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卷轴装始于帛书,是由卷、轴、飘、带四部分组成的、类似于简策卷成一束的装订形式。卷轴装型制,在其一长卷文章的末端设一较幅面宽度长出少许的轴(一般为木轴,但也有考究者),以轴为轴心,将书卷卷在轴上。缣帛的书,文章是直接书写在缣帛之上的;纸写本书,则是将一张张写有文字的纸,依次粘连在长卷之上。卷轴装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张叫作"飘"的、质地坚韧而不写字的纸或丝织品,飘头再系以丝"带",用以保护和捆缚书卷(图10-2)。阅读时,将长卷打开,随着阅读进度逐渐舒展。阅毕,将书卷随轴卷起,用卷首丝带捆缚,置于插架之上。 卷轴装这种装订形式应用时间最久,它始于周,盛行于纸本书初期的隋唐,一直沿用至今。现今书籍虽均用册页装式,但装裱字画仍沿用卷轴装。 卷轴装的装饰,即轴、带、帙、签等所用的材料和颜色的不同,是古代图书分类的重要方法。如隋炀帝时,其嘉则殿藏书就以轴的贵贱来区别书籍的价值:上品书用红琉璃轴;中品书用绀(音g蜥n,稍微带红的黑色)琉璃轴;下品书则用漆木轴。再如,唐玄宗时,曾用轴、带、帙、签的颜色来区分书籍的种类,其经、史、子、集四大类书,分别以钿(音di蜥n,用金片或其它物品做的装饰)白牙轴、黄带、红牙签;锱青牙轴、缥带、绿牙签;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区别。 唐代出现印本书之后,仍沿用纸发明后的手抄本装式,如现存唐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在韩国庆州佛国寺发现,现藏庆州博物馆)、咸通本《金刚经》(现藏大英博物馆)、五代吴越国刻印的佛经,以及北宋刻印的多达五千余卷的《开宝藏》,都是卷轴装式。都穆听雨纪谈:"古人藏书多作卷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可见当时卷轴装之盛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