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大 事 年 表
本年表以印刷术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为主线,将印刷发展史上颇具影响、以及与印刷术的发
明有着因果联系的,诸如笔、墨、纸、盖印、拓印、型版印花等重大事件,按照年代顺序集
录,以期为读者提供文字简短、便於记忆的文字资料。
本表年代以公元年号排序,附以中国纪年。公元前年号在年份前加“前”字,公元後年份直书年份。文内则以中国纪年为主,中国纪年後用括弧加注公元年号。
前二十六世纪前後
中国南北各方,存在着彩陶拍印技术,开印刷术的手工雕刻技术和转印复制技术之先河。
早期的图画文字和符号开始出现,并逐渐向象形文字演变。
前十四世纪前後 商朝
已有毛笔和用毛笔书写文字。中国从1889年起陆续发现甲骨刻辞。1928年後,在河南安阳殷
墟进行了多次考察发掘,发现大量甲骨文和青铜器。其中,甲骨文有刻划的,也有朱书、墨
书的。为殷商时期已有毛笔和用毛笔书写文字提供了实物证据。
前七世纪 东周
出现了用单个字范拼排後铸成的“秦公簋”和“齐陈曼??”。其法与活字印刷的活字排版相似。其中“齐陈曼??”铭下部三字排反,为其系用单个字范拼排而成之实据(似三
字合为一范)。
前五世纪後期 东周
继甲骨、金文之後,大约在春秋後期,在竹简、木牍流行的同时,出现了帛书。简
策和帛书是印刷术发明前的正式书籍。开印本书装订形式之先河。
前312年 周赧王二年
孟轲时,墨家是当时的显学。《墨子》一书中有力学(杠 )、光学(平面镜、凸透镜、凹透
镜)内容,当出自战国後期墨家之手。作为照相光学基础的透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理
论这时已经形成。
前三世纪前
春秋战国时期,已采用型版印花技术印刷织物。主要是凸版印花技术。
前三世纪後 东周
在信阳、长沙的战国楚墓中,有毛笔发掘出土。为战国之前已有毛笔提供了实物证据。
前三世纪 战国 秦
秦朝大将蒙恬对毛笔作重大改良,制成了挥 自如的宣笔。
前二世纪 西汉初年
发明植物纤维造纸术。1988年在甘肃放马滩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麻纸,是西汉文景时期(前179
年-前140年)的遗物。
前一世纪前後 西汉
1983年,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两块铜质印花凸版和一些印花织物,为西汉时已有多色套印
的凸版印花技术提供了文物证据。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为此提供了又一佐证。
前一至二世纪 西汉
据《汉书》记载:公元前12年,宫中有人用纸(当时称″赫◆″)包药丸的事情。
1978年,陕西扶风县发现西汉宣帝时(前73-49年)的古纸。
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一片公元前49年的残纸。
105年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蔡伦对造纸术作重大改良,创制出便於书写的″蔡侯纸″。从此,纸得以广泛应用
,并迅速传播开来。
175-183年 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
汉灵帝命蔡邕书写、石匠雕刻了历史上着名的熹平石经。据传有人在石经上拓印,复制石经
拓片。如此说可信,当为拓印之始。
《後汉书》中有″刊章捕俭″的记载,据此,有人认为印刷术(按:纸上印刷)始於东汉。
220-265年 三国 魏
韦诞改良制墨术,创制出质量优良的″仲将″墨,享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
美称。从此,制墨技术迅速推广,为书写、拓印和印刷提供了适宜的材料。
四世纪 晋
据葛洪着《抱 子》记载,当时已有刻有120个反体字的木板印章。120个字已相当一篇短文
了。
六世纪 隋或隋以前
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数千张模印佛像,是隋朝或隋朝以前的遗物,是由印章盖印向木刻
刷印过渡的印制形式。
陆深《河汾燕闲录》云:″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有人据
此说印刷始於隋朝。
七世纪初 隋
文献记载隋朝卢太翼目盲摸书而知其字。有人认为他摸的是书版。但此书版究属雕版印刷用
的书版,还是供拓印用的木版,难以断定。
636年 唐贞观十年
明朝史学家邵经邦着《弘简录》记载,唐太宗於贞观十年曾下令″梓行″长孙皇後
的遗作《
女则》。这是文献记载、现知最早的印本书籍。据此可以确认印刷术在唐贞观十年(636
年)之前已经用於书籍印刷。
七世纪 唐初
1974年在西安唐墓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其随葬品均为唐初或隋朝遗物,陕西省考古鉴定
为唐初印刷品。
649年之前 唐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牌 叶子格。
《南疆考古图录》记有″缕花模版″。缕花模版属″孔版″。出现时间大约与雕版印刷
同时。秦汉以来的织物漏印远早於此。
645-664年 唐贞观十九年至麟德元年
唐玄奘从印度回国(645年)後,曾″用回锋纸印普贤菩萨像,施於四众,每岁五驮
无余″。这是佛教徒应用印刷术的最早记载。
699年前 唐武周初、中期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了带有武则天所创″制″字的《妙法莲华经》印本。
七世纪後 唐
唐朝流行印花布,布的图案是印的。唐之夹缬术源於秦汉,含织物筛网版漏印。当
与丝网印刷术的发明有关。
704年前 唐长安四年前
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的汉文《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专家考证认为是中国唐朝武则天执
政期间的雕版印刷品,时间在唐长安元年至四年(701-704年)间。系早期印本书之一。
713-741年 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开元年间印刷的《开元杂报》,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印制的报纸。
762年 唐肃宗宝应元年
唐上都(长安,今西安)东市大刁家雕印历书,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历书。东市大刁家是现知最
早的雕印坊肆。
770年 唐代宗大历五年
日本现存被认为是770年雕印的《百万经咒》,是现存较早的印刷实物。雕版印刷发明於中
国已成定论。说明在此之前,印刷术已经传到日本。
783年 唐德宗建中四年
唐市场上出现了商人的纳税凭证 印纸。
824年 唐穆宗长庆四年
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所作序中,有″缮写模勒,炫卖於市井″的记载。
825年 唐敬宗宝历元年
扬州、越州一带,有人刊印元稹、白乐天的诗文售卖,或用以交换酒茗。
835年 唐文宗太和九年
东川节度使冯宿奏清禁止板印时宪书。
847-849年 唐宣宗大中元至三年
最早的道家烧炼书,一个炼丹道士的传记 《刘宏传》,在今江西境内雕印数千本。
861年 唐懿宗咸通二年
最早的印本医书 《新集备急灸经》雕版印刷。
865年前 唐懿宗咸通六年前
西川(今四川境内)雕印《玉篇》、《唐韵》。
咸通六年(865年),日本来华僧人宗睿回国时带走的杂书中,有西川印子《玉篇》、《唐韵
》各一部。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吴彩鸾手写《唐韵》,是现存最早的旋风装本。
868年 唐懿宗咸通九年
现存英国博物馆、在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印本书。
869年 唐懿宗咸通十年
东都(今洛阳)敬爱寺僧人惠??募缘重新刻印《律疏》。
877年 唐僖宗干符四年
唐干符四年所刻历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历书。
883年 唐僖宗中和三年
柳??随僖宗入蜀,在成都所见印本书多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之流,又有字书、
小学,印刷质量不佳。
唐末,成都有樊赏家书铺印售历书。
唐末,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刻印出售的″咒本″,是现知世界上最早的中、梵文合刻本
。
909-913年 五代前蜀武成二年至永平三年
任之远雕印的《道德经广圣义》,是老子的最早印本。
921年前 五代後梁龙德元年前
後梁已有《徐寅赋》印本出售。
923年 前蜀干德五年
前蜀释昙域刻印贯休着《禅月诗集》。
932-953年 五代後唐长兴三年至後周广顺三年
後唐宰相冯道同李愚奏准刻印《九经》。历经四朝、22年。这是中国监本之始,也是历史
上
第一次宏大的雕印工程。同时还刻印了《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後来又刻印了唐陆
德明的《经典释文》。
935年前後 後蜀明德二年前後
後蜀宰相毋昭裔在成都自己出资刻印《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书,
被认为是中国″家刻″之始。
937-942年 後晋天福二年至七年
青州(今山东)有人售卖关於法律的雕版印本《王公判事》。
936-943年 後晋天福年间
明朝杨守陈有″……晋天福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之说。
939年前後 後晋天福四年前後
吴越释延寿刻印《弥陀经》等佛经,并亲手刻印弥陀塔图14万本。
947-950年 後汉天福(後汉延用後晋年号)十二年至干佑三年
曹元忠於瓜州(今敦煌)雕印《金刚经》和观音菩萨、大圣毗沙门王等佛像,上图下
文,注有匠人雷延美字样。雷延美是现知最早的刻工。
953年 後周广顺三年
後蜀宰相毋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刻印《九经》。
955年前 後周显德二年前
後周文学家和凝,擅长短歌艳曲,自己将自着文集手书上板,刻印数百帙送人。这
是历史上文学家刻印自己着作的最早记载。
956-975年 後周显德三年至宋开宝八年
吴越国王钱弘??(钱??)刻印《一切如来心秘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84,000卷,舍入西
关砖塔(今杭州西湖雷峰塔)内。
956年 宋太祖干德三年
吴越国王钱弘??(钱??)雕印《宝箧印经》84,000卷。
971-983年 宋太祖开宝四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
宋太祖赵匡胤命高品、张从信赴益州(今成都)监雕大藏经5,000多卷,世称《开宝藏》或《
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历时12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雕印佛经之始。
973-974年 宋太祖开宝六年至七年
宋朝国子监雕印《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更名为《开宝重定本草》。
974年 宋太祖开宝七年
吴越国王钱弘??(钱??)用绢素刷印了24种观音像,计2万本。
975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
吴越国王钱弘??(钱??)印施佛经咒语塔图佛像,有数字可考者已达622,000卷。
981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
《太平广记》於太平兴国六年正月奉旨雕版,但因书中内容″非後学所急需″,而
未及时付印,置版太清楼贮存。
985年 宋太宗雍熙二年
宋国子监刻印《五经正义》。
990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发现的辽代《上生经疏科文》,是现存辽代有日期记载的早期雕版
印刷品。
994年 宋太宗淳化五年
宋朝改国子监印书钱物所为国子监书库官,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赐予或出售。
1003-1038年 宋真宗咸平六年至宝元元年
辽统和二十一年至重熙 七年
辽代刻印大藏经《契丹藏》,又称《辽藏》,计六千余卷。1974年7月28日在山
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内一佛像胸部发现了《契丹藏》残卷。
1005年 宋真宗景德二年
四川民间出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币″交子″。″交子″出现在民间,由商人们
自由发行。
1007年 宋真宗景德四年
辽圣宗统和二十五年
辽燕京悯忠寺刻印《佛形像中安置法舍利记(集撰)》。
1023年 宋仁宗天圣元年
宋朝正式设″交子务″於益州,发行纸币″交子″,世称″官交子″。这是中国
政府从事纸币印刷和发行之始。
1025年 宋仁宗天圣三年
宋国子监刻印《五经》。
1027年 宋仁宗天圣五年
宋国子监校定、印刷《黄帝内经素问》、《难经》、《铜人针灸图经》等书。
1041-1048年 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
北宋雕印工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的活字是用胶泥制作的,世称泥
活字。在研 制胶泥活字前,他首先研制的是木活字,因木活字沾水(印刷用水墨)膨胀且粘
药,後改用胶泥制字。毕升的发明被认为是印刷史上一项划时代的伟大发明。
1044年 宋仁宗庆历四年 辽重熙十三年
契丹贵族志智和尚募钱三百万,在燕都(今北京)刻印藏经。
应县木塔出土文物中,有彩印佛画多件。其中,《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是现存世界
上最早、最大、最精的刻印填色版画;三幅《释迦说法相》为世界现存最早的绢本彩印佛画
。为宋辽时已有套印术之实物证据。
1059年 宋仁宗嘉佑四年
王琪在苏州刻印杜甫《杜工部集》一万本。
1064年 宋英宗治平元年 辽清宁十年
治平以前,宋朝刻书需申报国子监。此规定到熙宁年间才松驰下来。
辽禁止民间私印文字,将书传入宋境者罪至处死。并下诏求书,命儒臣校雠,
以补藏书之缺。
1071年 宋神宗熙宁四年
诏令司天监负责印卖日历,禁止民间私印。
赐《大藏经》版於显圣寺圣寿禅院刷印。
1080-1103年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徽宗崇宁二年
福州东禅寺等觉院主持冲真等,於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发起募款,雕
印《大藏经》
,世称《福州东禅寺大藏》,简称《福藏》,又称《崇宁万寿大藏》。全藏六千四百三十四
卷,四百七十九函,经折装。
1086年 宋哲宗元佑元年
旨令在杭州雕印《资治通鉴》。
1094年 宋哲宗绍圣元年
宋京城有人喊卖用蜡版印刷的″新科状元名单″。此为现知最早的蜡版印刷。
宋代除由门下後省每日编定、报行天下的官报《朝报》外,还有《内探》、《
省探》《衙探》等名目繁多的报纸在发行。报纸印刷得到较快的发展。
1103年 宋徽宗二年
用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印刷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现存该经印本残页,为现存最早
的泥活字印刷品。
1105年 宋徽宗崇宁四年
令诸路更用新钱引,按新样印制。唯四川仍如旧制。
1112-1151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至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福州开元寺雕印《毗卢大藏》六千一百三十二卷。
1114年 宋徽宗政和四年
宋徽宗将自太宗以来搜集的道家遗书,着令道士刘光道校定後,送往福州闽县
报恩光孝观( 或称万寿观),令福州知州黄裳招工雕版,定名为《万寿道藏》,又称《政和万寿道藏》。
1126年 宋钦宗靖康元年 金天会四年
金攻陷宋之东京开封後,三番五次地索要国子监秘图三馆的秘书文籍,以及国
子监印版、释道经版。宋人押书版和馆中图籍,送往金营交割,造成宋及宋前图籍的重大损
失。
1130年 宋高宗建炎四年 金天会八年
金朝在平阳设立经籍所,刊印经籍。
1134年 宋高宗绍兴四年
王永从出私财,在湖州思溪园觉禅院开雕《大藏经》,计五千四百八十卷,世称《思溪园觉
藏》,简称《思溪藏》。
1135年 宋高宗绍兴五年
宋令各州县将现存书版各印三帙,由民间官付纸墨工价。
1138-1173年 宋高宗绍兴八年至宋孝宗干道九年
金刻《金藏》,又称《赵城广胜寺藏》,简称《赵城藏》。《金藏》的刻工多是僧人。现存
四千多卷。卷轴装式。
1139年 宋高宗绍兴九年
宋下诸州学,取旧监本书雕版印刷。
1144年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
诏令诸军应有刻版书籍,并用黄纸印一帙送秘书省。
1151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宋高宗令将国子监之缺书刊版印行。
1153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
冯◆以俸资,先後印施佛经《大藏》、《小藏》各四十八藏。
1154年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金贞元二年
金发行钞券″交钞″,刻印一贯到十贯大钞,一百到七百小钞,以七年为界,可以旧换新。
宋绍兴年间,有关子、公据、淮交等纸币刊印、发行。
1155年 宋绍兴二十五年
宋杨甲所编《六经图》中刊有《十五国风地理之图》,为现存最早的印刷地图。
1160-1161年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用铜版刷印纸币″会子″,次年置会子务,隶属都察场行在会子库。
1164-1166年 宋孝宗隆兴二年至干道二年 金大定四年至六年
金朝刻印并颁行用女真族文字翻译的《尚书》、《史记》、《汉书》等书。
1180年前
西夏地区用木活字排印了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佛教书籍。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
活字印本。
1183年 宋孝宗淳熙十年 金大定二十三年
金朝用女真族文字雕印《孝经》千部,分赐护卫亲军。
1183-1190年 宋孝宗淳熙十年至宋光宗绍熙元年 西夏干佑十四年
至二十一年
西夏刻印西夏文《圣立义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西夏仁宗散施番汉《观弥勒
上生兜
率天经》十万卷,汉《金刚普贤行愿经》、《观音经》等五万卷。西夏罗皇後也刊印布施西
夏文佛经《十二国》、《类林》、《孙子兵法》等书。其中多附有精美插图。
1188年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金大定二十八年
金世宗诏见道士丘处机,令其将宋朝南迁时遗留下来的道藏经版付中都(今北京)天长观,观
中道士孙道明又访得遗经千余卷,雕印成一藏,计六千四百五十五卷(一云
此藏七千八百多 卷,完成於1143年),题为《大金玄都宝藏》。这是历史上道教经典的大规
模雕印工程。
1189-1195年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至宋宁宗庆元元年 金大定二十九
年至明昌六年
金济州普照寺僧知照,闻京师(今北京)弘法寺有佛藏经版,特去该寺,用钱二百万刷印两藏
携归。
1191年 宋光宗绍熙二年
宋代着名书坊 建安余仁仲的《万卷堂》,刻书颇多。传世本有1191年刻印的汉朝何本休
撰《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十二卷。余氏刻书,历经数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肆。
1193年 宋光宗绍熙四年
宋周必大用胶泥铜版移换摹印自着的《玉堂杂记》(较此更早的西夏文泥活字本实物已发现
,正在组织鉴定中)。
1200年 宋宁宗庆元六年 西夏天庆七年
西夏刻印汉文与梵文对照本《密咒园因往生集》。
1223年 宋宁宗嘉定十六年 金元光二年
金朝用绫印制″元光珍宝″。金末大量印发纸币,使纸币迅速贬值,二万贯
纸钞只能买到一张饼。
1230年 宋理宗绍定三年
宋朝用绢印制书签,质量很好。现存有绍定印本《山谷诗注》的蓝色书签,
为绢印品。
1231-1232年 宋理宗绍定四年至五年
宋平江府(今苏州)碛砂延圣院募缘,设″大藏经局″,雕印《大藏经》六千三百六十卷,史
称《碛砂藏》。该藏於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完工。历时91年。
1237-1244年 宋理宗嘉熙元年至淳佑四年 蒙古太宗八年至乃马真
後四年
蒙古道士秦志安(宋德芳弟子),在平阳玄都观开局雕印《玄都宝藏》七千八百多卷。因系宋
德芳弟子所为,故又名《宋德芳藏》。
1239年 宋理宗嘉熙三年
宋安吉州(今湖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刊印佛经五千七百四十卷,世称《资福藏》。
1241-1251年 宋理宗淳佑元年至十一年 蒙古太宗十三年至宪宗元
年
蒙古杨古用改良了的泥活字版印刷术,刷印了《朱子小学》和《近思录》等书。
1246-1247年 宋理宗淳佑六年至七年
宋朝政府大量印发纸币″会子″,数额高达六亿五千万贯,更於次年起不立
限,新旧钞同时并用。导致纸币大幅度贬值。
1260年 宋理宗景定五年
蒙古中统元年 蒙古印发″中统宝钞″,铜版印刷。
1264年 宋理宗景定五年
宋印刷颁行″金银见钱关子″。近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发现关子印版八块。
1269-1324年 宋度宗咸淳五年至元泰定元年
宋杭州附近的余杭县白云山大普宁寺刊印《大藏经》,世称《普宁藏》,计五千九百三十一
卷。
1271年前 宋度宗咸淳七年 元至元八年前
有人铸锡作字(锡活字),以铁条贯之界行印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因锡活字难
於施墨而未能久行。
1273年 宋度宗咸淳九年 元至元十年
元雕印官撰之《农桑辑要》颁发於民。到元延佑年间又重印《农桑辑要》
一万部。
1277年 宋端宗景炎二年 元至元十四年
元世祖於京师命印佛经三十六藏,分赐归化之外方。
1287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元世祖印发″至元宝钞″,与″中统宝钞″通行并用。
1289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宁波刻工徐汝、周洪举在日本刻印佛经(元、明二朝有五十名中国刻工在日本刻书)。
福建中书省魏天佑於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刻印《资治通鉴》。
1290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元代刻书着名的″兴文署″,刻印《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和《通鉴释文辨误》等书。
元世祖迁使去高丽(今朝鲜)修补藏经。
1294年 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福建建安书堂首创书名页,後又创带图书名页。为中国书籍有书名页之始
。
1298年 元成宗大德二年
元朝农学家王祯,创制木活字三万多个,并发明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
,印成《旌德县志
》百部,并在《农书》末刊印了他自着的《造活字印书法》。为後世留下
了宝贵的活字印刷史料。
1300年前 元成宗大德年间之前
现存维吾尔文木活字,是在敦煌石窟发现的、公元1300年前的遗物。
1305年 元成宗大德九年
元朝开始雕印《十七史》,为元大德九路本。
1306年 元成宗大德十年
元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於杭州施刻《碛砂藏》千余卷;印造杭州路大万寿
寺河西字(西夏字)
大藏三千六百二十卷、三十余藏,施於宁夏永昌等寺院;印施汉本《大藏
经》五十余藏;福州开元庄严禅寺重刻补《毗卢大藏》经版一副。
1307-1332年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至文宗至顺三年
元朝刻印蒙文本《图像孝经》、《图像列女传》、《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和《蒙文通
鉴节要》等书,颁行各路。
1308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
泉州城护国水陆禅寺募缘雕印《毗卢大藏》。
1308-1311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至四年
元朝刻印《蒙文大藏》。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
波斯(今伊朗)史学家拉希德丁着书《世界史》,书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
1312年 元仁宗皇庆元年
久居北京的元朝驸马、高丽(朝鲜)国王王璋,为祝贺元仁宗圣躬万万岁,刻印佛经五十藏,
布施四方。
1312-1320年 元仁宗皇庆元年至延佑七年
西藏嘉木样在後藏奈塘寺刻印《藏文大藏》。
1315年 元仁宗延佑二年
建阳後山报恩万寿堂陈觉琳募缘雕印《毗卢大藏》。
1322年 元英宗至治二年
马称德在奉化仿王祯刻制木活字十万个,用活字版印成《大学衍义》四十
三卷和其他一些书籍。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浙江杭州西湖书院刻印马端临着《文献通考》三百八十四卷。
1328年 元泰定帝致和元年 天顺帝天顺元年文宗天历元年
元刻印天历元年历日计三百一十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五本,分大历、小历和回回历三种。
1329年 元文宗天历二年
元政府设立广成局,专管刻印经籍事。
1340年 元顺帝(後)至元六年
湖北江陵中兴路资福寺刻印无闻和尚注释的《金刚经注》,经文印红色,注文印黑色,卷首
扉画用朱墨两色套印,是现存最早的双色套印本佛经。
1347年 元顺帝至正七年
被喻为″宇宙奇观″的《大元一统志》在下杭州路刊版印行,计一千三百卷。
1350年前後 元顺帝至正十年前後
政府大量印发纸币,致使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
1361-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杭州西湖书院开始重刻、修补宋朝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书版。
1372年 明太祖洪武五年
明朝雕印的第一部大藏经,奉旨在金陵(今南京)蒋山寺开雕,世称南本《大藏经》,简称《
南藏》。全藏六千三百十一卷(又曰六千三百三十一卷),於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完工。
1383年 明太祖洪武十六年
江苏句容县杨馒头,与银匠合谋伪造明钞锡版刷印伪钞,其印品文理分明。杨馒头为此获罪
被斩。
1385-1386年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至十九年
政府奉敕大量印制《大浩续编三编》,要求臣民务要家藏人诵。有此《大浩续编三编
》者,偶有所犯,可减等治罪。
1404年 明成祖永乐二年
敕令修补国子监经籍版,刷印《列女传》一万本,赠送各国。
1410年 明成祖永乐八年
明成祖敕令番经厂刻印《番藏》、《藏文大藏》,并先印一藏送五台山。
1420年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
明郑和刻印佛经十藏,布施南北各寺。
1420-1440年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至英宗正统五年
北京於1420年(又说1411年)起刊印北本大藏经 《永乐北藏》,计六千三百六十
一卷。
1443年 明英宗正统八年
安南(今越南)黎朝梁如鹄两次奉使来中国,学习雕版印刷技术,回教乡人以法刻书。
1444-1447年 明英宗正统九年至十二年
明正统九年,开雕明成祖朱棣命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纂修的道藏五千三百零五卷。於正统十
三年(又曰正统十年)竣工,世称《正统道藏》。
1490年 明孝宗弘治三年
无锡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一云锡活字)排印《宋诸臣奏议》,後又排印唐朝、宋朝
诗文、水
利等古籍多种,行销各地。传世本有弘治五年的《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的《文苑英华辨
证纂要》等多种。
1498年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
金台岳家刻印的《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和1515年(正德十年)刻印的《日记故事》,都
是上图下文,为早期的连环画书。
1505年前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前
常州有人采用铅活字排印书籍。
1506-1521年 明武宗正德元年至十六年
印成彩色印品《圣迹图》。
1521年 明武宗正德十六年
无锡安国采用铜活字排印正德《东光县志》。安国用铜活字印了不少书,几与华燧
齐名。
1522年後 明世宗嘉靖年间
以梅、兰、竹、菊、翎毛为特长的《高松画谱》的雕印本问世。这是版刻画谱中的早期印品
。
1567年 明穆宗隆庆元年
印刷书籍上出现了横轻直重、字形方正的印刷字体 ″宋体字″。
1573年 明神宗万历元年
明神宗朱翊钧之母 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後於万历年间为《永乐北藏》续刻诸集四
百一十卷八藏。使《永乐北藏》(简称《北藏》)增至六千七百七十一卷。
1581-1644年 明神宗万历九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湖州凌(蒙初)闵(齐急)二家族彩色套印图书一百四十多种。
1582年 明神宗万历十年
僧道开南游,发刻大藏愿,确定以《南藏》、《北藏》、《旧藏》三本校定、刻印,称《嘉
兴藏》,又名《径山藏》。於万历十七年(1589年)开始刻版,至清朝康熙十五
年(1676年)完成。其间散於多处刊版刷印,有《续藏经》、《又续藏经》之补入
,最後汇成全藏 。
十六世纪前後
明代版画,盛极一时,尤以徽派为着。徽派又以黄氏为着。所刻《程氏墨苑》、《方氏画谱
》、《方瑞生墨海》,既是墨苑标本,又是版画丰碑。
1584年 明神宗万历十二年
中国最早的天主教书《畸人奇规》在广东肇庆刻版印行。
1590年 明神宗万历十八年
欧洲传教士在澳门用西方活字印刷拉丁文《日本派赴罗马之使节》。
1593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
中国刻工约翰维拉(教名)到菲律宾,在马尼拉刻印《无极天主正教真传实录》中文本和太格
罗文本。
1596-1606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至三十四年
北京国子监根据南监本重刻《二十一史》;并刻印了李时珍着《本草纲目》。
1599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云南丽江木增土司用银粉刷印《大乘观世音菩萨普门经》。
1625年 明熹宗天启五年
西安刷印法国金尼阁着、明张赓译《况义》,为伊索愚言的最早节译本。
1626年 明熹宗天启六年
江宁吴发祥四十八岁时,在南京用??版印刷术刻印了颜继祖的《萝轩变古笺谱》。这是现存
最早的??版印刷品。
1627年 明熹宗天启七年
徽州胡正言於南京,用??版印刷术套印了《十竹斋画谱》。
1638年 明崇祯十一年
用朱墨双色套印吴国辅等编制的古今对照的历史舆地图 《今古舆地图》。为现存最早的
套印地图。
1644年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
胡正言在南京用??版、拱花术刷印了《十竹斋笺谱》。
1646年 清世祖顺治三年
清内府刻印现存最早的满文印本《满文洪武要训》。
十六世纪末前後 明神宗万历後期到清顺治初
中国古代刻书名家毛晋,刻印书籍六百多种,四部俱备,校勘精当,雕印认真,流传甚广。
1661年前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前
镇江刊印中国早期的回教书(印本)《正教真诠》。
1680年 清圣祖康熙十九年
清政府於武英殿左右两廊设修书处,专管刻版印刷、装潢书籍。
康熙刊武英殿版《蒙文大藏》。
1718-1719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七至五十八年
用西洋凹版 雕刻铜版印刷《康熙皇舆全览图》;泰安徐志定创制瓷版,用瓷版
″泰山磁版″刷印张尔歧《周易说略》和《蒿庵闲话》。
1725-1728年 清世宗雍正三年至六年
清内府用铜活字排印《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分六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约一
亿字。
1732年 清世宗雍正十年
清内府用活字排印朱墨两色的《谕旨》,文用墨,批用朱,世称《朱批谕旨》。
1736年前後
浙江新昌吕抚创活字泥版印刷工艺,并用自制泥版印刷了自着《精订纲鉴二十一史
通俗衍义》。书中记载泥版制作工艺甚详,为世界泥版印刷之始。
1735-1738年 清世宗雍正八年至高宗干隆三年
雍正刻印汉文大藏,俗称《龙藏》,用双面梨木版七万九千多块。
1739年 清高宗干隆四年
武英殿刻印《十三经》、《二十一史》。
1752年前後 清高宗干隆十七年前後
後藏奈塘刻新版《藏文大藏》。
1763年 清高宗干隆二十八年
用满、汉、藏、回、蒙等文字刻印《钦定西域同文志》。
1770年 清高宗干隆三十五年
法国传教士蒋有仁雕刻《干隆十三排地图》铜版一百零四块,印刷了一百套。
1773-1790年 清高宗干隆三十八年至五十五年
清刻《满文大藏》又称《国语大藏》。
1774年 清高宗干隆三十九年
意大利人郎世宁等绘《干隆平定四部得胜图》十六幅,法国利巴等将其刻制铜版,
由蒋有仁在中国印刷。
武英殿刻成大小枣木活字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先後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
书籍一百三四十种。
1783年 清高宗干隆四十八年
中国自己雕刻的铜凹版《圆明园铜版画》二十幅刷印成功。
1807年 清仁宗嘉庆十二年
台湾镇总兵官武隆阿刻制铜活字,印刷《圣谕广训注》。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澳门,雇人刻制中文活字字模铸造铅活字,这是在中国境内采用西方铅
活字制作工艺制作中文活字之始。
1814年 清仁宗嘉庆十九年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派中国教徒和其助手米怜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继续致力於用西
方铅活字印刷术制作中文活字,印刷中文书籍。
1815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年
英国印工汤姆氏在澳门雕刻金属活字,印成《马礼逊字典》。这是在中国境内用西方铅活字
印刷术排印中文书之始。
1819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
马礼逊派人在马六甲设立的印刷所,用中文铅活字印成第一部中文《新旧约圣经》。
1825-1846年 清宣宗道光五年至六年
福州林春祺刻制大小铜活字四十多万个,印刷了《音学五书》等书籍。
1832年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
苏州李瑶用毕升遗法,采用胶泥活字,排印了《校补金石例四种》、《南疆绎史勘
本》等。书中有″七宝转轮藏定本,仿宋胶泥版印法″印记。
中国第一个石印工屈亚昂学习掌握了石印术。
1833年 清宣宗道光十三年
广州有人采用蜡版印刷《辕门钞》。
广州用木刻印刷、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中文期刊《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美国教会将一份中文木刻送往波士顿,铸成铅活字运回中国,以备印刷美国教会书刊。
1836年 清宣宗道光十六年
法国人葛兰德研制汉文叠积字,以减少字模和铅字种数。後因排版繁复,质量欠
佳,行之未久。
1838年 清宣宗道光十八年
中国早期石印品、英国人麦都思用石印术印刷的《各国消息》在广州出版发行。
法国巴黎皇家印刷局用汉字木模浇铸铅版,然後将铅版锯成铅活字,在中国印刷
教会文件。
英国传教士台约尔创制大小两种汉字字模,於鸦片战後在香港开局印刷。
1843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沪北山东路开办″墨海书馆″,运来一些西方先进的印刷设备,出
现用牛拉动机器进行印刷的奇闻。
1844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
美国长老会在澳门设立″花华圣经书房″。主持人谷立继台约尔之业继续雕刻字模,更做小
字和数目字数种,并出售铅字。
安徽泾县翟金生,费三十年心力,与其子孙创制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泥
活字十万多
个,印成《泥版试印初编》、《仙屏书屋初集》、《水东翟氏宗谱》等图书多种。
1845-1859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至文宗咸丰九年
美″花华圣经书房″迁至宁波。主持人姜别利首创电镀汉文字模,
制成大小活字七种,与中国现代活字号数基本一致。
1850-1852年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至文宗咸丰二年
广东佛山镇唐姓印工铸造锡活字二十多万个,分大中小三副,印成《文献通考》等书。
1850-1864年 清文宗咸丰元年至穆宗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元年至十
四年
太平天国刻印《幼学诗》、《天条书》、《圣经》等书籍四十多种。并印发″天
国宝钞″贰佰文。
1853年 清文宗咸丰三年
清政府印发″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1858年 清文宗咸丰八年
华人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了中文报纸《中外新报》。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单张式报纸,为报纸由书本式改为单张式之始。
1863年 清穆宗同治三年
曾国藩首创″金陵书局″,为清各省官书局之始。
1864年 清穆宗同治三年
法国天主教会在北京西什库创设北京遣使会印书馆。该馆具有排印中、日、梵、德、英、法
、意、荷、西班牙、波兰、希腊、拉丁、希伯来、佛兰芒、叙利亚、马来、大宛,以及中国
满、藏、蒙等少数民族文字的能力。
1865年 清穆宗同治四年
上海江南制造局成立,先後翻译、铅印西方科技图书一百七十八种。
1872年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英商美查创办上海《申报》。後归华人自办。《申报》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报,相继出版七十
七年多,并首先采用英人发明的泥版铸铅版工艺,引进手摇轮转印刷机印刷。
1874年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上海″点石斋石印书局″和″图书集成铅印书局″创立。
1875年 清德宗光绪元年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用珂罗版印刷工艺,印刷《圣母》等教会图画。
1876年 清德宗光绪二年
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首用木制机架的石印机印刷。
点石斋印书局引进手摇石印机印刷图书。
上海有正书局聘请日人龙田来华教授珂罗版技术。
1878年 清德宗光绪四年
清海关试办邮政,由上海总税务司署造册处用凸版印刷,印刷了中国第一枚邮票″海关大龙
″邮票。
1881年 清德宗光绪七年
国人自办的″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两石印书局创立,
与英人办的″点石斋印书局″成三足鼎立之势。此後十五年内,中西五彩书局、鸿文书
局、
彩文书局、崇文书局,以及遍布宁波、广东、苏州、杭州、武汉等地的石印书局和工厂相继
建立,石印术迅速发展、普及。
1882年 清德宗光绪八年
华人曹子挥在上海集资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机器造纸厂 上海机器造纸厂。
1888年 清德宗光绪十四年
元和王肇??游学日本,学会雕刻铜凹版印刷术,并於次年着《铜刻小记》。
1890年 清德宗光绪十六年
上海修文书局首先采用″纸型″,用纸型浇铸铅版印书,为中国应用纸型之始。
1895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中国历史上首家印刷机械修造厂 李涌昌机器厂在上海创立。
1897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成立。由宁波鲍咸恩三兄弟等五人集资创办。商务印书馆建立後,采用先进
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打破多年来外商垄断中国印刷业的局面。迄今九十
余年,印书数万种。
1898年 清德宗光绪 二十四年
价格低廉的日本仿欧式轮转印刷机输入中国,各厂多采用之。
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徐家汇土山湾印刷所试制照相铜锌版获得成功。
1902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八年
赵鸿雪先生在上海文明书局,根据西文书刊所载,自行研制铜锌版,历数月而告
成。同年又试验珂罗版,亦告成功。
上海电报馆仿日本字架,将″元宝架″改成″统长架″。
1904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年
上海文明书局始用彩色石印术。
清政府军咨府所属″京师测绘学堂″开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事印刷教育的制
版印刷班。
1905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
商务印书馆聘日本技师来华,开始凹版印刷。又从事彩色石印技术之改进。
1906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中国始用英国发明的一回转印刷机(大英机)。
1908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北平(今北京)财政部印刷局成立,并聘请美国雕刻家海趣来华教授雕刻钢凹版技术,开始雕
刻邮票、印花、钞票等有价证券之凹版。海趣於民国二年(1913年)在北京逝世。
商务印书馆引进轮转铅版直接印刷的印刷机。
1909-1911年 清宣统元年至三年
商务印书馆聘请美国技师施塔福,於改良照相铜锌版之余,试制三色版成功。
1912年 中华民国元年
中国近代第二大印刷企业″中华书局″创立。
上海申报馆引进二回转印刷机。
英美烟草公司印刷厂引进能同时套印四色的铅版印刷机。
沈逢吉赴日本学习并掌握了雕刻铜版技术。
1913年 中华民国二年
商务印书馆引进汤姆生自动铸字炉。
江苏吴江叶兴仁教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近代油墨制造厂 上海中
国油墨厂。
1915年 中华民国四年
商务印书馆引进海立司胶版印刷机。
1916年 中华民国五年
上海申报馆引进日制法式滚筒印刷机。
1918年 中华民国七年
商务印书馆聘请日本彩印技师木村今朝男,教授马口铁印刷技术。
1919年 中华民国八年
商务印书馆引进米利机,後又引进双色米利机和双面印米利机。
1920年 中华民国九年
郁厚培先生赴美考查印刷後,始用圆形网目版。
商务印书馆始用直接照相石印法。
财政部印刷局印刷技师沈永斌研制成功复色印钞机。
1921年 中华民国十年
商务印书馆最先采用美人汉林根传入的彩色照相石印技术。
商务印书馆采用新式制纸型机。
1922年 中华民国十一年
商务印书馆引进英国乔治门双色胶印机;又引进德国爱尔白脱公司的滚筒轮转印刷机。
1923年 中华民国十二年
商务印书馆张菊生先生创制新式排字架;引进环转凹印机;又聘请德国人海尼格
来华教授照相凹版技术。
1924年 中华民国十三年
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印刷厂派人去荷兰学习彩色照相凹版印刷术,并购回彩色照相凹版印刷设
备。
1925年 中华民国十四年
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印刷厂赴荷兰人员学成回国;将所购荷兰设备转售给商务印书馆。
上海时报馆购进能同时印数色的德国冯曼格彩色滚筒印刷机。
1930年 中华民国十九年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赴欧美考察,回国後在商务印书馆进行管理改革,推行西方先进的
科学管理,成效甚佳。
1931年 中华民国二十年
商务印书馆采用照相平凹版新工艺。
哈尔滨最具影响力的″新华印书馆″被日寇侵占,并更名为″滨江印刷株式会社″。
1932年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
日本侵略上海,地处闸北的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均被炸毁,全部损失多达1633万元。
1934年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
文化名人李石曾投资创办设备齐全的上海图书学校。
1935年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
中国第一个印刷学术团体 中国印刷学会创立。学会设执行委员会,由五至七人组成。下
设总务、教育、研究三个系,次年改设理事会,下设杂志编辑委员会。
唐海平创制活体铜模。
中国最早的印刷杂志《中华印刷》在上海创刊,由高元宰主编并发行。
柳溥庆、陈宏阁二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手动式照相排字机。
1936年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中国印刷》第一期,成功地采用四色平凹版新工艺印制插页,印品网点光洁
、层次丰富,色彩鲜艳。
1937年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
中国早期最为畅销的印刷杂志《艺文印刷月刊》在上海创刊,由刘龙光主编。
共出版二十五期,畅销全国二十四个省市。
七·七事变後,日军占领北平,控制了中国最大的印钞企业财政部印刷局,令
其大量印制伪钞,用作侵略中国的经费。
同年,上海的开明书店、美成印刷公司、世界书局、三一印刷厂等不少印刷企业,被日军或
占有、或炸毁、或洗劫,损失惨重。
7月30日,上海机器五金同业公会在国民政府支持下,作出了″拆运内迁、共赴国难″的决
定。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些大型印刷企业也随之在战火纷飞环境下拆迁。商务印书馆
运往重庆的印刷设备被日机炸沉在洞庭湖中。
8月13日,日军侵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属分厂以及不少印刷企业暂停营业,损失至巨。
抗日战争爆发後,南京上海发达城市的印刷机构内迁,使得以桂林、重庆、成
都、贵阳、昆明为主的大後方城市的印刷业迅速发展、繁荣起来。
1938年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长沙大火,迫使设在长沙的商务印书馆、《中央日报》印刷厂等一些印刷企业迁往桂林、昆
明、重庆等内地城市。
原陕甘宁边区印刷厂改称延安中央印刷厂。
1939年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
规模较大的山西太原西北印刷厂被日军改为军管第十四工厂。该厂全部设备於
抗战胜利前被日寇掠夺一空。
1941年 中华民国三十年
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接管财政部重庆印刷局,改称″重庆印刷厂″。
太平洋战争爆发後,日军侵入上海租界区,查封了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
界书局、光明
书局、兄弟图书公司等不少出版单位,并将商务、中华、世界书局等单位抢劫
一空。
1943年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
为应付日军″扫荡″,牛步峰等研制成功木质轻便铅印机。
1945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
中央信托局印制处改组为″中央印制厂″,重庆印刷厂变为中央印制厂 重庆厂。
抗战胜利後,迁入大後方的印刷企业纷纷回迁,以上海为主的沿海大城市的印
刷业开始复苏。中央印制厂 上海厂成立。
1946年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
中央印制厂总管理处由重庆迁到上海。
同年,重庆厂关闭,设备器材运归上海厂。
同年,中央印制厂北平厂紧缩整顿,人员由近四千人减至千余人。
1947年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
中共接管哈尔滨新华印书馆,并将其改组为公私合营哈尔滨新华印刷厂。这是
中国首次出现公私合营性质的印刷厂。
1948年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
″台湾区印刷工业同业公会″成立。
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出版最後一期後终刊,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
合并,统一用《人民日报》出版发行。
同月,在吉林省延边市建立了以排印朝鲜文为主的书刊印刷厂 延边新华印刷厂。
1949年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c民政府将大批印刷设备运抵台湾,为台湾印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共″第一届全国新华书店工作会议″召开,并决定建立″新华书店总管理处
″,″编、印、发″一体化形式的管理体制业已形成。
中央印制厂台北厂建立并投入生产。该厂地处台北县三重镇,後与总管理处合
并,改称″三重厂″。
10月,在中共中央政府设″出版总署″,负责管理出版、印刷、发行方面的工作。
新闻总署决定将上海自由论谈报社和大陆报社的印刷设备迁到北京,建立外文印刷厂。1951
年该厂建成投产。
12月29日,全国文化用纸管理委员会在轻工业部宣布成立。
1950年(五十年代)
五十年代初,装订工人杨秀芝发明自动折页机。
10月28日,出版总署发布《关於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
公私关系的决定。
12月,出版总署成立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
五十年代中,香港成立二天堂印刷有限公司。
五十年代中,采用手工分色技术。
五十年代後期,开始采用照相蒙版分色技术。
五十年代,上海安利机器厂(後改称中国杨子机器厂)生产了二百多台胶印机。
五十年代,北京荣宝斋用??版印刷术印成国画《韩熙载夜宴图》,被故宫博物院作为国宝予
以收藏。
1951年
1月,经政务院批准,将华北印刷厂扩建为中央民族印刷厂。该厂1963年更名为″民族印刷
厂″。
5月,出版总署成立印刷管理局,负责管理全国的书刊印刷。
1952年
将新疆造币厂改为以书刊印刷为主的新疆新华印刷厂。
上海精成机器厂试制出全国第一台LB401型四版宽卷筒纸报版轮转印刷机。
北京将联华、公益等22个铁工厂合并,成立了北京市人民机器厂总厂。该厂1953年更名为北
京人民机器厂。
1953年
最早的感光材料厂 汕头感光化学厂建立。
香港最具规模的印刷训练学校 邓镜波学校成立。
10月,上海中等技工学校成立。该校於1957年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 上海印
刷学校。
1954年
台湾师范学院工业教育系设印刷职业教育组,为印刷高级职业学校培养印刷专业师资。该校
1978年设印刷科;1988年改称传播设计组。
同年,出版总署撤消,於文化部下设出版事业管理局,局下设印刷管理处。
1954-1956年
对全国私营印刷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6年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五四一厂(今北京印钞厂)成立技工学校,着名印刷专家柳溥庆、张荫余
等任教。
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1958年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现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初设地图制
图专业;1983年起增设印刷工艺本科班。
4月,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前身 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创立。
上海建业义华机器厂试制出当时急需的KT-01型配页骑马订书机。
台湾区印刷工业同业公会创办《印刷会讯》,为台湾印刷专业期刊之先驱。
台北市立大安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设立印刷科。
″中国印刷学会″在台北复会。
1957年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印刷技术》的前身《印刷》杂志创刊。
天津油墨厂下放地方,更名″天津市油墨制造厂″。1959年天津8家油墨厂并入天津市油墨
制造厂,该厂成为北方最大的油墨厂。
台湾《新生报》开始用凸版印刷该报的彩色图。
1958年
北京成立盲文印刷所,次年改称盲文印刷厂。
8月4日,文化部召开全国报纸、书刊印刷工作会议,制定全国书刊印刷的发展规划。
8月,文化部在北京筹建文化学院。该院於1960年6月设印刷工艺系。
同年,上海人民机器厂成立。
同年,上海6家油墨中心厂合并,成立上海油墨厂。
1958-1965年间,北京人民机器厂生产的不同型号的平台印刷机和LP1103型全张单面轮转凸
版
印刷机、四版宽报版轮转印刷机逐渐成为铅印书刊的主力机型。上海人民机器厂生产的LS20
1型卷筒纸书刊轮转印刷机在广泛应用中。
1959年
《楚词集注》等产品在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
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成立。
1960年
汕头感光化学厂与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协作开发生产″公元″版制版胶片,填补了中国制版
软片的空白。
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首创″美术印刷科″。
1961年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举办5年制业余印刷专修班。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成立。
1963年
北京人民机器厂试制出适於铜版纸彩色印刷的J2201型对开双色胶印机。
10月29日,中国印刷公司成立,负责管理直属书刊印刷厂和全国书刊印刷企业的业务指导、
生产调度、人员培训。
1964年
北京新华印刷厂和北京外文印刷厂从联邦德国引进C187型电子分色机。
六十年代初,上海劳动仪表厂开始生产HUZ 1型手选式照相排字机。
9月,首届商标印刷经验交流会在上海召开。
台湾《中国邮报》始用平版印刷该报彩色图。
1965年
北京第二轻工业局成立北京市包装装潢工业公司,迈出了大城市包装印刷行业管理的决定性
的一步。
1966年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前身″中国文化学院″建立3年制的印刷工业专修科。该科於1968年改
成4年制的印刷学系。
台湾民营印刷厂开始采用高速四色平印机。
1968年
2月26日至3月4日,国家计委等单位联合召开″毛主席着作印刷机械规划会议″,决定新建
陕西印刷机械厂、四川(中南)印刷机械厂、咸阳铸字机械厂;扩建山西太行印刷机械厂、甘
肃平凉机械厂、新邵印刷机械厂、四川宜宾市机械厂、重庆印刷机械厂和河南商丘印刷机械
厂。以适应大量印刷毛着的需要。
同年6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首创印刷系;《华冈印刷学报》创刊。
1969年
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开设印刷摄影科。1991年该校升格为世界新闻传播学
院。印刷摄影科随之升格为印刷摄影学系,下设印刷、摄影两个组。
台湾联邦制版始用直接分色过网机做分色片。
12月,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被撤消。
1970年
西藏拉萨建立西藏新华印刷厂,1972年建成投产。
上海订书机械厂生产出PDQ-2型骑马订书联动机。
七十年代中
七二一二工厂和外文印刷厂率先采用″照排胶印″工艺印刷书刊,并自制照
排用感光胶片。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阳图型预涂感光版(PS版)。
七十年代末
一二癜一工厂从联邦德国购进电子雕刻机,开中国电子雕刻凹版之先。
1972年
台湾中华彩色始用电子扫描分色机做分色片。
文化部投资50万元,由北京新华印刷厂、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研制第二代照相排字机。
上海《印刷杂志》的前身《印刷技术动态》创刊。
化学工业部第二胶片厂在河南南阳地区动工兴建。到1997年建成投产。
12月23日,中国印刷物资公司成立。
1973年
1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在原址恢复;香港成立印刷业训练委员会。
9月26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正式成立。
同年,北京人民机器厂开始推出J2108型对开单色胶印机。该机於1982年获国家金质奖章。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向中央提出《关於印刷技术改造问题安排落实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应
当下决心解决印刷技术落後问题,发展28种技术先进的印刷设备和器材。
1974年
陕西机械学院设立印刷机械专业,後升格为印刷包装工程系。该系於1994年
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
74年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集中北京大学等单位科研力量研制第二代照排机,并将
此科技攻关项目定名为″七四八″工程。
1975年
香港唯一一所设有印刷课程的工业学院 观塘工业学院成立。
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与北京市印刷二厂合作,开发出国内第一条手工操作的电解阳图单
张PS版辊式涂布生产线。
上海印刷研究所、北京印刷研究所,先後试制成接触网屏,并批量生产供应
全国。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首创夜间部″印刷学系″。
10月,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在长春召开会议,提出在三五年内实现″精装、平装、骑马订″
三条装订联动生产线。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建立蒙古文印刷厂。
1976年
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研制成功PRD-01型无线热熔胶订联动机。
4月,台湾《印刷人杂志》创刊。
上海订书机械厂试制中国第一条能连续完成全部装订过程的″ZK-01″型精装书籍联动生产
线。
北京人民机器厂推出卷筒纸双色胶印机。
1977年
北京印刷技术研究所升格为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1978年
国家出版局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设立标准化研究室。该室於1982年划归文化部出版事
业管理局科教处。
上海新华印刷厂、上海印刷研究所、咸阳铸字机厂,联合研制成功中文自动铸排机。
出版系统有18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国第一家完全以印刷工程专业组建的高等学校 北京印刷学院开始筹建。
8月,国家出版局在石家庄召开印刷科研工作会议,明确以″电子排版、电子制版、书刊高
速胶印、装订联动化″为印刷科研的主攻方向。
湖南印刷机器厂制成BW440四色包装纸凹版印刷机。
1979年
英国蒙纳公司在北京、上海两地展出汉字第四代激光照排机。事後两台样机分别由北京新华
印刷厂、上海印刷研究所留购。
1980年
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升格为中国文化大学。该校印刷学系於1988年改属传播学
院;1992年更名为中国文化大学印刷传播学系。
香港成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
10月,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成立,次年3月,协会所属包装印刷委员会在上海成立。
1981年
华光Ⅰ型计算机激光照相排字机原理样机试制成功。
2月,中国印刷史上第一家出版印刷专业图书的出版社 印刷工业出版社成立。
1982年
中国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成立。小组提出″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订联动″
十六字发展方向。
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在石家庄召开″全国印刷技工学校专业教学座谈会″,开始编纂中国
第一套正式印刷专业教材。
7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批准机械工业部成立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
全国印刷工业科技信息情报网正式建立,中心站设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台湾联合报社开始采用中文电脑排版。
1983年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会刊《中国印刷》创刊。
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印刷机械》创刊,内部发行;1988年改名《今日印刷》後,公
开发行。
4月,文化部召开科技成果评奖会议,印刷方面有22项科技成果获奖。
6月28日,王益、王仿子联名提出《关於建立印刷技术博物馆的建议》。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成立造纸印刷研究所,下设造纸、印刷两个组,招收大学毕业生组建硕士
班,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
台湾台北纸厂开始生产有防伪水印及金属暗线印钞纸。
1984年
盲文出版社开始研制″微机盲文信息处理及制版系统″。该系统1987年通过部级鉴定,获新
闻出版署1987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6月,轻工业部成立包装公司,1986年4月改为轻工业部包装印刷联合工业总公司。
台湾日茂始用电脑分色组版系统;高长始用商用彩色卷筒纸轮转印刷机。
10月,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
北京人民机器厂推出双纸卷双纸路JJ204型高效卷筒纸系列胶印机。此後,北人、上人均有
其它不同型号胶印机推出。
上海印刷研究所研制的国内第一条柔性版材中试生产线通过鉴定并正式生产
。
12月15日,召开中国印刷博物馆成立大会,推举王仿子任会长。
1985年
5月,华光Ⅱ型计算机激光照相排字机通过国家鉴定,并被评为1985年十大
科技新闻之一,荣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科技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奖牌。
北京新华印刷厂将蒙纳激光照排系统转给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随後,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推出《科印》排版软件。
北京印刷学校试开《中国印刷史》课程,由张树栋直接授课四个班,各32课时;张树栋、张
耀昆为此合编了教材《中国印刷史讲义》。此为国内印刷院校首次正式开设印刷史专业课程
,具有开创之功。此举得到北京印刷学校陈校长、何介中副校长和印刷工业出版社领导谢增
凯、庞多益的大力支持。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PDF-802型电子分色机获文化部科技成果评奖会议一等奖。
上海《印刷技术动态》改名为《印刷杂志》。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建成国内第一条PS版卷筒连续生产线,并投入生产
。
台湾新进铁工厂生产出第一台四色高速平版印刷机。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成立,首任会长范慕韩。
1986年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开始培养地图制印硕士研究生。
中国印刷公司决定组织编写″印刷工人中级技术培训教材″。
台湾《印刷与设计杂志》创刊。
1987年
1月,新闻出版署成立。
北京印刷学院组建函授部,後改为成人教育部。
台湾印刷业首次颁发″印刷金鼎奖″。
1988年
上海印刷八厂印制的″中国特级安酒″包装,获第十五届亚洲之星和法国巴黎之星大奖。
上海印刷学校升格为上海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届″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天津油墨厂更名天津油墨公司,生产″天女牌″印刷油墨。
1989年
新闻出版署委托中国印刷公司组织编写″印刷工人高级技术培训教材″。
全国最大的胶印新闻纸技术改造工程在吉林造纸厂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
9月,张秀民着《中国印刷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0年
本世纪规模最大的古籍刷印工程《干隆版大藏经》印装完成。全书7600万字,分724函,每
函10册,共印装60套。
《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一《雕版印刷源流》由印刷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後,之二《活
字印
刷源流》、之三《历代刻书概况》相继出版。之四《装订源流和补遗》因故转由中国书籍出
版社出版、发行。
印刷技术装备协调小组撤消,其业务由国务院重大装备办公室国家印刷专项领导小组接管。
第七届革命印刷印钞史料徵集研讨会全体171名代表上书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批准建立
国家级中国印刷博物馆。
七月,钱存训着《纸和印刷》中文版,由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系李
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的第一分册。
1991年
1月,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秘书处设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6月29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范慕韩在有王益、王仿子、武文祥、沈海祥等
领导参加的会议上,提出并布署《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工作,成立了以张树栋为组长,
夏炎、王世玲为副组长的三人编写组,着手对《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筹划和总体设计。
中国电子出版系统、轻印刷系统、汉字信息处理系统等产品,参加新加坡″91国际计算机大
展″,其中有三件产品获最佳产品奖。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联名向新闻出版署提出《关於建立中国印
刷博物馆的报告》。
同年,新闻出版署复函两协会,同意筹建中国印刷博物馆。
12月,新闻出版署在北京印刷学院召开印刷高等教材编审委员会,会议决定将《中国印刷史
》作为正式教材列入第二批教材名单中。
1992年
1月20日,召开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大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范慕韩
出任筹委会主任。
新闻出版署主管,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办的《印刷标准化通讯》创刊。次年更名为
《印刷标准化》。
台湾″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1993年
12月4日,在北京大兴黄村北京印刷学院内举行中国印刷博物馆奠基典礼,并召开第一届中
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1994年
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在北京新华印刷厂配合下,开发出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并陆续面市。
首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及多媒体展览会″在北京举行。
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升格为台湾艺术学院。原美术印刷科随之升格为″印刷艺
术学系″。
1995年
上海第三印刷机械厂研制成功WPD720型滚筒式平型网版印刷机。
台湾沈氏印刷公司通过ISO9002及14001认证授证。
1996年
1月24日,召开《中国印刷近代史》出版座谈会,范慕韩重病出席。
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奠礼,同时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
。出版了《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
1997年
年初,时跨五千年,长逾百万字,具有填补印刷历史空白意义的《中华印刷通史》的编纂工
作正式起动,并迅即全面展开。庞多益、郑如斯等十位着名学者应邀参加撰写。
6月1日,纪念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一周年,并召开第三届中国印刷史学术研
讨会。
截至1997年,印刷工程学科获得硕士研究生授予权的高等院校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印刷工程学院、西安理工大学印刷包装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和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造纸 印刷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研究所。
台湾红蓝彩印公司始用高速八色平印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