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古代篇 - 第七章 - 第四节 上一节 下一节

 

第四节 纸币的雕版印刷

    纸币印刷是印刷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远在公元前二世纪的西汉武帝时期,中国就曾创行 过具有纸币性质的"鹿皮币"。印刷术发明后,唐朝市场上出现的作为商人纳税凭证的"印 纸"和作为存款收据的"飞钱",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纸币特性。而五代时期出现的 " 冥币",实际上已经是纸币的前身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 印刷纸币的国家。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它既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又 是印刷术发明后,应用印刷术的一个独特领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 ,货币也必然由它的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演化,导致印刷纸币的诞生。

    纸币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国北宋时期,商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当时使用的 金 属货币质重而值微,无法满足商业发展对货币的要求,亟需一种既能大量复制,又携带方便 、便于流通的货币;其二,北宋时期的印刷工艺、技术成熟,应用广泛,恰能满足携带方 便而又能大量复制这一要求。纸币便应运而生。

一、纸币印刷的肇始

    中国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交子",它诞生于公元十世纪的北宋时期,比欧洲最早出现的瑞典 纸币要早六百多年。关于交子的起源,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唐朝 ,商人在交易中深感使用金属铸币不便,便将钱交给当时的柜房,由柜房开具票据给商人作 为存款凭证。后来,商人们用能从柜房换取货币的票据在市场交易中互相转让。久而久之, 票据演变成交子,柜房则变成了交子铺。

    交子出自民间,产于四川,已无疑义。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因四川当时使用铁币, 铁币的币值低微,份量却很重。商人为便于交易和携带,便出具一种两面印有花纹图案的纸 券, 券上印有印记,但无币值数额,金额由商人根据交易需要临时填写。这就是纸币的初期形式 ─"交子",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 子铺",发行可以随时兑换、市场流通的"交子",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再后,经 商破产 的商人因无力兑还他们发行出去的交子而引起诉讼,导致政府出面干预。其结果,政府下令 禁止私人印刷和发行纸币─交子,将纸币的发行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发行。这段历史, 在 马端临着《文献通考·钱币考》上是这样记述的:

    "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以便贸易。富人十六户主之。其后富人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诉起。寇??尝守蜀, 乞禁 交子。薛田为转运使,议废交子则贸易不便,请官为置务,禁民私造。诏从其请,置交子务 于益州。"

    关于"交子"一词的由来,中国钱币学会张季琦先生撰文认为:"所谓'交子',可能 并不 一定是纸币产生后才起的名称,而是与那时四川的方言、习俗有关,是人们对当时出现的盐 茶 钞引和其他商业性票据的一种习惯性称呼。所谓相交、相会、相关,都是对照票据而取钱的 意思。" 张季琦《宋代纸币及其现存印版》,载《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第57-63页, 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年版。

    纸币"交子"印刷初期,由各商号自己分散发行,目的是代替当时笨重的铁钱,以便交易。因此,交子的发行是在民间无组织进行的。这时的交子,没有统一的规格和式样,金额随交 易需要随时填写,并加盖本商号的印记,以为凭证。不难想像,如此简单而又带有货币性质 的有价证券在市场上流通,势必造成和出现乱发和伪造现象。后来由十六户富商主持交子的 印制和发行。这十六户富商便是人们常说的交子户和交子铺。对此,《宋朝事实》有如下一 段记载:

    "益州豪民十余户,连保作交子,每年与岁之夏秋盘仓量人夫,及出修 糜 枣堰丁夫物料,诸豪以时聚首,同用一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自隐密题 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书填贯不限多少,收入人户现钱,便给交子。无远近行用,动及 百万贯,街市交易。如将交子要取现钱,每贯割落三十文为利。每岁丝蚕米麦将熟,又印交 子一两番,捷如铸钱。"

    从《宋朝事实》这段记载,不难看出,民间自由、无组织发行交子,到由十六户富豪主之, 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一,交子的发行由无组织进展到十六户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其二, 交子上的图案已用同一"屋木人物",且采用"同一色"纸张;其三,统一用"朱墨 间错",两色印刷;其四,采取了统一的发行办法。这是中国纸币印刷肇始之时的情 况。

二、历代的纸币印刷

    纸币的发行,关系国计民生,在任何一个国度里都不会听任其由民间自由发行。北宋 四川始 用的私"交子",实际上是民间通行的一种信用券,开始一段时间信誉较好,后来逐渐衰败 ,诉讼四起,到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决定收归官办。天圣二年(1024年)政府正式发 行官交子,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国家发行的纸币。官交子采取分界发行,三年为 一界,界满以旧换新。这就是中国最早发行的官方纸币──"官交子"。

(一) 宋代的纸币印刷

    宋代的纸币印刷,自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决定收归官办之后,前后二百五十多年,先后 发行了交子、钱引、小钞、关子、公据、会子,以及地区性的两淮交子、湖北会子、银会子 等多种。其中:流通时间最长的是交子,发行量最大的是会子;交子、钞引和小钞发行于北 宋,关子、公据和会子发行于南宋。大致情况是:

    1.交子

    交子是最早出现的纸币,起于民间,后归官办。官办交子世称"官交子",在四川设有"益 州交子务",于天圣二年(1024年)开始分界发行。第一界发行一百二十多万贯。按政府发行 交子的规定,三年为一界,界满以旧换新,每界发行均照上数。但实际上屡屡超额发行。

    天圣元年(1023年)开始发行的官交子,作为防伪措施,上面盖有两颗官印:一为"益州交子 务";一为"益州观察使"。图7-70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块纸币印版的拓片。这块纸币印 版,版材为铜质,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 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二十九个字。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和 成 袋的包装物以及三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等图形。票面上虽未刻有货币名称,但 依据票面图案古朴、出自四川和无货币名称等情况,可以基本认定其为早期的交子印版。

    交子是北宋时期最早出现的纸币。主要在四川流通,后曾一度扩行于陕西、河东、京西北路 、淮南等地。是北宋时期的主要货币。

0286.jpg (33237 bytes)
图7-70 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印样

    2.钱引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北宋对纸币进行改革,除四川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 钱引",唯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例外。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

    中国的纸币印刷,从交子发展到钱引,版面图案设计和印制工艺都有较大改进。元朝费著《楮币谱》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彭威信先生在《中国货币史》中介绍说:

    "每张钱引用六颗印来印制,分三种颜色,这是多色印刷术的开始。第一颗 印是敕字,第二是大料例,第三是年限,第四是背印,这四种印都是用黑色。第五是青面, 用蓝色。第六是红团,用红色。六颗印都饰以花纹,例如敕字印上或饰以金鸡,或饰以金花 ,或饰以双龙,或饰以龙凤。每界不同。……拿整张钱引来说,最上面是写明界分,接着是 年号(如辛巳绍兴三十一年),其次是贴头五行料例(多是些格言),其次是敕字花纹印,其次 是青面花纹印,其次是红团故事印,其次是年限花纹印(多为花草),再其次是背印,分一贯 和五百文两种,最后是书放额数"。许瀛鉴主编《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第九十四页。1997年版。

    可见,钱引较之交子,有着较强的防伪性能,票面的图案设计和印刷工艺技术也复杂的多, 尤其是在多色套印方面,尽管还很简陋,但已有了较大的发展。无论在印钞史上还是在印刷 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3.小钞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政府决定:除当十铜钱只在京师和陕西、河北、河东三路继续流 通外,其余各路的当十铜钱均用纸币收兑回来。用专门印制的名为"小钞"的新纸币取而代 之,在各路流通。此次发行的小钞,面额最大者为一贯。

    4.关子

    在1985年年底举办的"安徽省文物珍品展览会"上,有一套宋代"金银见钱关子"印版,引 起行家们的广泛重视。这套印版一共八块,是安徽省东至县的废品收购站从农民手中按废品 收购来的。东至县地方志办公室闻讯后,将此套印版从废品站价拨过来,并转给了县 文物部 门。安徽省博物馆卢茂村先生向余详细地介绍了这套印版的发现、实物规格及鉴定情况。

    这套印版一共8块,铅质。票面版高22.5厘米,宽15厘米,面额为"壹贯文省"。版首饰有 花鸟图案,尾部为金、银、铜三质货币图形,额下横书"行在榷货务对椿金银见钱关子"十 三个字。再下正中竖书"壹贯文省"四个大字。大字左右各竖书三行端楷小字,内容为"金 银见钱关子"的行使范围和条例。全文自右至左为:"应诸路州县公私人便主管,每贯并同 见钱七百七十文足,永远流转行使,如官民户及应干官司去处,敢有擅减钱陌,以违制论, 徒贰年,甚者重作施行,其有◆至关子赴榷货务对换金银见钱者听。"(按:文中标点是后 加的)另外七块版分别是准敕版、颁行版、花纹版和关子库印、监造检查印、富富印和 国用见钱关子印等四个印鉴。版刻均为阳刻反体字,其印样见图7-71。

    这套印版面世后,评价各异。有的说这是宋代真品;有的说它是冥币;有人断定它是膺品; 也有人认为是翻版制品。据传考古鉴定也不一致。然而,这套关子印版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 早、最完整的一套印版,而且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仅此,已足以说明它的价值是不可低估 的。

02881.jpg (47366 bytes)
02882.jpg (32057 bytes)
图7-71 宋金银见钱关子版分版印样

    《宋季三朝政要》载:"景定五年,冬,十月,……造金银见钱关子,以一准十八界会之三 ,出奉宸库珍货收弊楮,废十七界不用"。《续资治通鉴》载:"(贾)似道又以物贵由于楮 贱,楮贱由于楮多,乃更造"银关"。每一准十八界会之三,出奉宸库珍货,收弊会于官, 废十七界不用。"(按:似道指贾似道,银关即金银见钱关子)《宋季三朝政要》谈到金银见 钱关子的式样及其颜色时说:"其关子之制,上黑印,如西字;中红印,三相连,如目字; 下两旁各一长黑印,宛如一贾字也(图7-72)。"

0289.jpg (17204 bytes)
图7-72 关子图案结构示意图

    综上所述,金银见钱关子发行于宋景定五年(1264年),它的发行与当时权倾中外的贾似 道有关,文献记载与安徽发现的实物基本相符。这套印版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完整的、 早期的纸币印版,它的发现是纸币史、印刷史上的一件大事。为进一步研究纸币印刷史、特 别是套版印刷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5.公据 公据印制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使用时间很短。史载宋绍兴二十九年以公据、 关子付三路总领所,淮西、湖广关子各八十万缗,淮东公据四十万缗,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 等。内关子作三年行使,公据二年。许瀛鉴主编《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第九十四页。1997年版。

    6.会子

    会子是宋朝发行量最大的纸币,开始也起源于民间,称作"便钱会子"。南宋高宗绍兴三十 年(1160年)改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翌年诏令临安府(今杭州)设会子务,仿照四川发行钱 引的办法发行会子。

    便钱会子又名"便换",改由户部发行后,最初以一贯为一会,后又增发了二百文、三百文 、五百文。干道四年(1168年)规定三年为一界,但后来出现了两界、三界并行的情况,致使 通货膨胀,会子贬值。(彩图7-73)为南宋时期通行的"会子"印样,名为"行在会子库"。" 行 在会子库"中的"行在",指的是当时的首都临安,即今之杭州;会子库即原会子务,是主 管会子的机构。该版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铜质版材,竖长方形版面,长17.4厘米,宽11 .8厘米。版面正中横书"行在会子库"五个大字。上部左边刻"大壹贯文省",右边刻"第 壹佰拾料",中间方框内刻有"敕伪造会子犯人处斩,赏钱壹阡贯。如不原支赏,与补进义 校尉。若徒中及窝藏之家能自告首,特与免罪,亦支上件赏钱,或愿补前项名目者听"五十 六个字。印版下方为山泉花纹图案。此版所刻铭文,与《宋史·食货志》记载的绍兴"三十 二年(1162年),定伪造会子法,犯人处斩,赏钱千贯,不愿受者补进义校尉,若徒中及庇匿 者能告首,免罪受赏,愿补官者听"文意完全一致。可见此版系南宋绍兴年间物。弥足珍贵 。可惜此会子印版只出土一块,未见其它色版面世。

0290.gif (61819 bytes)
彩图7-73

    7.淮交等地区性纸币

    宋朝发行的纸币,有不少是在范围较小的区域内流通的地区性纸币。譬如前面述及的限四川 通行的钱引──"川引",就属于在四川通行的地区性纸币。另外,还有限淮南使用的交子 ,称作"淮交",限湖广使用的会子,称作"湖会",都是地方性纸币。其中,通行于两淮 的"淮交",宋孝宗时印数达四百万贯。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重文轻武、武力不振,倍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侵扰的朝代。其不仅连 年用兵军费不支,而且还要向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纳贡。开支巨大,国力不 支 ,不得不靠大量发行纸币穷于应付。即所谓"天下大计仰给于纸"。宋干道四年(1168年), 因"蜀远纸勿继,诏即临安府置局,在西湖赤山湖滨,工徒无定额,咸淳时(1265-1274年) 在者一千二百人"。咸淳《临安志》卷九,转引自《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九十五页。另外,"临安府会子库,绍定五年(1232年)因毁重建。以都司官提领,工匠凡二百四人,日 印则取纸于左帑,而以会子归之。" 咸淳《临安志》卷九,转引自《中国印刷史论丛·史篇》九十五页。当时以一千二百人造纸,供二百零四人印刷纸币会子,印量之大,可想而知。加之宋末纸币 数界并行,只发新,不收旧,致使纸币严重贬值,市场通货膨胀。对此,元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作了如下描述:

    "籴本以楮,盐本以楮,百官之俸给以楮,军士支犒以楮,州县支吾, 无 一而非楮。……是宜物价翔腾,楮价损折,民生憔悴,战士常有不饱之忧,州县小民无以养 廉为叹,皆楮之弊也。"

    一个国家,纸币滥发必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致经济崩溃;经济崩溃则政权不稳。最后以 南宋的灭亡告终。

(二) 金代的纸币印刷

    北宋时期,在北方辽国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聚居着女真族部落。公元1115年,女真族 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金国,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此后,金国迅速崛起、壮大,11 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为界与南宋对 峙的局面。公元1141年宋金第二次议和后,军政暂趋缓和,农业手工业得以恢复,金朝的商 品经济快速发展。因此,金朝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纸币印刷,势在必行。

    金贞元二年(1154年),金政府决定设立"交钞库"印发纸币"交钞"。先在黄河以南通行, 后来逐渐推向全国。其最先发行的纸币"交钞",分大钞、小钞两种:一贯、二贯、三贯、 五贯、十贯,谓之大钞;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称作小钞。钞券与钱并行,七年 为限,到期纳旧易新。到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取消七年厘革之限,改为无限期流 通。其流通日久、字迹不清者,准向官库以旧换新,但需收工墨费十五文,后改收六文。

    金朝的"交钞",由金中央政府统一印制,分路管辖发行,通行长达六十年之久。为加强纸 币印制与发行的管理,中央政府设置了"印造钞引库"和"交钞库"。同时还设有"抄纸房 ",生产钞引专用纸,由印造钞引库兼管。在发行方面,各路均设有转运司。以上两库和抄 纸房,均设有"使、副、判各一员,都监二员"等官职,隶属于中央政府尚书户部。可见, 金朝的纸币印制与发行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是比较严密和先进的。然因金钞既不分界,又经常 印发新钞,钞名亦不断更新。这样,各种不同名称的旧钞、新钞在市场上同时流通。其数量 越积越多,其值自然越来越低,到元光元年(1222年),万贯交钞换不到一张饼。再后,金钞 几乎变成废纸,在蒙汉(南宋)联合夹击下,金朝亦随之灭亡了。

    金代立国百余年间,曾发行纸币交钞、贞佑宝券、贞佑通宝、兴定宝泉、元光重宝、元光珍 宝等多种。其中应用最久的是交钞,为印钞史上首创的是绫币元光珍宝。简介如下:

    1.交钞

    交钞自贞元二年(1154年)开始发行,与钱并行,八十为百,七年为限,到贞佑三年(1215年) 改发贞佑宝券,行用六十年有余。其间,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变钞法,改无限期通行 。既无稳定币值之措施,又无解决出多入少弊端之术,为纸币发行失控大开方便之门。加 之金代后期北有强敌蒙古入侵,南有南宋之对峙,军费开支巨大,纸币发行无度,导致交钞 贬值严重,而不得不废止,另立新钞。

    交钞的形制,据《金史·食货志》载:

    "交钞之制,外为阑,作花纹,其上横书贯例,左曰'某字料',右曰 ' 某字号'。料号外,篆书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料号横栏下曰'中都交 钞库,准尚书户部符,承都堂札付,户部覆点勘,令史姓名押字'。又曰:'圣旨印造逐路 交钞,于某处库纳钱换钞,更许于某处纳钞换钱,官私同现钱流转'。……印造钞引库子、 库司、副使各押字,上至尚书户部官亦押字"。

    现存出土金代钞版"北京路壹伯贯交钞版"、"陕西东路壹拾贯交钞版"(图7-74) 、 "陕西东路壹拾贯五合同交钞版"证明,《金史·食货志》的上述记载是符合历史 事实的。以北京路壹伯贯交钞版为例,简介如下:

0292.jpg (54565 bytes)
图7-74 金代的壹拾贯交钞版印样

    此版为竖长方形。四周为云鹤纹花栏。花栏外上方横书"壹伯贯"三个大字,右上部书"每 纸工墨钱捌文足",下方为"纳旧换新减半"。花栏内上部正中刻有"壹伯贯八十足陌", 右有"字料"二字,左有"字号"二字;两侧篆文是"伪造交钞处斩"、"赏钱贰佰贯文" 。栏内下方竖刻八行文字,为:

    北京路按察转印司奉户符承
    圣旨印造通行交钞内中都南京交钞库北京上京咸平府省库倒换钱钞
    攒司(押) 库子(押) 覆点勘讫都目(押)
    伪造交钞处斩赏钱参佰贯文
    贞佑二年 月 日 印造钞库子(押)
    印造钞官(押)
    尚书户部要差官(押)
    其它几块印版,形制与此版近似,不再赘述。
0293.jpg (40324 bytes)
图7-75 金代兴定宝泉印样

    2.贞佑至元光年间发行的纸币

    金贞佑三年至元光二年(1215年-1223年),短短八年,发行货币竟达五种之多。其间,贞佑 三年(1215年)发行"贞佑宝券";兴定元年(1217年),发行"贞佑通宝",并与宝券 并行; 元光元年(1222年),发行"兴定宝泉"(图7-75),并与通宝并行;元光二年(1223年) 发行"元光重 宝";同年,发行绫币"元光珍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金元光二年发行的"元光珍宝" ,系以丝织物"绫"为承印物的"绫币",不是纸币。以织物为承印物印制货币,在 中国印 钞史上,此为首创。在中国印刷术的织物印刷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作为织物印刷之一证, 供印刷史研究者探讨。

    3.金代最后发行的纸币"天兴宝会"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十月,临近金朝灭亡之时,金政府在蔡州发行了金朝最后一张纸币 "天兴宝会"。面值有一钱、二钱、三钱、四钱四种。此币以银两为单位,规定同现钱流转 。不数月,即随金朝的灭亡而消失了。

(三) 元代的纸币印刷

    1206年,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在其领袖成吉思汗领导下建立蒙古汗国之后,势力逐 渐向外延伸,疆域不断扩大,于1279年灭南宋,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建立起疆域广阔的元 朝大帝国。为便利境内境外商旅往来,元世祖于入主中原后,决定统一币制,在原有各地 分 散发行、互不流通的会子和交钞的基础上,于中统元年发行了"中统元宝交钞"(又名丝钞) 和"中统元宝宝钞"(又名银钞)。并规定"钞"为唯一的合法通货,禁止金、银和铜 钱流通。

    元朝印发纸币的情况,可分成四个阶段加以记述:

    第一个阶段是元世祖入主中原、统一币制之前,曾仿照宋、金二朝,发行纸币。这一时期, 虽于1253年政府设立了负责管理纸币印发的交钞提举司,但纸币印发并未统一,由各 地分别 发行,互不流通。譬如,元太宗八年(1236年)发行的交钞,由各地单独发行,互不流通。另 外,何实在博州也曾发行过会子。

    第二个阶段是入主中原后统一币制、发行中统钞。中统钞分中统元宝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两 种。分别发行于中统元年(1364年)初和十月。中统钞是元朝最主要的一种纸币,发行面额分 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共十种 。当时发行的中统交钞,以两为单位,交钞二两折银一两;中统宝钞,一贯等于交钞一两, 四两折银一两。现存最早的古代纸币之一,为元中统元宝交钞十文,是交钞中面值 最小的一种。到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增发了名为"厘钞"的小额纸币,有二文、三文、 五文,计三种。作为印发纸币的金融机构,元政府设有户部印造宝钞库、宝钞总库、诸路宝 钞提举司,各设达鲁花赤一员。又有负责废旧钞的昏钞库,设监烧昏钞官。

    第三个阶段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印发"至元通行宝钞"。分五文、十文、二十文 、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二贯(图7-76),共十一种。与原发中统钞并行流通。新印发的至元钞的币值是中统钞的五倍,即一贯至元宝钞与五贯中 统钞同值。此外,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曾发行"至大银钞",从二厘到二两,共分十三 种面额。其值,每两折至元宝钞五贯。至大银钞印发不久,元仁宗即诏令废止。元代纸币印 刷,初用木雕版印刷工艺,从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改用雕刻铜版印刷。至元通行宝钞二 贯的印制即为铜版,背面有四脚,各高半寸。

02951.jpg (44578 bytes)
02952.jpg (36311 bytes)
图7-76 至元通行宝钞二贯 
图7-77 大明通行宝钞一贯

    第四个阶段是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印发的"至正交钞",一贯折至元宝钞二贯,或钱千 文。当时系元代行将灭亡之际,此时军费开支巨大,政府筹措无术,靠印发纸币解决 ,导致 纸币滥发无度,纸币贬值日甚一日。元顺帝至正年间印发的中统元宝交钞伍百文,出土于 青海省诺木洪地区。票面:上面横书"中统元宝交钞"六个大字;中间横书金额"伍伯文" ,金额两边是字料和字号,字号、字料之上各有两行文字,一为汉文,一为蒙文,下有钱贯 图案;下面是竖行文字,为:"中书省奏准印造中统元宝交钞,宣课差役内,并行收受,不 限年月,诸路通行",以及"伪造者斩,赏银伍锭,仍给犯人财产";背面盖有"至正印造 元宝交钞"印章。此印说明,这张伍伯文的中统元宝交钞,印发于元至正年间;同时也可证 明,元中统之宝交钞,有元一代,始终流行,其印制年代并不局限于中统年间。

    元朝对纸币的印刷与发行管理相当严密,它建立了一套世界上最早、对世界颇具影响的纸币 流通制度。除管理机构的设置外,还有一系列维护纸币流通的制度、措施,例如,通过买卖 金银和集中大量金银于国库作纸币的准备金,来维持钞价的稳定等。然而,元代穷兵黩武, 必然导致纸币增发,纸币贬值日甚一日,通货膨胀恶性循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与元王朝共 同覆灭的命运。

(四)、明代的纸币印刷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明,即皇帝位,改元"洪武"。于洪武七年(1374年)立钞法, 设宝钞提举司,并于宝钞提举司下设抄纸和印钞二局,宝钞、行用二库。从洪武八年 (1375年)起印发纸币"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 百文、一贯,计六种。币值每贯等于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明洪武十三年(1 380年),中央政府机构变革,废中书省升六部,此后纸币印刷归户部管辖。票面下部 印有"中书省奏准印造"字样,故可断定此钞印制于洪武八至十三年间(1375-1380年)。

    明代印发的"大明通行宝钞"为明代发行的唯一货币,其行用贯串明朝始终。为历代印钞史 上所独有,是明代印钞事业之一大特点。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户部又加发十文至五十文小 钞。图7-77"大明通行宝钞"一贯,下有"户部奏准印造"字样,当为洪武十三年政府废中 书省设户部之后印制。此币票面形式与元币相似,呈竖长方形,高一尺,宽六寸,质青色, 周 边刻有龙纹花栏。票面上方横书"大明通行宝钞"六个大字;中部为面额"壹贯"文及十串 铸钱(十串为一贯),两侧为"大明宝钞、天下通行"八个篆字;下部为竖行楷书"户部奏准 印造大明宝钞与制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造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洪武  年 月 日"。票面上盖"宝钞提举司印"两个大方红印。

    明代的纸币印刷,机构健全,印制队伍庞大。当时宝钞局印制纸币的工匠多达五百八十人。史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二十五日至十二月,造钞六百九十四万六千五百九十九锭。在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明代能有五六百人的印刷工厂,可算得上是世界印刷史上一大奇观。

    前已述及,明代立国二百七十多年,只行用一种钞券,为历代所独有,而且始终集中在中央 政府统一印制和发行,系明代印钞之一大特点。此外,明代钞币,只出不进,或者大 出小进, 譬如政府支付军饷、官俸和向民间收购产品用纸币,这在历代钞法中也属罕见,为明代钞法 之二大特点。第三大特点是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 的纸币越来越多,并出现了新旧钞以差价并行,宝钞泛滥成灾,终以恶性通货膨胀而 告终。

    需要提及的是,元明二朝对钞币造伪者虽采严厉的制裁措施,但利欲熏心,造伪者不 惜以身 试法,屡禁不止。例如:在明朝,江苏句容县有个叫杨馒头的人,为谋取暴利,他和一个银 匠合伙用锡制作宝钞印版,印刷假钞,后来被官府发现,按律斩首。此案不仅杨馒头和 银 匠遭杀,而且酿成了一大惨案,从南京到句容县长达九十里路途之中,尸首相望。杨馒头因 印制伪钞被杀,可他所制的锡版印出来的伪钞"文理分明",技术上是成功的,却给我们提 供了明代有人用锡版印刷纸币的史实。

(五)、清代的纸币印刷

    清代的纸币印刷,呈现着与前朝历代不同的情况,这就是清王朝建立之初,吸取宋金元明历 朝行钞之弊的教训,对发行纸币持审慎态度,实行了长达二百年之久的行钱不行钞的政策。其间,虽于顺治八年(1651年)因军费开支难以筹措而不得不仿明制,岁造钞贯十二万八千一 百余贯,但行用不久,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行废止。此后一百余年再未发行纸币。直到 咸丰三年(1853年),才因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入侵所造成的军需浩繁而又国库空虚,不 得不一改初衷,印发了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以资 挹注。

    清代"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始印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已属"近代史"内容。故 此部分在第十七章"近代印刷术的应用"第三节"纸币及其它证券印刷"中记述,此处从略 。

    中国古代的纸币印刷,是印刷术发明后应用中的一大领域,印数之巨可与书籍印刷相比拟, 而涉及千家万户,则比书籍印刷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印刷史研究之一大领域。尤其是纸币系 国家之经济命脉,历朝均注意加强防伪措施,故均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套版 印刷较早用于纸币印刷,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以往以公元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以 双色套印《金刚经注》为套印术之始,系从书籍角度研究印刷史的断语,似需商榷和从印刷角度重 新予以 评价。因纸币印刷已是较原始的分版套印,从工艺技术上,比《金刚经注》的一版涂二色、 一次印刷要先进得多,已开套印术中的分版套印之先河。这是印刷史研究上的 一大课题。


您现在的位置·目录 - 古代篇 - 第七章 - 第四节