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华印刷通史》,是中华印刷术与印刷事业的源流史。它上溯作为雕版印刷之源的手工雕刻技术萌芽中的新石器晚期,下迄当代印刷高速发展之今日,时跨五千余年,一览于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印刷术萌芽、演进、雏形、成熟、兴盛、普及、提高于斯时。内容上,它兼收源头、古代、近代和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印刷术的全部发明、发展史,是五千余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史料上,它以现有文献、文物为据,集前人和今人之研究成果;写法上,它是站在印刷立场,从印刷角度出发,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兼容书刊、报纸、证券、织物、商业等各种印刷,设备器材、科研教育、工艺技术等相关领域,台湾、香港、澳门和各少数民族地区,是按时间和朝代的先后顺序,分专题系列,全面、系统、通俗、翔实地记述中华印刷发展史的综合之作。故定名为《中华印刷通史》。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按其在工艺技术发展上的阶段性,可划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其中:
“源头”为印刷术的准备时期。内容包括印刷术的萌芽、雏形和成熟;织物、笔、墨、纸等印刷材料之具备;文字的产生、发展和规范。时间上从约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到公元六世纪末的隋朝,时跨三千余年。我们称其为“源头期”。
“古代”为印刷术的手工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的应用和发展。时间上处在公元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清朝,时跨一千二百余年。我们称其为“古代期”。
“近代”是印刷术的机械操作时期。内容包括以平印、凸印、凹印为主的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时间上恰处中国近代前后,大约在公元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称其为“近代期”。
“现代”为印刷术以电子控制为主的自动化控制时期。内容包括电子排版、电子分色、电子雕版,辅以由电子控制的平版印刷和装订自动化。时间上起于本世纪七十年代,现仍在蓬勃发展中。我们称其为“现代期”。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新的、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在旧的、落后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同时,作为科技史的重要组成,它又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史有着某种程度的同步性。因此,中华印刷通史上历史时期以及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历史朝代基本吻合,但又不尽相同。从技术角度讲,各历史时期之间有着一段相当长的交叉更替期,这是历史的现实。为此,在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的划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断代”问题上,本书采取了断而不死的方式,以保持历史的连贯性、系统性。
为与社会史的历史分期协调和同步,便于读者阅读;同时也为兼顾因文物、文献证据不足造成的人们在印刷术发明年代问题上的困惑,本书在历史时期的划分上,与印刷术源流史上的以工艺技术的发展特徵为依据划分的“源头”、“古代”、“近代”、“现代”稍有出入,这是需要向读者预作说明的。主要表现在:
1.源头时期,理应截至汉末,因汉末雕版印刷术的各种条件均已成熟。而本书截至隋初,原因是印刷术成熟的时间应在两晋南北朝这数百年间,而迄今人们尚未获得这方面的文物、文献证据。故本书断代采取贴近人们通常认为隋唐时期发明印刷术这一说法。但本书特别强调“完善”二字。即隋唐时期完善了印刷术,是印刷术进入实用与发展之时。客观上,印刷术是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不是某人在某时所独立发明,无法找到它的具体发明时间。本书如此断代,实乃不得已而为之。
2.近代时期,理应截至本世纪七十年代,考虑到人们习惯于按照社会史的历史分期理解“近代”一词,同时也为兼顾大陆同台湾在当代印刷业发展上的起始和特点,故断到1949年。
3.当代时期。按照印刷工艺技术发展上的历史分期,本应写作“现代”,鉴于“近代”已断到1949年,同时也由于“现代”印刷术正处在方兴未艾地发展之中,故以“当代”立篇。
这部《中华印刷通史》,是以历史文物、文献为依据,以老一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为主线,广收近些年来印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编纂而成的。编写中,坚持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并注意到尽量减少印刷史书很难避免的过多的偏重于印书史和类似于资料性图书的倾向,力求全面、系统、真实地记述和反映中华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概貌,还印刷史以本来面目。
为提高本书的品质和学术价值,特别聘请了国内在钞券印刷、地图印刷、织物印刷、邮票印刷和辽代、西夏印刷以及传统印刷工艺技术诸方面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马贵斌、邹毓俊、宋育哲、包雄初、毕素娟、牛达生、方晓阳、张耀昆等先生参加了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见附表)。
编写《中华印刷通史》,是所有印刷历史研究者的共同史命。出于这一史命感,我们率先作此“从无到有”的初步尝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期望有更多同仁参与尔后必然要进行的《中华印刷通史》的“修订”工作。
在编写甚或准备编写这部《中华印刷通史》的时候,蒙恬、韦诞、蔡伦、冯道、毕升、王祯、胡正言、翟金生、徐志定、吕抚,这些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名字,不时在脑海里回荡;沈括、王国维、叶德辉、孙毓修、卡特、张秀民、钱存训,以及一直关怀和指导中国印刷史书编写工作的范慕韩、王益、李兴才、武文祥先生的名字也时刻给编写工作以激励和鼓舞。实际上,我们是在前人已经踏上的台阶上向前迈进。在《中华印刷通史》即将面世的时候,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那些为印刷术发明、发展、传播和着述作出重要贡献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致以衷心的谢意!对以范慕韩、王益先生为首,为中国印刷史着述填补历史空白的、《中国印刷近代史》的编纂者和参与、支持编写工作的编委致以真挚的敬意!对本书从构思到编写给以指导和支持、承担本书“审订”并为本书撰写序言的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李兴才先生,对为本书撰写序言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当代诗人、书法家、摄影家又是印刷人出身的高占祥先生,对一贯支持印刷史的研究和着述并为本书撰写序言的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会长李守仁先生,对积极支持本书编写和出版的中国印刷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武文祥先生,对为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提供经费支持的“财团法人印刷传播兴才文教基金会”以及曾经关心和帮助过编写工作的史育才、王仿子、高永清、张荫余、沈海祥、周兴华、鲁兵、魏志刚、张秉伦、叶再生、余鸿建、夏炎、谭俊峤、张连山、齐福斌、谢普南、黄祖兴、周岩、曹国辉、董惠珍、孙文科、刘真、刘世昌、杨皋、段德新、樊宝益、杜维东、尹铁虎、陈雁、林子雄、熊凤鸣等师长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著者
丙子年腊月十五
1997年元月23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