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五节 印刷科技研究 自从印刷技术走出手工作坊的小屋与现代化的机械、电子、光学、化工相结合,迈向大工业 化生产的时代起,印刷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就成为印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印刷 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1962年9月,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组织北京、上海印刷业有关人员讨论并制订《1963至197 2年提高 出版物技术品质的印刷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和《1963至1972年印刷技术研究事业发展规划 (草案)》,着重解决出版物的印刷品质问题,使出版工作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现代化。10年 规划分两步走,要求在1967年前,主要书刊印刷厂的装订普遍实现机械化。关于印刷技术研 究事业,规划要求到1972年,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发展到150人,其中研究人员50人;上海 印刷技术研究所发展到180人,其中研究人员80人。谁也没有预料到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 革命",使印刷技术科学研究事业倍受摧残,上述的10年规划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就在"文化大革命"高喊"打倒一切"的年代,世界上的印刷技术却在飞速发展。人们终于 发现中国的印刷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太大了。为了改变中国印刷技术的落后状况,国务院 出版口于1973年4月曾组织了几个工作组对4个省、直辖市的印刷状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 改进意见 ,上报国务院。后来由一机部、燃化部、轻工部责成部属企业完成加强印刷工业和印刷技术 装备的"28项计划",(见第二十五章第一节"印刷机械制造业"28项新产品研制)即缘于此 。 1973年9月26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在这之前称国务院出版口),12月14日到25日 在京召开印刷科研工作座谈会。在充分徵求意见的基础上,拟订了《1974~1980年印刷技术 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主要包括排字、制版、印刷、装订及印刷材料等有关科研项目。安排 的重点首先放在照相制版机械化、自动化和书刊装订机械化、联动化;其次是排字机械化、 自动化及印刷多色高速化。同时对重点项目配套的设备、材料的研究也作了适当安排。 虽然有计划,有安排,终因国家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中,其中不少项目是虎头蛇尾 ,收效不大。粉碎"四人帮"之后,经国务院批准,1978年8月国家出版局在石家庄再次召 开印刷科研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任务主要是: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的精神,讨论如何实现全 国重点科研项目第76项问题;会议通过了《全国印刷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还就建 立全国印刷科技情报网,成立印刷技术协会等事宜进行了讨论。会议明确了书刊印刷科学研 究的主攻方向是:电子排版、电子制版、书刊高速平印及装订联动化。会议还交流了建立专 业研究所的经验;肯定了群众性技术革新活动的重大作用。在这次会议以后,不到二年的时 间里,有11个省、直辖市相继建立了印刷技术研究所。 1981年9月,国家出版局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印刷科研工作座谈会。会议围绕一个中心议题, 就是讨论印刷科研的"六五"规划。与会者认为"六五"期间印刷科研的重点应放在解决印 刷工业生产力不足、技术落后、出书周期长的问题上;在科研力量的使用上,以书刊印刷为 重点,同时也兼顾其他印刷技术,会议提出要加强印刷工艺研究,加强对引进设备的消化吸 收工作。会议进一步讨论了组建中国印刷科学技术情报网的问题。这次会议之后,就开始了 以全国13家印刷技术研究所作为基础的印刷科技情报网的筹建工作。 中国的印刷企业长期以来处在"谁用、谁建,谁有、谁管"的体制之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 的印刷工业系统。人民银行和邮电系统有自己的钞票印刷厂和邮票印刷厂;轻工、外贸系统 有包装装潢印刷厂;部队有部队印刷厂;出版系统有书刊印刷厂。因此,为印刷企业服务的 印刷科研事业,也分别由各系统自己建立。 1.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1956年4月,文化部决定建立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任命徐仲文为所长。初创时期人员少, 规模小,仅从事技术资料的编译、印刷工艺的研究。经过10年的发展,到1966年北京印刷技 术研究所已有电子制版、装订、化工实验、《印刷》期刊编辑部和图书资料等几个部门,有 职 工69人。10年间先后完成的科研成果主要有:照相蒙版工艺、锌版无粉腐蚀工艺、制版软片 、接触网屏、无线装订工艺等。 经过10年的摸索,正当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开始出成果出人才的时候,1966年开始的"文化 大革 命"使科研工作完全陷于瘫痪。1969年12月,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被撤消,部分人员及设备 、图 书资料并入北京新华印刷厂,另一部分人员下放到湖北省"五·七"干校去种田。至此,刚 刚显露一点生机的印刷科研事业就这样被扼杀了。 197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原址恢复,隶属于国务院出版口(后改为国 家出版局)。机构虽然恢复了,国家还处在"10年内乱"之中,研究人员只有20来人,科研 工作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 粉碎"四人帮"之后,印刷科研事业才得到重视。1977年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改名为中国印 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下设化工材料、电子技术应用、机械、印刷工艺、《印刷技术》编辑部 、图 书资料翻译等部门。就在1973年研究所恢复建制以后,即确定了平印PS版材、电子扫描分色 机及无线胶订联动线几项重要科研课题,经过七八年的科研攻关,均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彩 图24-10)。19 85年,研究所又增设了激光照相排字、电子计算机几个部门。全国印刷工业科技情报网中心 站和印刷工业出版社也设在该所。到1986年8月全所职工共有372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78 人,中专学历的64人。全所科学技术人员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4人,中级职称的77人,初 级职称的70人。走过30年风雨坎坷的道路,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印刷 行业中规模最大综合性印刷技术研究所。
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年代。印刷科研部门如何进行改革,以调动科技人 员 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使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研与生产更紧密地结合 ,是需要通过改革的实践求得解决的。为此,经文化部批准,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自19 85年起,由原来的事业费拨款,改为实行有偿合同制。这是中国印刷科学研究事业在科研体 制改革中迈出的重大一步。1987年1月国务院成立新闻出版署,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是 新闻出版署直属的科研单位。 2.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是中国另一家历史较久,规模较大的研究所。 1956年8月,上海市印刷工业公司成立了试验室,刚成立时只有7人。1961年在此基础上扩充 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朱文尧任所长,直接隶属于上海市出版局。到1966年研究所已发展 到120多人,分布在印刷字体、化工材料、机械、资料等几个室,在新字体研究、制版工艺 、接触网屏、装帧材料等方面作出一批可喜的成果。尽管如此,也难逃"文化大革命"的厄 运。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印刷字体研究室,是全国唯一的印刷字体专职研究机构,"文化 大革命"开始后也被解散,人员分散到几家字模厂。研究所仅留下60多人,改由上海市印刷 工业公司领导。 1973年以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仍归上海市出版局领导。虽然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 幸存下来,也是步履维艰。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只有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编辑出版《印 刷 》期刊,面向全国印刷行业公开发行。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被迫解散以后,《印刷》停刊, 全国 印刷行业没有一本自己的刊物。七十年代初,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想到印刷行业的需要,毅 然 办起了《印刷技术动态》面向全国印刷行业内部发行,在行业内部起到了沟通情况,交流信 息的作用。对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困境中还想人所想,雪中送炭的举动,印刷界业内人 士一直感念于怀。 八十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除了原有的 化 工材料、印刷字体、情报资料等研究室以外,还新添了激光照排、机电等研究室。在原来《 印刷技术动态》内部发行的基础上,正式出版《印刷杂志》,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到 1988年,全所职工251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9人,中级技术职称的64人,初级技术职称 的62人。 3.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创建于1959年8月,隶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是钞票印制 专业科研单位,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首任所长柳溥庆。设有油墨、制 版、钞纸、防伪技术、印钞机械设计等研究室和制版及印钞实验车间。是全国唯一的以证券 的印制、防伪新技术为内容的研究开发科研单位。 4.机械工业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 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的前身是于1968年在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内成立的印刷机械研究 室。1982年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机械工业部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所内设 有制版设备、印刷机械、包装机械、自动化、工艺、标准化等研究室。此外还有技术情报、 技术发展和综合试验室。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今日印刷》、《印刷机械文摘》刊物。 主要成果有:汉文自动照排机(获文化部、机械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胶辊跳动测量仪(获机 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5.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 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建立于1979年1月,隶属于北京市印刷工业总公司,是一家面向印刷 全行业,以特种印刷和印刷材料为主的新技术开发研究机构。该所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激光 全像印刷、转移印刷、网版印刷、珂罗版印刷、PS版深加工、感光树脂版、快速装裱系列技 术、特种油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研究工作(彩图24-11),并逐步形成了以所本部为核心的技 工 贸一体化的企业群体。此外,全国丝网印刷协会和《丝网印刷》杂志编辑部也挂靠在该所。
6.陕西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陕西省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1月,隶属于陕西省出版局。设印刷工艺、化工材 料、机电、微机应用、成果开发和情报资料等7个研究室和印刷、版材机械加工3个实验车间 (彩图24-12)。陕西省印刷工业科技情报站设在所内,出版《陕西印刷技术》。
7.重庆包装技术研究所 重庆包装技术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原名重庆市印刷技术研究所,1984年6月,归口隶属于 中国包装总公司后改为现名。 1985年有职工74人,其中工程师7人,助理工程师8人,技师2人,其他科技人员15人。 有包装材料研究室、保鲜包装研究室,印刷技术研究室、包装辅料研究室、情报资料室、包 装材料和包装制品检测中心、实验车间等。 主要成果有:高效节能远红外烘干线、金属贴花工艺等。 随着印刷科研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印刷生产中得到应用。这些科研成果有新 设备、新材料的研制,也有工艺设计方面的创新。例如六十年代初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推行 的 锌版无粉腐蚀新工艺,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创设的印刷活字新字体。20多年来,这些科研成 果在印刷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由于几十年来印刷工业缺乏完整的行业管理,加之对科技成果重要性认识不足,在1978年全 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前,有不少科研成果尚缺乏必要的资料而难以记载。即使有文字记载的也 是以出版系统为主,而在出版系统以外的有关印刷,包括印刷机械、设备、器材等方面,只 好一付阙如了。 1.书刊印刷方面 从五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先后受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科研 事业 发展缓慢,加之又缺乏对科研成果管理的经验,艰难取得的一些科研成果,既缺乏翔实的数 据资料,又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科学鉴定,倒是20多年来的生产实践,给这些科研成果做出了 肯定的评价。这一时期在书刊印刷方面主要科研成果如表24-4。 表24-4 五十至七十年代书刊印刷方面的主要科研成果
2.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获奖项目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2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由出版系统申报的科研成果共有18 个项目获奖。获奖项目的研制单位,除了京、沪两 家印刷技术研究所以外,还有不少是各地的印刷厂、制版厂。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印刷科技成果获奖项目
说明:在1978年时,出版系统以外的印刷,例如轻工包装印刷尚未形成自下而上的归口管理 系统,所以有些轻工包装方面的科技成果,暂时由出版系统归口向上申报。 3.文化部授奖的印刷科技成果 全国科学大会和国家出版局召开印刷科研工作会议以后,印刷科研工作才逐步走向正规,开 始了健康发展的阶段。除了原有的印刷科研单位更加充实以外,各地先后又建立了几家印刷 研究所,他们尽管起步较晚,科研力量还比较单薄,一般都能根据本身实际出发,结合当前 生产需要,安排一些科研项目。 1983年4月,文化部召开科技成果评奖会议,印刷方面共有22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 空缺,二等奖4项,三等奖18项。(见表24-5) 1985年4月,文化部第二次召开科技成果评奖会议,印刷方面又有24项科技成果分获一、二 、三等奖,其中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科技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奋斗10多年研制的PD F-802型电子分色机获一等奖。见表24-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