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香港的印刷业得以逐渐恢复。据1947年统计,香港有印刷厂165 间,印刷员工2314人。在这些不多的印刷厂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活版印刷,很少的平印 中主要是石印。1949年以后,从上海、广州迁来一些印刷厂。特别是上海来的印刷厂,不仅 壮大了香港的印刷力量,也把上海先进的印刷技术以及资金带到了香港。 五十年代初,香港还是以凸版印刷为主,平印机(香港称柯式印刷机)也只有26台。香港的印 刷 业以中小型厂占绝大多数,不少印刷厂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从欧洲购入先进的印刷设备, 一些资金有限的小型工厂则购进二手设备,同样可以分期付款。 香港的图书印刷虽然起步很早,但是发展缓慢,五十年代前还是以零散的商业印刷、包装装 潢 印刷为主。印刷技术的发展,相对来说,平印的发展比较快一些,而落后的石版印刷则逐渐 被淘汰。到五十年代末期,香港印刷在生产能力、印刷品质以及业务信用诸方面都有很大的 改善,成为东南亚的印刷中心,因而不少英国的出版商来港印制图书。 香港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从六十年代开始的。经济的繁荣也为印刷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由于 香港 印刷工人技术良好,生产成本又较低,吸引了不少外商来港建立印刷厂。外商在港办印刷带 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为香港印刷面向世界打开了窗口。 经过战后20多年的发展,到七十年代,香港的印刷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但商业印刷、包 装印刷具有相当规模,图书、期刊印刷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 香港政府自1951年开始把印刷业作为特种行业,实行印刷机登记牌照管理。该法例规定,印 刷机拥有者必须向警方申报印刷机的存放地点和有关印刷业务经营之记录。无疑,这一法例 对印刷业的发展会产生一定限制作用。1977年香港政府撤销了该项法例,这也是促使香港印 刷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六十年代香港有印刷厂642家,到七十年代就增加到1500多 家,员工达20000多人。 印刷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工厂数量的增加上,同时也表现在印刷技术的进步上。五十年代初 印 刷业几乎还是活版印刷的一统天下,自五十年代以后,平印(柯式印刷)快速发展,不仅淘汰 了 落后的石版印刷,还从单色平印逐步向四色平印转变。例如,一直采用铅凸版印刷的最后一 家岭南印刷厂也于1986年结束了活版印刷部门。不过对于一些名片、信封、信纸等零件印刷 ,以及模压、烫金等活件还得用凸版印刷,不过这些数量毕竟有限。 平印业蓬勃发展为香港书刊印刷业的兴盛和商业、包装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整个七十至八十年代,是香港印刷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20年间,电脑排版完全取代了传 统的 活字排版;平印取代了铅印;由原来的以商业、包装印刷为主,转变为以书刊印刷为主;书 刊印刷以内销为主,转变为以外销为主。印刷业的产值,每年增长率达20%以上,比香港整 体经济年增长率16%还要高。到八十年代,香港印刷业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已成为世界四大 印 刷中心之一。在香港几个主要制造业中,印刷业的增值额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率1977年为 4.2%,到1994年提高到11.5%,在8个主要制造业中,印刷业的增值额是最高的。香港印刷业 1984年的生产总值是67.86亿港元,1994年则增至244亿港元。印刷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 的8.23%。 香港的印刷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自八十年代以来,印刷业发生的变化有两 个 明显的倾向:一是那种传统的夫妻、父子、兄弟家族式经营,已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机 制,印刷业也在积极求变,不少印刷企业朝着股份制公司的经营方式发展;二是香港的房 地产价和工资越来越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内地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良好社会环境中 , 不少企业把劳力密集的生产迁移内地,只保留那些生产周期短,技术要求高的精细产品在香 港本地生产。工厂内迁虽然增加了往返运输成本,但内地劳动力、原料、房地产价都较香港 便宜,总的还是合算的。到九十年代,估计有三分之一的工厂全部或部分迁移内地,或是在 内地投资建厂。 印前的制版作业是决定印刷品质、生产周期的关键因素。自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电脑技术 成 功地运用于印前的图文处理,出现了电子分色技术电脑组版系统、桌上出版系统。香港以它 自由港的优越地理条件,对印刷新技术迅速作出了反应,多数出版社、报社都自备了电脑桌 上出版系统,而使传统的照相制版日渐萎缩。 从表26-12 中可以看到,自1960年至1995年,30多年以来,香港印刷业规模的重大变化。 表26-121960至1995年香港印刷厂数量及雇员人数的变化
注:本表摘自叶裕彬等编着《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印刷工业出版社,1997 年。 1.书刊印刷 书刊印刷在香港有着悠久的历史。1924年商务印书馆在香港设立印刷厂,1933年中华书局也 在 此建厂。但是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港口城市,在五十年代以前香港的印刷业还是以商业印 刷为主,书刊印刷并不占主要地位。 四十年代末一些从上海迁来香港的印刷厂,不仅带来了资金,也将上海书刊印刷的优良技术 带 到香港。经过五十年代的发展,香港书刊印刷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香港的印刷品质 较高,生产成本低廉,服务信誉良好,吸引了不少外国出版商来港印制书刊,甚至进一步在 香 港设办事处,把香港选作亚太地区书籍印制中心。如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社、麦美伦 出版社、读者文摘、时代华纳集团等世界知名的出版商都在香港设办事处。在香港印刷产品 中,书籍一类产品的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1960年书籍及小册子一类印刷品 出口价值只有1700万港元,1980年增加到近4亿港元,1990年达到20亿8千3百万港元,1995 年又上升到近30亿港元。 表26-131960年至1995年印刷品出口值分类概况 单位:百万港元
注:本表摘自叶裕彬等编着《香港印刷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印刷工业出版社,1997 年。 在香港从事图书印刷的,既有外资企业,也有本地企业。像日资的凸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 、大日本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泰业(香港)有限公司等都是颇有影响的外资公司。而百乐门 印刷有限公司、利丰雅高印刷有限公司、大华印刷有限公司、南华印刷公司、恒美印务有限 公司、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公司等都是规模较大的本地印刷企业。中华、商务原是 开启中国近代印刷的元老,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在香港设厂。鉴于七十年代以来香港图书印刷 市 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两家"老字号"于1980年携手联袂,成立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香港)有限 公司。刚联合时仅有员工200多人,到1995年已发展到600多人,生产能力和产值大幅度上升 。联合公司不仅在香港发展壮大,还于1989年、1993年和1995年分别在美国纽约、波特兰及 日本东京设立分公司。该公司设备技术先进,生产管理科学,1994年10月获得了国际标准化 组织ISO9002印刷品质认证。 在香港股份公开上市的印刷企业愈来愈多,包括了鸿兴印刷、星光集团、新洲印刷、勤达印 务、昌明印刷、中大印刷、百乐门及利丰雅高等。由此可见香港印刷业的繁荣和规模。 香港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竞争的社会,为了企业的生存,一般大企业的业务都是多元化的。上 述这些企业,除了印制书刊以外,还承印其他印品。业务多元化是香港大型印刷企业普遍的 特点。 2.报纸印刷 考虑到报纸印刷的时效要求,一般的报纸印刷厂都设在报馆内。五十年代的报纸印刷还是采 用 活字排版、打纸型、浇铅版,在凸版轮转印刷机上进行印刷。七八十年代,随着照相排字、 电脑排版取代活字排版,凸版印刷被平印取代,报纸的排、印技术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报纸 平印不仅文字印刷品质明显优于铅印,也为报纸彩色印刷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近10年 来 香港报纸印刷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到九十年代,香港大部分报纸以两色平印,彩色纷 呈的版面奉献给读者。 由于香港的资讯业较为发达,除了本港的100多份报纸以外,还吸引了不少外国报纸来港发 行,例如《远东经济》。日本的两家报纸《朝日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自1996年2月起 ,利用卫星传送在香港印刷发行。 在香港经营报纸印刷的,有勤达印务有限公司、出版之友印务集团、百乐门印刷有限公司及 大日本印刷(香港)有限公司、泰业(香港)有限公司等。其实在香港从事报纸印刷的工厂并不 多,1995年只占业内工厂总数的0.7%,但规模一般较大,平均每厂雇员人数272人。 报纸印刷需要高大的厂房,大型高速轮转印刷机,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较大。近20年来,新成 立的一些报馆,为了减少资金投入,往往委托大型印刷厂代印加工。而这些大型印刷厂,为 了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广开业务门路,也乐意为别家代印报纸、期刊。 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世界五大洲,优越的地理条件,优惠的贸易政策,使它成为一个贯 通东西,商业、金融业十分发达,得天独厚的港口城市。因此,香港印刷业 中以广告、文化用品、办公用品、商业文件、证券、股票一类的商业印刷占据着印刷业的广 阔市场。二次大战后,商业印刷还是以活版印刷及石版印刷为主。五十年代,随着平印(柯 式 印刷)业的兴起,商业印刷的水平也日益提高。五十年代中成立的二天堂印刷有限公司,大 量 添置进口的照相分色设备,为香港的印刷界培训了不少照相分色制版的技术人才。六十年代 日 资的大日本印刷和凸版印刷两家公司相继来港建立分厂,加上本地的永经堂、大华、鸿兴、 昌兴、一新、大陆、利丰、永胜等厂,可以说,商业印刷在香港已具相当实力。 商业印刷的根基在于城市商业、金融业的需要。六十年代香港的经济开始起飞,七十年代初 股票 市场异常活跃,大量的商业及金融业文件、报表、证券类活件需要印刷。由于商业印刷盈利 可观,使得一些新的印刷厂家竞相从事此业,像南华早报商业印刷部、青塔印务等都投入商 业印刷。八十年代又有洛文印务公司和精联印刷有限公司的入盟商业印刷,一来从事商业印 刷 的厂家增多,竞争日趋激烈;二来迫使厂家拓宽商业印刷服务的范围。七十年代兴起的电脑 表 格印刷就是一例。随着电脑的普及,全港大小商业机构的电脑帐单、邮件、文件等,也成了 商业印刷服务对象之一。 包装印刷总是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服务的。战后香港的经济虽然刚刚开始恢复,但包装印刷 在印刷业中已占据着主要地位。不过那时的包装印刷厂一般规模较少,只是用圆盘一类小型 凸版印刷机,半机械、半手工操作,印制一些纸盒、商标、说明书之类的产品。 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商业发展,经济开始起飞,包装印刷也进入繁荣时代。由于包装印刷 品规格一般较小,品种多样,因此从事包装印刷不像书刊、报纸印刷需要添置大型设 备,所以这一时期新成立的小型印刷厂商,大多从事包装印刷。一些大型的印刷厂,其 业务往往也是多元化的。如鸿兴印刷公司五十年代时主要从事商业文化用品印刷,为适应市 场的需要,也拓展业务经营起包装印刷。 经过七八十年代印刷技术的更新换代,包装印刷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原来的凸版 印刷已为平印所取代。彩色分色制版,用上了电子扫描分色和PS版。但纸盒一类包装印刷的 印后加工如烫电化铝、压痕、模切等操作,还需要大量劳力使用小型凸版印刷机。为了降低 生产成本,保持在香港印刷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包装印刷企 业 已将一些劳力密集的生产北上转移到内地。据香港政府统计处1995年5月底的报告指出,包 装印刷厂已经由1038家,降至673家;雇员人数也由8158人降至4806人。降幅约三分之一以 上 。工厂内迁虽然增加了产品运输费用,但因内地的原材料、房产、劳动力费用低廉,还是有 利可图的。 香港是一个商业发达、自由贸易的港口城市,它的印刷业的发展完全是取决于商贸、金融业 发展的需要,所以印刷业的物资、设备等器材,不可能自己生产,主要是得益于商业和贸易 。 1.纸张 香港印刷业所需之纸张完全仰赖进口,来源有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中国内地和台湾 也有 纸张和纸板供应。一般都是"洋纸行"经销纸张。由于经销纸张有利可图,不少大型印刷厂 家也经营纸张,如鸿兴印刷公司属下就有新兴洋纸公司。香港大型纸行很多,例如森信洋纸 有限公司、安兴纸业集团有限公司、致生有限公司、兴泰行洋纸有限公司及友邦公司等。 1993年香港进口纸和纸板247万吨,价值122亿港元;1994年则进口305万吨,价值153亿港元 。进口纸中日本占18.5%,美国占15.7%,韩国占15.6%,德国占7.3%,中国内地占3.6%,台 湾地区占7.7%。 2.油墨 香港印刷所需之油墨主要靠进口。据香港工业署1987年调查,从事油墨制造或混合调配的有 11个厂家。不过这些厂家生产规模都很小,其产量也有限。香港油墨的供应者主要来自日本 、美国、韩国及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其中日本油墨占有较大比例。1987年进口油墨总值2. 19亿港元。较为著名的油墨公司有大鹏集团有限公司、大日本油墨化工厂、巴斯夫利达香港 有限公司、东洋油墨、东华油墨、宝隆摩顿洋行及四达油墨有限公司等。 3.印刷器材 印刷机械和器材完全仰赖进口。这些器材不但由外国厂家代理商直接在港经销,香港本地经 营印刷器材的商家也很多。印刷器材主要来自日本、德国、美国等地,中国内地和台湾生产 的器材也有经销。较著名的印刷器材经销商有摩顿洋行、宝隆洋行、大鹏集团、维昌洋行、 环球印刷器材有限公司等。其中有些公司不但供应香港,也转手供应中国大陆和台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