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三节 活字印刷工艺技术 泥活字印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据《梦溪笔谈》所载,毕升泥活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在泥坯上刻字,而不必先写在纸上反贴后再进行镌刻;二是泥字厚度薄如钱唇,这与现存翟氏泥活字实物及有关文献记载的木活字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别;三是将活字排放在盛有松香、蜂蜡、纸灰等物的铁范中,然后将铁范放在平火上烘烤,使松香、蜂蜡、纸灰制成的粘合剂熔化,将泥活字粘牢在铁板上。 对上述的特点分析可知:其一,就印刷技艺而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刊刻出已经反贴上版的字,最为简单,是一个刻工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若能在雕版或活字坯上直接写出反体字,则功力已非同一般。若能直接用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来,则必须谙熟书、刻两种技艺。毕升可以直接操刀在泥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当为一个印刷技巧十分谙熟的高手。其二,干燥的泥坯,性脆易崩,无论刻刀多么锋利,一下刀则泥粉四溅,字体边缘崩损得十分厉害,这种边缘呈锯齿状的字迹经烧制后,若作为一种篆刻艺术品欣赏也许颇有特色,但若将这种边缘残缺、笔划呈锯齿状的字印刷成书,则很难被读者接受。实验证明,当泥坯湿度在30%左右时,下刀不粘不涩,十分易于刻出笔画边缘整齐的字。所以,毕升直接刊刻的是具有一定的湿度的泥字坯。其三,无论是湿泥还是干泥,在刊刻中都不能用印床等固定,否则泥坯或者变形或者破碎,只能放在桌面或平台上进行刊刻。为了使字坯保持稳定并便于刊刻,字坯外形当以扁平状为妥。文献中描述毕升泥活字"薄如钱唇",是对泥坯外形十分形象的描述。"钱唇"是指钱币平面上内缘较厚的那一部分,宽度约在4毫米左右。如此厚度的泥坯,刻制便利、干燥迅速、烧制时受热也易均匀。其四,用松香、蜂蜡、纸灰的共熔物作为粘合剂,将泥活字固定在铁范中用于印刷,似为毕升首创。这种方法与后世王祯用界行及木销固定木活字的方法大不相同。其原因估计是,毕升泥活字呈扁平状,无法用界行、木销等挤压固定,采用粘合固定是最简便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综上所述,毕升泥活字的制作工艺与印刷方法大致可以推论如下: 1.制泥 能直接用刀在其上刊刻的泥料,必然十分细腻。泥料越细,粘性越佳,故沈括记作"胶泥"。从泥料制作技术的角度来推论,十分细腻的"胶泥"就是所谓的"澄泥"。中国利用澄泥制作砖瓦和"澄泥砚"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宋代苏简言:"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燥。世传云,昔人制此台,其瓦俾陶人澄泥以????滤过,加胡桃油,方埏埴之,故与众瓦有异焉。"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库全书第8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唐代的澄泥工艺也很发达,从出土的唐代澄泥砚来看,当时澄泥的练制及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宋代澄泥的应用不仅广泛而且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几近登峰造极,所以毕升选用澄泥作为制造泥活字的原料也是顺理成章。 澄泥的传统制法方法较多,通常是"以??泥令入于水中,??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而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苏易简,文房四谱,四库全书第84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通常的做法是选择质量较好的粘土,在日光下晒干,稍加碾碎,筛去草皮等杂物,放入大缸中,加入清水搅拌成泥浆。待泥浆中颗粒较大的砂石沉入底层后,撇去浮在表面的草皮、杂物,将泥浆倾入另一口缸中沉淀。待泥浆澄清后,倾出上层清水,割去下层粗泥,取中间一层好细泥干燥后,即为细腻的澄泥。也可将选好的泥料装入夹层布袋中,将布袋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缸中,用手不断挤压布袋,令细泥料从布袋的孔隙中滤出,袋内的粗泥料弃之不用。待缸中的泥水澄清后,倾去上层清水,割去下层含有砂粒的粗泥,取中层泥浆干燥后即可得到极细的澄泥。澄泥干燥的方法可用日光曝晒,也可将泥浆放入布袋内悬挂起来,让水分渗出布袋,或者将盛有澄泥浆的布袋放在干燥的草木灰中,让草木灰吸收水分令澄泥干燥。用于刻字的泥料一般干燥到易于挤压成型的湿度为好。含水太多,泥料粘性大,粘手粘刀,操作不便;含水太少,挤压成型时容易开裂,也不便操作。 2.制字 将泥料用木棒反复捶打练熟之后,擀成薄片,用刀切成大小相同厚薄相等的矩形泥字坯。制作字坯时要将泥料的干燥、烧结时产生的收缩率考虑在内,否则烧成后字坯缩小变形,不合要求。泥字坯在刊刻前可先用毛笔写出反体字后再刻,也可直接用刻刀在泥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来。每一个单字都多刻几个,像"之"、"也"等字可以刻至20多个,以备同一块印版中有相同字时使用。泥字刻好后一般需先阴干,然后放入窑内烧制,急用时可直接放在草火上烧制而成。 烧好的泥字可按韵分类摆放,每一韵内的字抄在纸上,贴于贮放活字的木格子上。 3.排版 取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铁范",铁框的大小略大于版面,铁范内放入松香、蜂蜡与纸灰制成的粘合剂。拣取泥活字摆放在铁框内的粘合剂上,至整个铁范摆满后,将排好泥活字的铁范放在平火上烘烤,待粘合剂受热呈熔融状时,用一块平整的铁板或木板放在摆满泥活字的版面上压一下,使整个版面变得十分平整。然后将铁范等从平火上取下,待铁范中的粘合剂冷却变硬并将泥活字粘着牢固后,便可以进行印刷。 通常准备两块铁范,两块轮流从事印刷与排版,这样便可以一块正在用于印刷,而另一块已经开始排版。一版印完后,另一版已经准备完毕,如此循环往复,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 4.选纸 泥活字因用细澄泥烧制而成,吸墨与释墨性与木制活字或雕版相比较差,所以选择吸水率低、表面平滑的纸张从事印刷比较理想,也可对某些纸张事先打蜡砑光。印张的大小则根据流行式样及客户的具体要求而定。 5.固版 泥活字印刷可以在普通的方桌或长条桌上进行,印版(铁范)不需固定,直接将纸放在版上印刷即可。但最好使用特制的印刷台,将印版(铁范)用钉或粘版胶等固定在印刷台上,印刷用纸固定在印刷台的另一端。这样在整个印刷过程中,纸与版的位置相对固定,既有利于操作,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6.刷墨 泥活字版在印刷前,先在版面上刷两遍清水或稀释后的墨汁,待泥版吸入一定的墨水后再正式刷墨印刷。泥活字刷墨的方法与普通雕版印刷操作技法相同,先用小毛刷从大墨盆中蘸一点墨汁放在瓷盘内,用棕把在瓷盘中打圈旋转使墨均匀,然后用棕把在泥活字版面上打圈刷墨。由于泥活字版的吸墨性与释墨性均不如雕版,控制印刷质量的关键在于刷墨既要适量又要均匀。 实践证明,一个从未接触过传统印刷术的人,可以轻松地在木质雕版上印出一张质量较高的字画;但一个即使从事过雕版印刷的人,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泥活字版的印刷技术,甚至不能在短期内印出一张象样的作品。可以说,泥活字印刷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但又是一项较难掌握的工艺,毕升的泥活字印刷术之所以难以推广,估计除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外,操作技艺较难掌握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7.覆纸 对于未作固定的纸张,可以将纸揭起后,两手平端放到刷过墨的版面上。对于固定在印刷台上的纸张,则先用右手将纸揭起交到左手后,再由左手拉住纸张的一端,平整地覆盖到刷过墨的版面上。 8.刷印 用左手拉住或扶住纸张的一部分,右手持耙子在纸张的背面刷压,使泥活字版上的墨迹转印到纸上。擦压时用力大小要均匀,以保证泥活字版上每个字都能完整清晰地转印下来。正式印刷前,通常先印数张校样,经校对无误后,便可大量印刷。 9.晾干 刷印完成后,用手将纸从印版上揭起,如果是未固定的纸张,则放到一旁晾干;如果是固定在印刷台上的纸张,则两手配合将纸张放到印刷台中间的空隙处,使纸自然下垂晾干。 一块印版印完之后,换上另一块已经摆好字的印版,换上白纸,重复上述的刷印过程,直至全部印版印刷完毕。最后可将印好的纸张按顺序对折、切割、装钉成册了。 10.拆版 一块印版印完后,连同铁范一起移到平火上烘烤,待松香、蜂蜡、纸灰共熔的粘版胶受热熔化后,用手将铁范内的泥活字轻轻一拨,泥活字就会跌落下来,泥字上不会沾上一点粘版胶,然后再将泥活字按韵归类放到相应的字格内贮藏,以备下次使用。 毕升之后,泥活字印刷术随沈括的《梦溪笔谈》流传甚广,与宋并存的西夏曾用泥活字印刷佛经,"忽必烈汗的行台郎中姚枢(1201-1278年)曾经劝说他的学生杨古用'沈括活版'印刷宋代理学家(程朱学派)的入门书籍及其他著作。" 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中译本);180页。王祯(盛年期1290-1333年)在《农书》中记录了当时"有人别生巧技,以铁为印盔界行,内用稀沥青浇满,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烧熟瓦字排于行内,作活字印板。"王祯农书卷十二,农业出版社,北京,1963年5月新一版;538页。以及"以泥为盔界行,内用薄泥,将烧熟瓦字排之,再入窑内烧成一段,亦可为活字板印之"钱存训,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中译本);180页。的事实。不过这些泥活字印本早已缺佚,目前所能见到的仅有清代泾县桃花溪的翟金生(1775-?)制作的泥活字及其用泥活字印刷的数本书籍。 翟氏泥活字以何法制作?印刷工艺有何特点?翟氏及其他著作中未见详细记载。 张秀民先生认为"制造的方法是'搏土热炉,煎铜削木,直以铜为范,调泥埏埴,磨刮成章'。好像是先做木模,或浇铸铜模,后造泥字,入炉烧炼,再加修整。"张秀民,清代泾县翟氏的泥活字印本,《文物》第三期,1961年4月。 张秉伦先生认为翟金生"可能用胶泥在现成的阳文反体字上制得阴文正体泥字模,然后用这种泥字模制成阳文反体泥活字"。张秉伦,关于翟氏泥活字制造工艺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 根据张秉伦先生收藏的翟氏泥活字与字模,现存的泥版印刷书籍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翟金生泥活字的制作思想虽来源于《梦溪笔谈》,但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却揉入了自己的创意,创造出先制澄浆泥,再制泥字模,最后制活字的工艺过程。 1.制澄浆泥 获取质地细腻澄泥的方法有多种,以下三种最为简便,也最为常用。一是将选择好的粘土,放在日光下晒干、捶碎,筛捡去树枝草皮等杂物,放入大缸中,加入清水,搅拌成泥浆,待大颗粒砂石沉入缸底后,将上层泥浆倾入另一口大缸中静置澄清。二是直接将粘土放入水缸中加水搅成泥浆,将浮在上层的草皮杂物用细眼筛捞出,弃下层含砂石较多的泥浆不用,将上层泥浆倾入另一口大缸中静置澄清。三是将装有粘土的夹层布袋放入盛有清水的大缸中反复挤揉,令细泥料从夹布袋的缝隙中滤出,然后将泥浆静置澄清。 澄泥浆干燥的方法也有多种,一是待泥浆澄清后,将缸中澄出的清水撇出,将澄泥取出曝干,二是将澄泥浆放入夹层布袋中挂在架子上,令水分从布袋中滤出。三是将装有澄泥浆的布袋放在干燥的草木灰中,利用草木灰将布袋中水分吸收掉。澄泥一般干燥到较易揉捏成型、又不十分粘手为准,此时用于制取泥字干湿适度十分便利。暂时不用的澄泥可以存放在密闭的容器内保持湿度,或完全晒干,用时加水拌和即可。 2.制泥字模 字模的制作可能使用了大小不等的数个方铜管,铜管的内孔分别与借来的雕版上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最小号字一一相应。 制作的方法是:将相应大小的方铜管套在雕版的某个字上,取湿度合适的澄泥,切成比相应铜管内孔稍小一点的泥块,从铜管的上口放入,用一根外径与铜管内径相同的方形竹棍或木棍从铜管的上口将泥料向下压,估计泥料已接触雕版,并已压成凹入的阴刻正体字模后,把方铜管向上提起,使铜管内的泥料与雕版分离,然后再用方形竹棍将管内压好的泥字模推出,泥字模的高度一般控制在5毫米左右。 压好的泥字模经检查符合要求后,经自然晾干,装入匣里或耐火材料制成的托盘,放入普通的砖瓦窑或直接码放在自制的小土窑内烧制。烧制时升温要慢,以防受热不均而炸裂,最后烧成温度以900℃为宜。烧成的泥字模经检验符合要求者,按一定的检字方式排放在字柜中。 3.制泥活字 主要工具仍然是方铜管与方竹针,但此时的方铜管的内孔分别与特大号、大号、中号、小号、最小号泥字模相对应。制作时把方铜管套在泥字模上,将湿度合适的泥料从铜管的上口放入,用方竹针将泥料向下压,当泥料上被挤压出凸起的反体字后,提起方铜管,用方竹针将泥料与泥字模一同从铜管中推出分开,一个泥活字就压制成功了。如此反复多次,就可制出大量的泥活字。泥活字中常用的应多压制一些,如"之"、"乎"、"者"、"也"及数目字等,非常用字则可以少压制一些。 压好的泥活字经检查符合要求后,自然晾干,放入砖瓦窑或自制的小土窑中烧制。经用差热法对现存翟氏泥活字分析得知,翟氏泥活字的烧成温度为870℃左右。烧好后的泥活字经打磨与修整后,按声韵或其它分类法收放在字柜中备用。 4.排版 据翟氏在《泥板造成试印拙作喜赋十韵》中"卅载营泥板,零星十万余;坚贞同骨角,贵重同????。直以铜为范,无将笔作锄……"翟金生,泥板试印初编。来分析,翟氏是用一块周边略大于书版的矩形铜范作为摆字的字盘。排版时,根据待印书籍的内容,从存放泥活字的字架或字柜中取出泥字逐字逐行地摆放在铜范中,每摆好一行用一块铜片或竹片夹起来,直至整个铜范摆满。然后用小木片或竹片等做成的销子将整块版销紧,使一范活字成为一块整版。对个别倾斜或低于版面的泥字,可用小竹片等物垫平。也可按毕升的方法,在铜范下放一层松香与蜡制成的粘版胶,将泥字排在粘版胶上,然后将铜范放在火上烘烤,待松香与蜡的混合物稍稍熔化时,用一块平整的铁板或木板按压泥版的表面,待冷却粘牢后,一块十分平整的泥版就做好了。印刷完毕后,将铜范放在火上烘烤,待粘版胶融化后,将泥活字轻轻拂下,按韵归还到原来的字柜中以备再次使用。 为了提高印刷速度,估计翟氏也依照毕升的方法准备了两个铜范,交替印刷与排版。即一个铜范在印刷中,另一个已经开始排版。 5.刷印 印刷前,先令泥活字版湿润,方法是用棕把在泥版上刷几遍清水或淡墨,待泥版湿润后便可正式印刷。印刷方法与普通雕版印刷方法相同,用棕把蘸墨在泥活字版面刷墨,刷墨的要求是版面受墨均匀又不存余墨。纸张与印版可以固定在印刷台上,也可以不加固定,以操作便利为准。印版刷好墨后,覆纸用刷子在纸背刷印,印好后将纸揭起晾干。 一块印版印完后,换上另一块已经摆好字的铜范继续刷印,直至全部印版印刷完毕。 6.拆版 一块印版印刷完毕后,取下塞紧版面的木制销子,取出范内的泥活字。对于用粘版胶粘在铜范内的泥活字,则需将铜范放在平火上烘烤到粘版胶融化后,再用手将范内的活字拂下,然后将泥活字按韵归类放到相应的字格内以备继续使用。 北宋毕升曾作过木活字印刷的尝试,认为木活字在印刷中会吸水膨胀,使版面高低不平,且易与松香、蜂蜡、纸灰等制成的粘版药料相粘,拆版不便又易被粘版药料污染,所以用泥活字取而代之。对木活字印刷术进行重大改进,并用于书籍印刷的,现存最早的印刷书籍是西夏时期印刷的西夏文佛经,而详细记载木活字制作与印刷工艺技术文献则首推元代科学家王祯。 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史》与《新元史》中无传。其事迹散见于安徽、江西两省地方志中。王祯在明嘉靖刊本《农书》中作王祯,到了清代因避雍正皇帝胤祯的讳,被改作王桢或王贞或王正。王祯精通农学、机械学与印刷术。他于元贞二年(1296年)至大德四年(1300年)在安徽旌德任县尹期间,教民农桑,施药救人,建桥修路,编撰《农书》,推广农业技术,推行先进农具,同时创木活字印刷法,请工匠刊刻了三万多个木活字,于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试印成《旌德县志》。并将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技术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于著名的《农书》之后,使后人得窥木活字印刷技术之真谛,为活字印刷术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王祯木活字印刷法大致是"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从技术史的角度来看,王祯《农书》所载的木活字印刷术已与现代的活字印刷术相差无几,后世的木、泥、锡、铜等活字印刷术虽然在材料使用及制作技术上有所改进,但基本上依然是王祯木活字印刷范式的延续。 1.木料的选用与处理木活字的选料与雕版相同,多用梨木、枣木或其它木质软硬适中、纹理较为细腻、易于刻制的木材。制作时将木料锯成厚薄相同的木板,阴干后刨至厚度一致。 2.写韵刻字先按照监韵内可用字数,分为上、下、平上、去、入五声,按照各个分韵选择要用的字,校勘字样并抄写下来。选善书者根据活字的大小,将挑选出的字样分门别类地抄写好。 将抄写好的书样用浆糊平整地反贴在刨平的梨或枣木板上,令工匠刊刻。刊刻时每字之间预留出锯缝,以备将来锯截。像语助辞"之"、"乎"、"者"、"也"及数目字等常用的字,各分为一个门类,并多写多刻一些备用,总数在三万多。 3.锼字修字刊刻之后,用细齿小锯沿着每个字的四周小心地锯成一个个独立的木活字,盛放在筐子等器物内。然后用小裁刀将每个活字的5个面修理平整,修理之前先设立一个检测木活字大小的标准物──"准则",将修理好的木活字一一放在这个准则内进行测量,凡经检验符合要求的另放在字柜或字盘中。 4.作盔嵌字将刻好的木活字按照原先的监韵分为不同门类,分装在木盘内。每行字之间用竹片夹住,木盘摆满之后用木榍销紧。然后将木盘放在检字的转轮上,依照监韵分作五声,在转轮上用醒目的大字标记出来以便查找。 5.造转轮检字用的转轮一般选用杉木、桐木或柳木等材质较轻且不易变形的木料,轮轴与底座可用橡木、檀木、枣木、棠棣等硬木制造。转轮的直径约为七尺,轮轴高约三尺。底座直接在大木砧上开凿出圆形的轮臼,上面安装中间开有圆孔的支架。取硬木制成轮轴,轮轴的下端安放在大木砧的轮臼内,中间固定在支架的圆孔中,整个轮轴与轮臼可用木工旋床加工成正圆,这样不但可使轮轴与轮臼配合紧密,而且转动时平稳灵活。在转轮上铺一层竹笆,竹笆上安放装木活字的木盘,木盘按板面上标记的号码依次摆好。转轮一般制成两个,一个转轮上的木活字按监韵的五声排列,另一个转轮上放置语助辞"之"、"乎"、"者"、"也"及数目字等常用的杂字。检字人坐在两个转轮之间,根据要求推转左右两个转轮,便可以很方便地寻找到所需要的活字(图8-13)。活字版印刷完毕后,要将版中的活字重新归类到原来的声韵之内,这样无论是取字还是归字都感到很方便。
6.捡字把从监韵上抄写下来的字另外抄写一册,册中每面各行各字都标有号数,与转轮上的门类相同。捡字时,一人根据声韵喊出号数,一人从转轮的字盘内依号将字取出,放在排版刷印用的木盘内。如遇到原字盘内没有的字,则可让刻工随手刊刻添补。这种在活字上标出数码按号捡字的方法,与现代使用的电报码或区位码的汉字编码检字方法完全一致,这种分类法数码与汉字一一对应,没有重码,比相当于现代的汉字拼音码的按韵分类检字法,速度更快,准确率也更高。虽然目前我们还不知这种分类法对后世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但首先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创造。 7.排版(作盔安字)准备一块干燥平直的木板,根据书面的长宽,用木条围成一个方框。将捡出的字按先左后右的顺序,一行行地排布,待整块版排满后,在右边放上竹或木制的界栏,用木榍榍紧,使盘内的活字成为一块整版。为了保证印版的平整,每个活字都要修理的高低平正。另外再事先削出许多厚薄不等的小竹片盛放在容器内,遇到版面内活字有倾斜低矮时,将小竹片衬垫在该活字下面,就可使该活字平稳而有利于刷印。 8.刷印用棕刷蘸墨,沿着界行竖直在版面上将墨刷匀,不可横刷。印版刷好墨后,将印纸平铺在版面上,用干净的棕刷顺着界行刷印,待印版上的墨迹全部清晰地转印到印纸上,将印纸揭起,放在一边晾干。 木活字印刷术在清代应用甚广,尤以武英殿最为辉煌。前后共刻制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大小枣木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四种,二千三百多卷,谱写出历史上制造木活字数量最多、印书最丰的不朽篇章。从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折射出的木活字制作及印刷技术,比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尽、严密、科学,在工艺规范、技术路线、生产调度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严谨、科学与规范,这是活字印刷术接近顶峰的表现。这篇杰出的木活字印刷文献不但为研究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史提供了最为详尽的材料,而且体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印刷工场的标准化生产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整体管理水平,也为世界标准化发展史谱写了闪光的一章。 1.成造木子(图8-14) (1)制木条。取枣木截割成约四分厚的木板,再将木板竖向裁成宽一寸的长方形木条,叠放晾干。
(2)平准木子厚度。将晾干后的木条两面用木刨刨平,以净厚二分八厘为准,然后将木条横截成宽四分的木子。 (3)平准木子。为了保证大、小号木子宽、高符合标准,必须将木子放在特制的木槽内加工。1平准大木子宽度。取长一尺四寸,宽一寸八分的硬木,在硬木中间开出一条宽一寸、深三分、槽底平直的凹槽,槽面用铁片镶口,在靠近凹槽的任一端,从侧面开出一个高三分宽一寸的活闩门,再制两个楔形的活闩。将十多个木子侧排在凹槽内,用活闩挤紧,用木刨将木子刨至与镶有铁片的槽口平齐为准。由于这个凹槽的深度是三分,所以刨成后的木子宽度也是三分。2平准大木子高度。取长一尺四寸,宽一寸八分的硬木,在硬木中间开出一条宽三分、深七分、槽底平直的凹槽,槽面用铁片镶口,活闩门与楔形活闩的制法与平准大木子宽度的木槽相同。将经过平准宽度的十多个木子排放在凹槽内,用活闩挤紧,用木刨将木子刨至与镶有铁片的槽口平齐为准。由于这个凹槽的深度是七分,所以刨成后的木子高度也是七分。一根木条经过截割与三次刨平后,所制出的木子在厚度、宽度与高度上均达到统一的标准。这种平准木子的方法制出的木子,比王祯用先刻字后截割再平准方法制成的木活字精度更高,制作工艺更加先进。3平准小木子宽度。小木子的厚度和高度与大木子相同,但宽度仅有二分。平准小木子宽度的木槽是在长一尺四寸,宽一寸八分的硬木中间开出一条宽一寸、深二分、槽底平直的凹槽,槽面用铁片镶口,在靠近凹槽的一端,开出活闩门,再制两个楔形的活闩。将十多个木子侧排在凹槽内,用活闩挤紧,用木刨将木子刨至与镶有铁片的槽口平齐为准。由于这个凹槽的深度是二分,所以刨成后木子的宽度也是二分。刨制木子时,用力必须轻捷,不可用力过重或刨得过深,否则木刨将会损坏镶在槽口上的铁片。 (4)木子检验。用铜制成大小两种方漏子,内空的大小分别与大小号木子的尺寸相符,将平准后的木子分别用大小铜漏子逐个检验,这样就可以保证木子的大小符合预定标准。制造木子之法:利用枣木解板厚四分许,竖裁作方条,宽一寸许,先架叠晾干,两面用刨取平,以净厚二分八厘为准,然后横截成木子。每个约宽四分,预以硬木一块,长一尺四寸宽一寸八分,中挖槽一条,内宽一寸,深三分,底墙欲平直,外墙以铁镶口,下首两墙挖空寸许。将木子十个仄排槽内,用活闩挤紧刨之,以平槽口为度。是槽深三分则木子亦净宽三分,宽厚分数既得再用木槽一个,其法如前,中挖之槽三分而深用七分,将木子竖排于槽内,刨之平槽口,则得直长之数。凡大木子每个厚二分八厘,宽三分,直长七分。小木子厚长分数皆与大木子相同而宽只二分。将前槽深三分者另制深二分木槽一个,仄排刨即得。但用刨必须轻捷,若沈着太过恐刨齿致损槽口。仍于刨完后用铜制大小漏子二个,中空分数与大小木子相符,将木子逐个漏过自无不准之弊矣。"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2.刻字 将需要刊刻的字用宋体写在事先画有格子的薄纸上,写好后逐字裁开,反贴在木子的上面。然后将木子放在专用刻字的木床上,用活闩闩紧,就可由刻工进行镌刻了。刻字木床的制法是,用一块高一寸、长五寸、宽四寸的硬木,中间挖出五条宽三分深六分的凹槽,每槽可容木子十个,另外在木板上开出两道活闩槽并制两根楔形的活闩,木子放入槽内,用活闩从两端塞入,便可将木子挤紧,然后就可以像镌刻雕版一样进行刻字了。 刻字:应刊之字照格写准宋字后,逐字裁开,覆纸贴于木子之上面。用木床一个,高一寸、长五寸、宽四寸,中挖槽五条,宽三分、深六分,每槽可容木子十个,上下用活闩塞紧,即与镌刻整版无异。"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3.字柜及其它用具的制作 (1)制字柜。按照康熙字典的十二干支分类法,将活字分别排列在十二个木柜中。每个木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寸,进深为二尺二寸,木柜腿高一尺五寸,每个木柜配备一条木凳,木凳的高度与柜腿的高度相等,以便站在凳子上取字。每个柜子做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分为大小八个格子,每个格子中放入大小字母各四种,在各个抽屉的面板上写上这四种字母的属于某部某字及笔画数。取字时先按照偏旁知道该字属于哪部放在哪个柜子中,再查笔画数,便知该字放在哪个抽屉内。熟练之后,需要的字伸手便可取到。生僻的字平常使用不多,可以少刻,另外造一个小木柜收藏。将小木柜放在大木柜的上面,可以一目了然,捡字也十分方便。 字柜:按照康熙字典分十二支名排列十二木柜,高五尺七寸,宽五尺一寸,进深二尺二寸,足高一尺五寸。每柜下用木凳一条,高与柜足相齐,以便登踏取字。每柜做抽屉二百个,每屉分大小八格,每格贮大小字母各四,俱标写某部某字及画数于各屉之面。取字时,先按偏旁应在何部则知贮于何柜,再查画数则知在于何屉,如法熟习,举手不爽。间有隐僻之字,所用不多而备数亦少,仍按集另立小柜置于各柜之上,自能一目了然。"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2)造槽版。用干燥的楠木做成外口宽九寸五分、长七寸七分、高一寸六分,里口宽七寸六分、长五寸八分八厘、深五分的长方形槽版。在槽版的四角包上铜角,使其更加坚固耐用。"槽版:用陈楠木做方盘,外口宽九寸五分.,径长七寸七分,高一寸六分;里口面宽七寸六分,径长五寸八分八厘,深五分。四周用铜包角以期坚固。"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3)制一分通长夹条。用楠木或松木制做成宽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厚一分的通长木条若干根。用于书内整行大字靠整行大字时使用。由于套格每行宽四分,而大字仅宽三分,将大字居中则每行两傍各空半分,二行合计空一分,所以两行之间放入一分宽的夹条正好符合每行宽四分的要求。 一分通长木条:用楠木或松木做成条片,宽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厚一分,凡书内整行大字靠整行大字即用此夹摆。按套格每行额宽四分,而大字木子只宽三分,以之居中则每行之两傍各空半分,二行计之则合空一分,故用一分夹条方能恰合格线。"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4)制半分通长夹条。用楠木或松木制成宽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厚半分的通长木条若干根。当书内整行小字靠整行大字时夹入其间使用。由于每个小字宽二分,双行排列正好宽四分,与套格的尺寸相符,按理无须加入夹条,但如果旁边靠着大字,两行之间就有半分宽的空隙,此时正好可以夹入半分宽的木条。 半分通长木条:宽长如前厚半分,凡整行小字靠整行大字者用此。盖小字木子每个宽二分,双行排摆则宽四分,尺寸与套格相符。本行原无夹条,但傍边若靠大字,则仍有半分之空处,故宜用半分夹条。"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5)一分长短夹条。用楠木或松木制成宽五分、厚一分、长度从一个字起至二十个字止的长短木条若干根。用于双行小字的下面接排大字而旁边一行也是大字时使用,根据字数多少夹入长短不同的木条。 一分长短夹条:厚一分,长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凡双行小字下遇大字而傍行亦系大字者视字之多寡长短拣用。"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6)制半分长短夹条。用楠木或松木制成宽五分、厚五厘、长度从一个字起到二十个字止的长短木条若干根。遇到双行小字的旁边一行是大字时使用,夹入木条的长短根据字数多少来定。如果旁边都是小字则不用加入寄嘟稍锏姆椒ㄒ灿 半分长短夹条:厚五厘,亦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凡大字下遇双行小字而旁行系大字者用此。其长短亦随字拣用,若旁边均系小字,则全不用夹条自然合格。"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7)制顶木。用松木制成高五分,宽三分或二分,长度从一个字起到二十个字止的长短的方木条若干根。排版时遇到版面中无字的空行,则根据空行的长短嵌入不同长度的顶木,这样该行的活字就被固定在相对的位置而不至于移动。 顶木:凡书有无字空行之处,必需嵌定方不移动,是谓顶木。用松木做成方条,高五分,用于大字者面宽三分,小字者面宽二分,俱自一字起至二十字止。量其空字处,长短拣合尺寸嵌于无字空行处。"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8)制中心木。用松木制成高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宽四分的木条若干根,凡摆书至第九行时,就放入中心木一条,对应于套格的版心。由于武英殿木活字印刷采用套格与活字版分开套印的工艺,在活字版的原版心处放上一根高五分的中心木,可以使全版木子相互挤紧成为一个完整的版面。 中心木:凡摆书至九行即放入中心木一条,亦用松木。高五分,长五寸八分八厘,宽四分,此即套格之版心处也。"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9)制类盘。用松木做成的宽一尺四寸、长八寸、深五分的托盘(类盘),盘内嵌入数十根木档板,形成数十个宽四分的空槽,取字或归字时,随手将木活字放到木档板之间,木子就不易向左右两边倾倒(图8-15)。 类盘的制作与使用,是武英殿木活字印刷工艺中一个独特的做法。利用类盘捡字,一版所用的同一个字,只需打开一次抽屉从木格中一次取出,另外取出的木子放在有木档的类盘中将不会因左右倾倒而增加混乱,所以使用类盘可同时加快捡字与排字的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类盘:用松木做托盘,宽一尺四寸,长八寸,深五分,内嵌木档数十根,档宽四分许,凡取字归字随时安放木子庶不致倒乱。"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10)制套格。用梨木制成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的木板,在板内刻上比槽版里口每边大半分的边线,板心按现行书籍的式样每幅刻出十八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也宽四分。书名、卷数、页数与校对者姓名事先另处刊刻好,在印刷套格时把书名等嵌入版心一同刷印(图8-16)。 套格:用梨木版每块面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与槽版里口画一,周围放宽半分为边。按现行书籍式样每幅刻十八行,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亦宽四分,即将应摆之书名、卷数、页数及校对姓名先另行刊就,临用时酌嵌版心。"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4.摆书 对待印文稿内的字数进行统计,确定每个字需用多少个,分类统计后另抄在一张纸上,按抄件从字柜中将需要的字取出放在类盘中,然后按照文稿的顺序及其文义,将类盘中的木活字摆放在槽版内,每排满一行放入一根夹木条,在大小字混排及有空档时,放入不同厚度的夹条及顶木等,一块槽版摆满后,随手在一张小方纸上写下某书某卷某页粘贴在槽版上,以便查找核对(图8-17)。一般的大字书,一人一天可摆二版,小字书每人一天只能排一版。当文稿中的字与字柜中字写法不同时,要仔细加以辨认。对于有一些不能归于偏傍部首,又不易查找的字,可使用字典中的补遗检字法,熟悉之后,自然也就易于掌握。 摆书:俱用粗通文义明白字体之人分稿后,即将原文统计文内某字用若干个,各以类聚;另誊一单。按单取完各字置于类盘之内,然后照稿顺其文义配合夹条、顶木排摆于槽版之内,随用小方签写某书某卷某页贴于槽版之上,以便查记。凡遇大字书每人一日可摆二版,小字书只可得一版之数。间有某字即同某字,今字柜中,其重复酌存其一,抑或原稿内写法与字柜中写法不同而实即一字者,俱不可不审其同异而辨其正俗之体也。至于有不归偏旁而未易检查之字,在字典中补遗。检字诸法皆备,习之则自得崖略。"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5.垫版 木活字虽经多次平准,但吸湿后则往往伸缩不一,以至排好的版面高低不平。对低陷于版面的木子,可先将该字取出,其下垫上相应厚度的纸,自然就能平整。 活字印刷中,垫平版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自活字发明以来,已有不少人为此做过努力。如宋代的毕升是使用将泥活字放在松香与蜡的共熔物上,用平火使共熔物软化后,用平板将版面压平;元代的王祯是用削好的小竹片衬垫在活字的下面;另外《农书》中还记载了将活字放在稀泥中压平后放到窑内烧成整块泥版,以及将活字放在熔化的沥青上用平板按压平整等方法。但上述几种平整版面的方法以武英殿的垫版方法最为简便,高低控制也最为灵活,此种方法与现代凸版印刷中的"下垫法"工艺相同。 垫版:木子虽按式制准,然经刷印之后,干湿不匀,则木性究有伸缩。故摆书完后,视其不平之处,将低字抽出,用纸折条,微垫即能平整。"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6.校对 每块活字版垫平之后,立即印刷一张草样进行校对,如发现错字及需要移动的部分,立即进行抽换,然后再刷一张清样进行校对,如清晰而无谬误,就可以正式印刷。换出的字应及时放入字柜中贮藏。 “每版垫平之后,即印草样一张校阅。或有移改以及错字,即时抽换再刷清样,覆纸校妥,即可刷印。换出之字,仍即贮于本柜内。”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7.刷印 武英殿书籍的刷印是由两次套印完成的,因此必然采用了特制的印刷台,并须将印刷用纸与印版进行固定。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武英殿在印刷物料的使用上采用了定额管理,如各种颜色的用量、加入的胶量及可印纸张数量均有一定的规定。这不但能减少印刷物料的浪费,而且能通过物料的管理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1)印套格。印版经校对无误后,根据需要印成书籍的数量,先套印出相应数量的套格。印刷套格的用料执行下列标准:"蓝套用靛二钱,用广胶二分。""刷红套用银朱二钱五分,红花水四钱,白芨四分。""绿套用藤黄一钱,靛末一钱,广胶二分""黄套用雄黄二钱五分,白芨二分五厘""刷红格子每百篇用银朱一钱,黄丹一钱"。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2)刷印。套格印好后,将格纸上套印的卷、页数与贴在待印槽版上的标签核对,如无谬误,便可以将套印过套格的纸张与待印槽版固定在印刷台上刷墨印刷。在印刷过程中,如果遇到湿热的天气,木子吸墨后不易干燥发生膨胀,会使版面高低不平,此时可以暂停印刷,把槽版放在通风处将墨水稍加晾干再继续印刷。套印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一般人用套色的方法从事图画印刷只是偶然做一下,但木活字则每一部每一篇都用套色法印刷而成,所以对书籍中的任一根墨气线条都不得草率从事,应该由技艺精湛的人进行操作。 刷印:逐版校竣之后,即将前刻套格版先行刷印格纸。如某书应刷若干部,则每块预刷格纸若干张。随将所摆之槽版查对方签与格纸,卷页相符用以套刷,即可成书。如遇溽署天气,刷书时木子渗墨微涨,即略为停手,将版盘风晾片刻,再为刷印。至(于)套刷本,系常法;然用之于画图,套色套边偶为之耳。今逐部逐篇用此,其中墨气条线均不得草率从事,亦宜令艺精者为之。"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8.归类 每块印版印完之后,应立即将印版内的木字取出按木字的分部、偏旁、笔画等放回类盘,再从类盘放回字柜的抽屉中。无论取字或是归字都必须按照分类分别排放,保持清晰而不至于错放。这样即使木活字数量很多,也不会觉得浩繁复杂,但如果稍有混浠,则茫然无处寻觅,取字也就不能得心应手。此外,每年的年末对存放的活字逐柜检查,一方面检查有无短缺,另一方面也为了纠正错放混乱现象。 归类:每版印完之后,即将槽版内字子尽数抽出,各按部分检置于类盘之内,然后就柜归于原屉。凡取字归字出入,必须按类方能清晰无讹,故虽千百万之多,亦不觉其浩繁。若稍有紊浠,则茫无涯际,取给何能应手?仍于每年岁底逐柜检查一次,不但字数有所稽考,且无鲁鱼之谬矣。"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钦定四库全书第673卷,708页 9.逐日轮转办法 由于刊印的书籍种类不一,所用的字也各有所重。虽然虚字及常用字刻了不少,但如果安排不当,即使备有百万计的活字,也仍然无法摆版印刷。为此金简将摆书、归类、垫版、校对、刷印有计划地进行了安排,推行了"十日轮转法"。这样不但提高了活字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明代是中国金属活字印刷的兴盛时期,这些金属活字如何制作?如何捡字?如何摆版?如何使墨?如何刷印?至今未有定论,可谓印刷史上一大悬案。 从现存金属活字印本来看,镌刻的可能性最大。在无锡华燧的铜活字印本《宋诸臣奏议》卷十四"君道门用人二"首页的103个字中,重合2次的字有“臣”、“用”、“军”、“旅”、“朝”、“不”、“宋”、“名”、“节”、“者”、“廷”、“材”、“能”、“使”,重合3次的字有“人”、“而”、“先”,重合5次的字有“之”。将这些重合字分别复印至透明胶片,再投射到屏幕上,移动胶片使这些字相互重叠,结果发现这些重合字之间差别很大,完全可以排除先由同一母模铸造后经修整而成的可能,唯一的方法只能是手写镌刻。 用上述方法对1552年印成的铜活字蓝印本《墨子》卷之一“亲士第一”的首页、十六世纪印刷的铜活字印本《唐玄宗皇帝集》中卷上“赋·喜雨赋”的首页、1728年以铜活字排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目录、林春祺“福田书海”中铜活字印本《铜诗本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这些活字全是用手工镌刻。但作为特例,广东唐氏锡活字则是浇铸而成。 因此,无论是镌刻法还是浇铸法都曾在中国古代的金属活字制造中发挥过自己的作用。 1.金属活字的镌刻工艺 (1)制范。为保证镌刻出的金属活字大小一致,字坯的铸造必不可少。陶范应是字坯铸造的最佳模具,它不仅可以铸出精度较高的字坯,而且也能反复使用。陶范的制法是先把河滩细泥放在型范的底层,上面再铺一层细澄泥,在细澄泥上用准备印刷用的正文的大号字母与注解用的小号字母的字坯压出下凹的字坯模。字坯模压好后,在型范内开出浇口,阴干后放入窑中烧成陶范。 (2)铸字坯。按一定比例称量好铜、锡或其它金属,放入耐火材料制成的甘锅中,将甘锅放在冶金用的洪炉内加热。待金属熔化后取样检查,符合要求后便可将甘锅从洪炉中取出进行浇铸。为了保证活字坯的质量,浇铸前一般需将陶范加热至一定温度。铸完之后,适当保温,然后让陶范自行冷却,但冷却速度不可太快,否则影响铸出字坯的质量。待陶范冷却到一定温度后,打开陶范,取出铸件,剪或凿去冒口等无用之物,再将字坯修理平整,便可进行镌刻。 (3)镌刻。取修理平整的字坯,在刊刻面涂上白芨水或其它的动植物胶,用手指蘸黄凡粉在铜坯上涂有胶水的地方按一下,使黄丹粉均匀地粘在铜字坯上。胶水干燥后便可用毛笔蘸墨在黄丹粉上直接写出反字(这对从事该项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件极为容易的事),墨韵干后便可刻制。也可用笔蘸加入白芨胶的黄丹粉直接在字坯上写出反体字。 字坯只有放在专门的印床中才便于镌刻。印床可用硬木或铁、铜等制成,外形应为开有凹槽的矩形物,一次可放入数量较多的字坯,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印床沉稳,既不影响平面转动,又不会因錾削而随意移动。镌刻金属活字的工具是一组锋利的钢錾,这些钢錾的刃口有多种形状,分别用于錾、削、剔等,十分灵便。錾削时一般左手持錾令錾口对准待凿处,右手握锤轻击钢錾顶部,使钢錾向前向下錾去不需要的部分。活字錾好后,经试印合格,便可以收藏在贮放活字的木柜中。 2.金属活字铸造工艺 (1)制木字母。取木质细腻的黄杨木或其它木料,可按王祯木活字制作方法先镌刻后锯开,也可将刨平的木板先锯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木字坯,并修理平正,经检验符合标准后,反贴上写字的薄纸,再将木字坯摆放在铜或木制的印床内,用活闩或木销挤紧,镌刻之后,将刻好的木活字按音韵或其它方法分类贮放在字柜或字架上。 (2)制泥范。在型范的底层铺放一层经反复捶打过的河滩细沙泥,铺入河滩细沙泥的目的一是为了节约细澄泥的用量,二是增加整个泥范的透气性。在河滩细泥上铺一层澄泥。澄泥非常细腻,成型性极佳,不但可以很好地表现母范的细微部分,而且可使浇铸出的金属活字有较高的光洁度。用木活字在铺好的澄泥上压出一个个凹陷的字模,常用字多压一些,非常用字少压一些,压出的字模不宜太深,这样一方面便于出模,另外也可节约金属用量。字模的深度尽量相同,以保证铸出的金属活字高低一致。字模压好之后,在泥范上开出浇口,再覆上另一块泥范,将两块泥范修整阴干后便可用于浇铸。 (3)铸活字。冶铜需使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甘锅,用木炭或煤作为燃料,使用风箱助燃则效果更好。为了减少高温下铜的氧化,甘锅上一般覆盖一层草木灰作为氧化隔离层。纯铜虽有较好展延性,但硬度较低,所以用纯铜铸成的活字不太适宜于印刷,为了使铜活字有足够的强度与硬度,必须使用铜与锡或锌的合金。从中国使用锡青铜与锌黄铜的历史来推测,明代铜活字的配方一定相当科学,同时兼顾到热流动性、收缩率、成型性与字表着墨性。 若用熔点较低的锡或铅作为铸造金属活字的原料,不必使用特制的甘锅,用普通的铁锅也可以从事熔炼。 经取样检验认为铸字金属已经熔炼好之后,便可以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浇铸、保温,最后打开型范取出活字,锯掉冒口,凿掉多余的部分,再将每个活字修理整齐便可放入字架或字柜中贮藏。 3.金属活字印刷用墨的制造 金属活字印刷使用的墨汁,无外乎是用松烟怠或油烟怠制成的水性墨或油性墨。水性墨的制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制造方法已在单色与彩色雕版印刷一节中作过介绍。油墨的制造,从技术上说与印泥的制造有些相象。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烟怠与普通的菜油反复研磨,就可以很方便地制成质地细腻、与金属表面有较强的粘附力、能很好表现印刷效果的油墨。实验表明,用油墨从事于金属活字或金属版的印刷,效果非常理想。然而水性墨也不是不可以用于金属活字印刷,只要在水性墨中加入适量的胶使墨体比较粘稠,也同样可以印刷出质量较好的作品。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说到用松烟墨书写大字时提到"以黄明胶半两许,用小水盂煎至五分蒸化尤妙。如磨松墨时以胶水两蚬壳研至五色见,??作再添胶水。俟墨浓可书则止。如觉滞笔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或溶胶时入浓皂角水数滴亦可。"在墨中加入皂角水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皂角水是一种典型的表面活性剂,加入水性墨中,可以使水性墨汁与金属表面有较好的结合力,再加上明胶的作用,这种墨完全可以用于金属版的印刷。所以经过适当处理的水性墨与油性墨均可用于金属活字的印刷,只是在何种印刷场采用何种印墨?这种印墨是否还要作其它处理?还待继续研究。 4.金属活字的排版印刷工艺 (1)上架。按照韵书设立字柜,柜的高低和大小依金属活字的数量而定,每格写上韵名,并注上该韵内所存放的字名及相应的偏旁及笔画等。刻好的活字及拆版后的活字应全部按照字柜上的韵名与字名排放,不可混乱。取字时按声韵、偏旁、笔画分类查找,熟练之后成竹在胸,十分快捷。生僻之字可以另设一小柜,按大柜的要求进行分类,操作熟练后也十分便利。 (2)排版。根据活字的大小与事先设定的行数与字数,制数个铜盘或木盘,由捡字者对照待印书籍,从字柜中取出活字直接在盘中排版,也可取出活字后先放入另一个盘中分类摆放,然后再进行排版。排版时从左边第一行开始,排满一行放一条平直的竹片或铁片夹住,接着再排第二行……,直到一块版排满。一版排满后在盘的右边用木榍挤紧,使活字成为一个版面的整体。榍紧前,对部分低陷或倾斜的字用纸片或竹片等垫平,保证印版平整。 (3)固版。金属活字版的固版方法可以用金属线穿过排字盘上的小孔系紧在印刷台上,也可在排字盘的四周用钉上数根小钉的方法进行固定,或用松香蜂蜡或膏药油一类的粘合剂将排字盘粘在印刷台板上。 (4)刷印。活字版固定好之后,便可以用棕刷蘸墨在版面上刷墨,刷好墨后,将印纸平铺在印版面上,用刷子在纸背刷印。印好之后,经晾干折页,装钉成册,裁切整齐,一部书便印刷完毕。 从宋代整块铜版印刷,到明清两代铜活字印刷的大量应用,及现存铜版书籍的印刷质量,可见中国先民对金属活字的印刷适性的了解,与在金属印刷技术上的进步。可是由于文献的馈缺,目前对金属活字的制作技术与印刷用墨的性质还了解甚少,以上内容多依据模拟实验的过程进行表述,其结果与事实的相符程度如何,还需众多专家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