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源头篇 - 第一章 - 第一节

下一节


 
第一章 源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发展概况
    中国的印刷术,源远流长,传播广远。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它随中华文化的诞生萌芽,随中华文化的发展演进。如果从其源头算起,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印刷术是工艺技术,属科学技术范畴;印刷又是工业。当今的印刷工业,已经形成涉及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多种学科、跨行业的庞大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被孙中山先生列于食、衣、住、行之后,为人生不可缺少的五大要素之一。如此重大的工艺技术的发明,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偶然事件。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历史上任何工艺技术的发明都不是偶然的,都要经过从设想、萌芽,到雏型,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印刷术也不例外。印刷术从萌芽到雏型,到完善,大约经历了从 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一直到隋朝的长达三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完成了印刷材料、印刷工具、印刷技术等印刷术所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为印刷术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中国传统的印刷术而言,印刷必有印版,而印版是手工雕刻的。可见,手工雕刻技术的出现实乃印刷之源。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手工雕刻技术在大约五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已经用于陶器的制作和树皮布印花。这是印刷工艺技术的开端。到了商朝,手工雕刻技术被广泛用于在龟甲、兽骨之上雕刻文字。此后,手工雕刻技术日益成熟,并用于钟鼎彝器、碑文、玺印、砖瓦,从而引发出封泥、盖印、印染、拓印等与印刷术颇为近似的转印、复制技术,为印刷术的发明和完善奠定了技术基础。

    印刷是复制术。印刷通过印墨将印版上的图文转移到承印物上。印墨和承印物这些原材料于印刷术是必不可少的。印刷术的承印物主要是织物和纸张。织物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很早很早就有了。纸张出现较之织物为晚。现存最早的纸是西汉文景时期的麻纸。东汉蔡伦对造纸术做重大改良后,才广泛用于书写和印刷。人工制墨出于先秦。此前人们用天然矿物质,譬如用朱砂、黑土等矿物质书写。东汉韦诞改良制墨术,为书写、印刷提供了“一点如漆”的理想材料。织物、印墨、纸张的发明和完善,为印刷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印刷术作为转印复制术,其复制对象和内容,概而言之,无非图象和文字两大类.其中,由于社会文化事业的需要,尤以文字的复制为多。同时,由于社会对文字的广泛需求,直接促成了手工雕刻技术的成熟和完善。因此,文字的诞生、发展和规范,就成为印刷术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了。

    中国的文字──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刚刚从图画中衍生出来的文字,似画非画,似字非字,尚在朦胧之中,我们称它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逐渐演变成象形文字。到了商殷时期,这种象形文字已演变成较为成熟的、现在可以见到的甲骨文字了。此后,汉字经过几次大的整理工程,由古文而大篆,由大篆而小篆,由小篆而隶书,由隶书而楷书,几经整简、划一,到楷书,中国的汉字已演变成为笔划省简、规范,易于刻版印刷之文字了。笔的发明和发展,于汉字的演进和规范,功不可没。由于有了挥洒自如的毛笔,中国的文字才得以迅速发展,进而演变成颇具艺术欣赏价值而又便于书写、镌刻和印刷的、规范的汉字了。

    世间任何技艺,均以社会之需求为其存在的前提。印刷术也不例外。印刷这种工艺技术,随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需要而萌芽,而发展,而完善。社会环境及其对印刷这一复制术的需求,是印刷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之一。

    远在印刷术成熟之前,具体讲,在大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华大地,随着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的发展,人们出于生存和生产、生活的需要,石器、木器、骨器制造和纺织、陶器等原始的手工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与后来的印刷术有关的是纺织、陶器,以及稍后出现的金属冶炼技术。为了美化生活,人们开始在制作衣物服饰的织物上描绘、绣织或印染美丽的花纹;在陶器上绘画、雕刻或拍印几何图案;并通过金属冶炼,制造金属的刻刀等工具。无疑,这些都与手工雕刻、转印复制、织物印花等印刷术前驱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为印刷术之萌芽和发端。此后,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手工雕刻、转印复制、织物印染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这些印刷前驱技术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直接促成了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

    综上所述,笔的发明和改进,使得汉字逐渐向着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方向发展;织物、纸张和人造墨的发明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奠定了物质基础;手工雕刻技术以及盖印、拓印和印染技术的不断完善,解决了印刷术的技术难题;社会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达、兴旺,造就了印刷术的社会环境和客观需求。上述这四者的结合,构成了印刷术源头时期的全部内容,使得印刷术的成熟和完善成为历史的必然(参见表1-1)。

表1-1 源头期印刷术萌芽演进一览表

年 代
技 术 准 备 文字演进 物质准备 社会需求
手工雕刻技术 转印复制术
前26世纪前后
手工雕刻技术的萌芽─在洞壁、陶
器上刻画图案
转印复制术的萌芽─彩陶拍印术和树皮布印花 萌芽中的文字─图画
文字和符号
原始简陋的刻划工具和粗糙的织物 人们对美化 生活和保存、传递语言信 息的需要 
前17-11世纪
印章及在龟甲兽骨上雕刻文字 彩陶拍印与树皮布印花进一步发展 早期趋于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开始采用金属刀具,用笔墨书写 对占卜吉凶结果记载的需要
前11世纪-前770年
西
青铜器图文雕刻和刻模及印章的雕刻技术 青铜器铭文刻模翻铸,出现单字范拼版反铸技术 古文时期 金属雕刻刀具进一步发展  社会对档案和重要事件记录与保存的需要 
前770-前221年
织物印花用型版─凸版和漏版的雕刻 出现型版─雕刻凸版和漏版印花技术 大 篆 金属雕刻刀具进一步发展 社会文化及诸子百家对文字发展的影响和需要
前221-前206年
玺印、碑文雕刻和秦砖印模的刻制 封泥盖印、秦砖模印和织物的型版盖印和漏印 小篆和秦隶 蒙恬改良制笔术,人造墨的应用和刻印工具日趋完善 统一大帝国在统一规范文字、印信
、建筑和刻碑记功的需要
前206-后265年 汉及三国 汉瓦印模和织物印刷之印版的雕刻,石刻技术益发精湛 汉瓦模印和织物夹缬漏印 隶书(汉隶)向楷书
演变
韦诞改良制墨术,西汉发明造纸术,蔡伦改良造纸术 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儒家规范经典及传播的需要
公元265-589年 两晋南北朝 出现反刻碑文,刻经盛行,此时不仅
雕刻技术精湛,且有大批优秀刻工
以纸为承印物的碑石拓印,以织物为承印物的织物凸印和漏印和印章的盖印等复制术均已成熟。梁代反刻碑文当为
刷印所用
楷书的成熟标示文字已简化和规范,有利于刻版和印刷 东晋桓玄帝下令以纸代简,机织技术已相当先进,笔墨及印刷工具等物质准备均已完成 社会文化事
业,尤其是儒、道、佛教等宗教事
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快速的转印复制技术,纸上印刷当始于这一历史时期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源头篇 - 第一章 -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