45~0.90毫米;拈向为S拈;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13~14根厘米,罗纹部26~28根厘米。这三块六七千年前的葛布残片的出土,和1926年在山西西阴村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发现的半个切割过的蚕茧,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的距今四千七百年前的丝织品,表明中国远在五千年前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机织技术。尤其是逐渐发展起来的那些以其轻盈、柔滑、透明而又具光泽美的丝织品,为东西方许多国家的商贾所青睐,不惜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来到中国购买或换取,踏出了以中国长安(今西安)等地为起点,通过西亚、北非,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对尔后中国发明的造纸、印刷术以及火药、罗盘的西传,乃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056.jpg (19611 bytes)
图5-1 原始的织机织布图

    隶属于印刷术的织物印刷,是在织物印染工艺技术的长期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而织物印染的发展又是以机织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机织技术,于六七千年前的原始的手工机织之后,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春秋战国时期,用于纺线的纺车取代了原始的纺轮;用于织布的斜织机很快取代了古老的踞织机。斜织机改用脚踏提综后,大大方便了用手更快地引纬和打纬,提高了机织物的质量和效率。据《史记》记载,当时多达20余万人口的齐国都城临淄,城内商店栉比,货架上布满各种布帛、衣服,织物交易相当兴隆。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机织业的发展。此时的机织物和染织品,产量大、品种多、技术先进,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致使许多国家都称中国为“丝国”,把中国写成由“丝”字Serge转化而来的Serica,把中国人写成Sersser。《中国染织史》,田自秉、吴淑生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源头篇 - 第五章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